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检查奶牛血、乳、尿中酮体的含量是确诊奶牛酮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奶牛酮病具有群发的特点,常常给奶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定期检查奶牛血、乳、尿中酮体含量对于监测和预防本病具有  相似文献   

2.
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酮乳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荷斯坦泌乳牛尿、乳酮体的酮粉法定性试验表明:尿酮阳性率为29.25%,乳酮阳性率为10%。尿、乳阳性牛的血酮、血糖、乳酮、尿酮定量测定表明:酮粉法判定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尿酮阳性反应具有早期、敏感、准确性低的特点。乳酮阳性反应具有准确、敏感性低、方便等特点。二者同时定性检测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检查奶牛血、乳、尿中酮体的含量是确诊奶牛酮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奶牛酮病具有群发的特点,常常给奶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定期检查奶牛血、乳、尿中酮体含量对于监测和预防本病具有  相似文献   

4.
中西兽医结合综合防治高产奶牛酮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酮血病又称奶牛醋酮血症,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荷斯坦高产奶牛常见的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笔者近年来先后收治160多例荷斯坦奶牛酮血病,除8例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死亡率以外,其余150多例经治疗均痊愈.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酮病是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使血液中糖含量减少,而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异常增多,在临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消化型)和神经系统紊乱(神经型)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但也有在临床不显示任何症状,只是血液中酮体含量增多的酮血病、尿液中酮体含量增多的酮尿病或乳汁中酮体含量增多的酮乳病等,对这种类型的统称为隐性酮病。近几年来,随着传统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  相似文献   

6.
奶牛隐性酮病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选取40头荷斯坦奶牛,其中高产奶牛20头,中产奶牛10头,低产奶牛10头,通过对乳中酮体检测进行奶牛隐性酮病的监测与分析。试验采用酮粉法等4种方法和水杨醛比色法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酮体,采用氧弹式热量计测定日粮能量。结果表明,高产奶牛酮病发生率较高,酮粉法判定泌乳奶牛隐性酮病具有敏感、准确的特点,奶牛隐性酮病与日粮能量水平、泌乳时间均存在较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和-0.764。  相似文献   

7.
用水杨酸比色法测定青海民和县某奶牛养殖小区A、B两个群体(50头)奶牛的血、乳、尿中的酮体,其平均含量分别为血酮1.163mmol/L±0.421mmol/L,乳酮3.041mmol/L±1.214 mmol/L,尿酮3.232mmol/L±1.713mmol/L.结果表明,其中有9头奶牛有隐性酮病,其乳酮和尿酮呈较强负相关(r=-0.60147).  相似文献   

8.
用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广东佛山某奶牛场K、I 两个群体(27 头)奶牛的血、乳、尿中的酮体,其含量分别为血酮 1.155 mmol/L±0. 511 mmol/L,乳酮 2. 904 mmol/L±1.311 mmol/L,尿酮 3.127 mmol/L±1.814mmol/L。结果表明,其中有 6 头奶牛有隐性酮病, 其乳酮和尿酮的相关系数 r 为-0.59038。  相似文献   

9.
用水杨酸比色法测定青海民和县某奶牛场A、B两个群体50头奶牛的血、乳和尿中的酮体,其含量分别为血酮1.163 mmol/L±0.421 mmol/L,乳酮3.041 mmol/L±1.214 mmol/L和尿酮3.232 mmol/L±1.713 mmol/L。结果表明,其中有9头奶牛有隐性酮病,其乳酮和尿酮的相关系数γ=-0.60147。  相似文献   

10.
奶牛酮病生化特征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浓度降低,血液、尿液和乳汁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进而发生酮血症、酮尿症和酮乳症,呼出气体以及乳汁带有丙酮气味,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个别牛出现神经症状。一般于分娩后10天至6周内发病最多.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随机选择40头奶牛,采用乳酮症试纸条和尿酮症试纸条分别对酮病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乳酮症试纸条与尿酮症试纸条对奶牛酮病的诊断效果无差异,均能够较好地快速检测出酮症。通过对乳汁中的酮体含量直接测定发现,直接法测定乳汁中的β-羟基丁酸平均含量完全落在乳酮症试纸条所规定的判定标准范围之内。此试验表明乳酮症试纸条能够较好地帮助奶牛场进行酮病的诊断,且使用较为方便,具有较强的推广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周元军 《中国牛业科学》2006,32(5):96-97,100
奶牛酮血病又称奶牛醋酮血症,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高产奶牛常见的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笔者近年来先后收治170多例荷斯坦牛酮血病,除11例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死亡率以外,其余160例经治疗均痊愈。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奶牛酮血病的综合诊断与中西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酮血病又称奶牛醋酮血症,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高产奶牛常见的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现将笔者近年来收治的41例荷斯坦奶牛酮血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产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奶牛酮病(ketosis)是泌乳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酮病发生的生化机制是由于血糖降低,动员体脂,当肝脏合成的酮体超过了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限度时,就会在机体内积存,引起酮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血糖、高血脂以及食欲减退,临床生化特征为血、尿、乳中的酮体含量显著增加。酮体检测方法是血清学检测,也有报道指出乳中的检测方法更为简便。实行早期监测制度,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预防酮病的产生,通过补充葡萄糖和激素可以治疗酮病。  相似文献   

15.
奶牛鲜乳中酮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酮病是由于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是危害奶牛业的主要疾病之一。酮体的检测是预防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酮病或亚临床酮病的重要监控指标之一。酮体检测包括血项检测和乳项检测,而乳项检测容易实施,成本远远低于血项检测;有资料报道,乳酮体和血液酮体含量有很强相关性,可以通过对乳酮体的检测来监控奶牛的酮病和亚临床酮病。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酮病复方制剂(KTP)对荷斯坦奶牛酮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筛选,选取广西某牛场16头荷斯坦奶牛,酮病组奶牛8头,临床健康奶牛8头作为对照组,按照治疗方案,对酮病奶牛每天灌服400mL KTP治疗,连续5天,对照牛不做处理。结果表明,在治疗前,酮病组血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糖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酮病组的血酮含量在治疗后极显著低于治疗前,血糖含量极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两组牛血糖、血酮差异不显著(p>0.05),KTP对奶牛酮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奶牛酮病又称奶牛醋酮血病,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足,致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的浓度增高,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常见于产后2~6周内,多发于舍饲期间缺乏运动且营养良好的4~9岁的高产奶牛,病牛产奶量和乳的质量下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1 临床症状2019年2月21日,笔者接诊一头4岁荷斯坦奶牛,主诉产犊已有24d,5d前发病,产奶量急剧下降,由原来的26kg/d下降到现在的16kg/d。该牛体温正常,背毛粗乱,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消瘦,皮肤弹性减弱,呼吸数减少呈腹式呼吸,反刍减少,瘤胃迟缓,蠕动音减弱,产奶量下降,乳汁中泡沫增多,尿呈淡黄色水样,奶、尿及呼出的气体有特殊的醋酮气味(烂苹果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业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奶牛病,直接威胁着养殖户,其中奶牛酮血病就是影响奶牛生产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该病又称醋酮血症,是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大量酮体蓄积体内而造成的.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高产奶牛常见的急性或慢性代谢疾病.笔者近年来通过中西兽医结合防治荷斯坦奶牛酮血病30多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酮病是指奶牛泌乳期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酮体浓度增高,出现以精神异常、消化功能障碍、血酮、尿酮及乳酮增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功能失调性代谢性疾病.也叫醋酮血病、酮血病.常见于分娩后1~8周内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多见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是泌乳期奶牛因体内碳水化合物、挥发性脂肪酸正常代谢受阻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代谢失调疾病。临床表现为奶牛血液、乳汁、尿液中的酮体含量超标,产奶量和生产性能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针对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