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中西药联用对舌鳎源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采用水提法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黄柏、黄芩、知母、连翘、阿米卡星、环丙沙星6种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微量肉汤棋盘稀释法测定中西药联用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联合抑菌指数(FIC)。结果表明:这6种药物对舌鳎源嗜水气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单独使用时以阿米卡星抑菌效果较好。此外,在8种药物组合中:阿米卡星+黄柏及环丙沙星+黄柏为颉颃作用;阿米卡星+知母及环丙沙星+连翘为无关作用;环丙沙星+知母、阿米卡星+黄芩、阿米卡星+连翘、环丙沙星+黄芩为相加作用。说明中西药联用对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迟钝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免疫金渗滤诊断方法.试验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栽体,以胶体金标记羊抗兔IgG,确定迟钝爱德华氏茵免疫血清和金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定为阳性.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检测时,迟钝爱德华氏茵呈阳性,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腐败希瓦氏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阪崎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呈阴性.试验表明,DIGFA方法简便、特异、快速、结果直观,便于在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蒲公英内生菌对由嗜水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引起鱼类疾病的作用效果,分为2部分:体外抑菌试验和攻毒试验.试验所用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液质量浓度为890万CFU/mL,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液质量浓度为780万CFU/mL.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蒲公英内生菌对体外培养的2种细菌均有显著抑制效果,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4.50 mm,对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抑菌圈直径为30.53 mm.攻毒试验以黄河鲤鱼为试验鱼,注射量为0.2 mL/尾.攻毒试验设5个处理组,即对照组、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投喂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组和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后投喂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攻毒试验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攻毒后投喂含有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累积病死率显著高于未注射致病菌的对照组,低于注射致病菌投喂普通饲料的试验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组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投喂蒲公英内生菌饲料组试验鱼累计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夏季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西伯利亚鲟鱼鱼苗爆发性疾病病原菌,以无菌方法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不同鲟鱼网箱养殖场共采集了30份濒死期及死亡鲟鱼的组织样品,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从采集到的鲟鱼组织样品中分离到57株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河生莱略特氏菌、枯草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9种,除枯草芽胞杆菌及迟钝爱德华氏菌外,其余7种细菌对健康鲟鱼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药敏实验分离到的7种病原菌均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等不敏感,甚至完全耐药。该研究初步查明了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西伯利亚鲟鱼鱼苗夏季爆发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地区鲟鱼疾病的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制备了鱼类嗜水气单胞菌(AH)-77株兔抗血清,建立了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病原的方法。该法能有效地检测人工感染鳟鱼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病原体,对杀鲑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爱德华氏菌不发生交叉反应。整个过程可在2.5h内完成,是一种有前途的鱼类嗜水气单胞菌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32种中药及其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取五倍子、秦皮、乌梅等32种中药,采用水提法制备药液.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各药液对体外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作为主药,结合中兽医理论,与牡丹皮、龙胆草、蒲公英等18种中药组成复方,测定中药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五倍子、诃子、栀子等8种中药对嗜水气单胞茵有较强抑菌作用.8种主药与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药分别组成复方,其中五倍子、诃子、乌梅与其他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抗菌作用增强,同时,主药与主药组成复方后抗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3种抗生素对3种常见鱼类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盐酸恩诺沙星、乳酸恩诺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的体外抑菌活性,本实验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研究3种常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对3种水产病原菌的体外药效学特性.结果表明:乳酸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抑菌效果最好,MIC分别为0.244μg/mL和1.954μg/mL:盐酸恩诺沙星对鳗弧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0.122μg/mL;8 MIC的乳酸诺氟沙星药液在12 h内完全杀灭嗜水气单胞菌,在24 h内也能全部杀灭哈维氏弧菌,8 MIC的盐酸恩诺沙星药液在24 h内全部杀灭鳗弧菌.本研究为3种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笔者使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引起鱼类疾病的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和鱼害粘球菌对12种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选择出有效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试验表明,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对卡纳霉素、痢特灵、复方新诺明、新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妥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四环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青霉素耐药。鱼害粘球菌对红霉素、卡纳霉素、痢特灵、复方新诺明、新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诺氟沙星高度敏感;对四环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9.
金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西某地发病死亡金鱼体内分离到6株呈D-溶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其进行鉴定、生化试验、动物试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对该菌的致病性和敏感药物试验发现6株菌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均能致死小鼠;该菌对氯霉素、链霉素、诺氟沙星等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等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
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致虎纹蛙发生败血症、红腿病和腹水病等一系列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高,是制约养蛙业发展的主要疫病。虽然有很多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药物,但是由于长期滥用,致使嗜水气单胞菌对许多药物产生耐药性,甚至完全无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嗜水气单胞菌的肉鸭健康带毒、致病与耐药情况,对贵州省三穗县某肉鸭屠宰场临床健康肉鸭随机取样,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嗜水气单胞菌典型的培养特征,菌落形态、菌体形态和生化特性均与嗜水气单胞菌相符;16 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分离菌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均>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毒力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aer、hly、epa、act、alt和ahp等6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15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PCR检测显示,该分离菌携带qnrB、Sul1和IntI1等3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试验表型相符。研究结果为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和治疗在美洲红点鲑中暴发嗜水气单胞菌病提供实验依据。从患病美洲红点鲑的鳃及肠等病灶部位分离到一株细菌,经回归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并分离到革兰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与原菌株相同的细菌。结果表明,该菌为短杆状,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菌,与D-葡糖酸、丙二酸和葡萄糖等反应呈阳性,而与黏菌素、七叶苷和L-阿拉伯糖等反应呈阴性,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该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唑啉等药物表现出耐药,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等药物敏感。本试验首次从美洲红点鲑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并得到16种高度敏感的药物,同时阐明了嗜水气单胞菌在美洲红点鲑中的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3.
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内部的双组份调控系统,在调控细菌毒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的组成及其在细菌致病性中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该调控系统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放线杆菌、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中的作用。对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以细菌毒力为靶点的新一代抗菌药物,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用20种常用抗菌药物对自青海西宁地区市售酸奶中分离出的4株乳杆菌和自青海省部分牧区牦牛酸奶中分离出的3株乳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西宁市售酸奶中分离出的乳酸菌已经对四环素、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乙酰螺旋霉素等11种被检抗菌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而从青海省部分牧区牦牛酸奶中分离出的乳杆菌只对四环素、多粘菌素B和阿米卡星低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中度敏感或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5.
五倍子对鳗鲡4株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五倍子对鳗鲡养殖中常见主要致病菌(肠杆菌B01、迟缓爱德华氏菌B09、豚鼠气单胞菌B18和嗜水气单胞菌B27)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然后再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五倍子在0.25、0.5、1、2、4倍于各菌MIC时对鳗鲡病原菌株B01、B09、B18、B27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结...  相似文献   

16.
中药单味药及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用煎煮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探讨了黄连、五倍子、大黄、诃子等中药单味药及中药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体外抑菌作用,测定了抑菌圈大小.采用双倍试管稀释法测得了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试验结果表明,16种中药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五倍子、黄连、诃子、大黄的水提物的抑菌效果最好,MIC值分别为7.81 mg/mL、15,63 mg/mL、31.25 mg/mL、62.50 mg/mL.五倍子作为主药,分别与诃子、黄连、大黄接一定比例组成的复方的MIC分别为3.906 mg/mL、7.813 mg/mL、15.625 mg/mL.通过对筛选的复方与市场上销售的3种成品复方的体外抑菌活性的比较,发现本实验室筛选的复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几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突变选择窗(MSW)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测定盐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卡那霉素对5株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MSW范围,本研究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MIC,平板稀释法测MIC99,以超过1010 CFU接种于药物平板上的方法测MPC,确定了3种抗菌药物对5株临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突变选择窗范围.结果表明,卡那霉素和盐酸恩诺沙星对5株嗜水气单胞菌的MIC99相差不大,但MPC之间的差异较大:卡那霉素对4号菌株的MPC明显大于其他几种菌株,恩诺沙星对2号菌株的MPC明显小于其他菌株;氟苯尼考对2号菌株MIC99明显大于其他4种菌株,而MPC值均大于128 μg/mL.因此认为,目前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的给药方案虽可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容易导致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3种喹诺酮类药物对21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体外建立其生物被膜(BF),采用结晶紫法和扫描电镜的方法研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结构,并观察喹诺酮类药物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的抑菌率分别为90.5%,95.25%和85.7%,其中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最强,对21株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在0.7813μg/mL以下。21株嗜水气单胞菌均可在24~48 h内体外形成较为稳定的BF,但不同菌株之间形成BF的能力有所不同。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较为敏感,环丙沙星浓度在1倍MIC以上即可抑制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早期形成,但细菌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后,较高浓度药物对生物被膜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鲎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杀作用,采用最小抑菌浓度、AB染料、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鲎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杀菌率、胞内紫外物质泄露、膜负电荷数、外部形态结构及胞内基因组DNA的影响。结果表明,鲎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其他细菌弱;2倍最低杀菌浓度(MBC)鲎素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杀死嗜水气单胞菌并导致胞内生物大分子泄漏;扫描电镜发现1倍MBC鲎素能导致轻微的壁膜破损及一些胞内物质渗出和粘连;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1倍MBC鲎素能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AB染料测定表明鲎素处理后能改变膜负电荷数;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鲎素能够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基因组DNA发生作用,并呈浓度依赖关系,浓度越高对细菌基因组DNA损伤越大。鲎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弱,只有高浓度时才能短时间内导致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露、膜负电荷数发生改变及基因组DNA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浙江某养殖场导致澳洲龙纹斑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并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该场患病澳洲龙纹斑肝脏、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TPF-2。采用形态学特征分析、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AP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确定菌株TPF-2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株TPF-2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澳洲龙纹斑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澳洲龙纹斑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出现肿大充血等症状,且从其肝脏和肾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菌株TPF-2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呈现β溶血现象。药敏试验显示,菌株TPF-2对先锋必素、菌必治、硫酸锌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恩诺沙星6种药物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磺胺异恶唑等10种药物耐药。本研究首次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可以感染引进的澳洲龙纹斑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初步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敏感性,为澳洲龙纹斑嗜水气单胞菌病害的防治和澳洲龙纹斑高密度循环水健康养殖产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