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环腐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学俭 《蔬菜》2003,(2):22-23
马铃薯环腐病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始先发现,后由于种薯调运,相继传至吉林、辽宁、内蒙、甘肃、青海、宁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浙江、上海、广西等地。马铃薯受环腐病菌为害后,常造成死苗、死株,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30%,个别可减产60%以上。一、症状识别此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可引起地上部分茎叶萎蔫,地下块茎发生环状腐烂。从薯皮外观不易区分病、健薯,病薯仅脐部皱缩凹陷变褐色,在薯块横切面上可看到维管束环变黄褐色,有时轻度腐烂,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溢出,无气味。发病轻的病薯只部分维…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表明,室外存放3 a的马铃薯黑胫病组织播种时撒入土壤,具有较强的侵染性。马铃薯病根组织处理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03%,病茎叶和无症状植株两处理的发病率均为5.16%,显然病组织对土壤传播马玲薯黑胫病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1症状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常见病,病薯从外表看和正常薯块一样,但从中间切开后,靠边缘有一明显黄色或褐色圆圈,严重时变成黑圈。这种薯块食用起来显得水分大、发硬,有时还有种怪味。在秋冬贮藏期间,易变黑而腐烂。由于病薯块外部症状不明显,易造成切种感染,并经贮藏期后使病情发展,常大量腐烂,致使病源充足。  相似文献   

4.
田间试验表明,室外存放3 a的马铃薯黑胫病组织播种时撒入土壤,具有较强的侵染性.马铃薯病根组织处理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03%,病茎叶和无症状植株两处理的发病率均为5.16%,显然病组织对土壤传播马玲薯黑胫病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淑芹  王连刚 《蔬菜》2018,(3):55-57
针对2012年以来青岛市部分地区重发马铃薯环腐病的现状,对青岛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重发原因进行了调研,摸清了种薯带菌是发病初侵染源、消毒不彻底是传播的重要途径、土壤适温是重发的重要因素等发病规律,并提出了严格检疫、小种薯播种、土沟覆膜法晒种、切刀消毒、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合理用药等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1 晚疫病 1.1 田间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病薯栽入田间直接发病烂芽;病株出土传播病菌,叶尖易结水露部位先出现症状,最初在叶尖和叶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有一圈白色霉层。受害茎先颜色变深,在枝权部多发,产生稍凹陷褐色条斑,潮湿时产生白霉。受害薯块产生褐色稍凹陷病斑,多在脐部或土中的朝上部位先发病。  相似文献   

7.
熊飞 《蔬菜》2006,(1):32-32
一、红薯选择关 预备贮藏保鲜的红薯,入贮前必须严格挑选,认真剔除病薯、烂薯、虫伤薯,受冻薯、破薯。要选择薯皮光滑、完整的红薯,这是防止贮藏期种薯腐烂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一种世界性的马铃薯病害,普遍存在于我国马铃薯各主产区。该病由植物链霉菌引起,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和耐储藏性。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在马铃薯微型薯繁育和大田生产上发生日趋严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危害症状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主要危害块茎,从皮孔和伤口侵  相似文献   

9.
科薯6号品质优良、效益突出,适于枣庄市种植。早春拱棚覆盖栽培常采用4、6、8垄的拱棚。选用一级和二级脱毒种薯作种,严格消毒、催芽、晾芽后播种。注意及时破膜防"烫伤",严密控制温、湿度;及时培土防变绿;重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青枯病和环腐病;灵活确定采收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繁殖系数高、抗病能力强的马铃薯新品种种薯繁殖和育芽(贮藏)方式,设置了6个处理试验,其中,早排薯育芽育苗移栽表现出极高的繁殖系数和很强的抗病能力,早排薯育芽直播处理表现极显著的增产性和较高的抗病力。结果表明,改变种薯贮藏方式,即种薯收获后及时排薯育芽直播能提高产量,育苗移栽能大幅度提高种薯繁殖系数,在排薯、育芽、育苗及移栽或直播过程中及时剔除烂薯、病芽、病苗,是防止病原菌侵染与病害发生的有效途径。该项技术对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发展无害化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种薯繁殖和育芽(贮藏)生产中的种薯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显耀 《蔬菜》2014,(4):12-14
为进一步验证早排薯育芽育苗移栽生产的种薯在后代中的表现和早排薯育芽直播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实用性、实效性,将6种繁殖和育芽(贮藏)方式生产中的种薯,连续进行3年生产对比试验,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晚疫病和退化株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早排薯育芽育苗移栽和早排薯育芽直播繁殖的种薯表现出了抗"两病"优势和增产优势。前者作为新品种繁殖和提纯复壮技术,后者作为大田生产技术,二者有机结合,是解决马铃薯生产中"两病"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1选种及种子处理1.1选种:选用三代以内的脱毒种薯。根据销售用途进行选择品种。早熟品种选用早大白、东农303等品种;商品薯选用克新2、克新4等品种;加工淀粉薯选用克育83-28、垦德、克新12等品种。种薯要选用幼龄薯、壮龄薯,忌用老龄薯、龟裂薯、畸形薯和病薯。1.2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13.
姜坤 《蔬菜》2007,(10):24-24
马铃薯黑胫病在东北、华北、西北等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植株发病率轻者占2%~5%,严重的可达40%~50%。在田间经常造成缺苗断垄及块茎腐烂。贮藏时若窖温偏高则易引起烂薯。  相似文献   

14.
在北方马铃薯生产中,各类真菌细菌病害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除了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晚疫病外,早疫病、环腐病和黑胫病也时有发生,甚至造成严重减产。下面就这几种病害的识别、发病条件及防治作简单介绍。1晚疫病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为马铃薯第一大病害。表现为发病马铃薯茎叶死亡导致减产,块茎染病后薯块组织变硬、干腐,潮湿时软腐、发臭,在储藏期间可传染其它健康块茎,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5.
郑薯9号是由早大白×豫马铃薯1号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早熟,生育期(出苗至收获)56d(天)左右。每667m2产量1200kg左右。薯块椭圆形,黄皮白肉,薯皮光滑,芽眼浅,商品薯率89.08%~100%。淀粉含量11.8%,VC252mg·kg-1,蛋白质2.52%,还原糖0.32%。田间调查较抗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适宜二季作栽培及一季作早熟栽培。  相似文献   

16.
1赤霉素 如果种薯尚未度过休眠期,而又必须播种时,需要用赤霉素进行催芽处理,以打破休眠.整薯催芽时,可用5~10 mg/kg赤霉素浸泡5~10分钟.切块催芽时,浓度为1~3 mg/kg,浸泡后取出,将切面向上,晾干表面水分即可下种.但如果种薯有环腐病、青枯病或晚疫病,为防互相传播病害,不宜浸种催芽.此外,在采收前1~4周内,用10~50 mg/kg赤霉素溶液喷洒全株,采收后作为种薯时也有促进其萌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讷河市马铃薯常见的生理病害(冷害、绿皮、空心、二次生长、裂沟、块茎薯皮粗糙和薯形不整、黑心病等)的形成原因,总结其解决方法及防治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可有效提高商品薯的商品性,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五十年科研成果一百年的信誉承诺春薯9号"春薯5号"为母本,"郑薯6号"为父本杂交育成。薯型卵圆型,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少且浅,薯块整齐白色,天然结实性弱。抗晚疫病,PVX、PVY、PVS、PSTVD病毒病。干物质含量21.0%,淀粉含量12.5%;公顷产量26000千克左右。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环腐病、青枯病为细菌性病害,近年危害愈来愈重,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两种病害皆造成植株枯萎,但青枯病不变色;环腐病还有一种症状为枯斑型。病菌在种薯内越冬,从伤口侵入造成系统侵染。通过检疫,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地,合理轮作和施肥,加强田间管理,辅之以药剂,对两种病害实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以患石榴枯萎病植株的5份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梯度稀释涂布法分离到放线菌,继而利用对峙培养法筛选石榴枯萎病、芋头黑斑病病原甘薯长喙壳拮抗菌并测试其抗菌谱,以期为利用对环境友好的生防放线菌有效防治蒙自甘薯长喙壳病害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9株石榴根际土壤放线菌中的9株拮抗石榴枯萎病、芋头黑腐病病原甘薯长喙壳及小桐子果腐病Bgf-1,其中菌株DCAA-12具有高拮抗活性且生长速率较高,具备蒙自石榴、芋头甘薯长喙壳病害防治及其病壤修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