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20 0 2年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陕南地区大流行 ,关中西部地区中度偏重流行 ,其余地区中度发生。对鉴定的 2 3 1份标样监测结果发现 ,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种主要是条中 3 2、水源 1 1 -4和条中 3 1号。其它各类型小种频率变化不大。主要流行的优势小种条中 3 2号频率占绝对优势 ,为 66.2 3 %。分布范围广 ,出现频率高 ,致病性强 ,是造成我省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小种 ,已成为我省小麦条锈病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情况研究,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重发流行特点和趋势。即病害初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总发生面积成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 2;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个以上百分点,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而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3.
一批高抗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危害我省小麦生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爆发流行速度快,对产量影响大,常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据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统计,1999~2002年我省条锈病已连续4年大发生,发病面积分别为1999年100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2000年700万亩、2001年900万亩,2002年全省发病面积超过1500万亩,造成10%左右的田块基本绝收,20%左右的田块产量损失在30%以上.目前在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中,无一不感染条锈病.近期召开的第五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川育16、川麦36、川农12号、川农17号等抗条锈病突出、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新品种,以解决我省小麦生产严重缺乏抗锈病品种的突出问题.预计该4个新品种在秋播时可推广15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4.
关于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20~30%。据估计,1950年和1964年小麦锈病大流行时,分别减产120亿斤和60亿斤。解放后30年来的经验证明,防治小麦条锈病必须贯彻“以种植抗锈品种为主,药剂和栽培防治为辅,土洋结合,综合防治”的方针,而种植抗锈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965~1976年十二年间,小麦条锈病在我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首次探明了小麦条锈病菌首先传入南充市的初始菌源地地点、传播路径、传入峰次、本地流行峰次以及本地流行与传入时间、传入峰次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特点是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流行特点是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呈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2。建立了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和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流行趋势是近16年来,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偏轻发生仅占6.3%,说明条锈病正处于重发流行期。流行的内因是小麦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外因是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以及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发生严重。2002年以来,通过条锈病始见期、2次外来菌源传入范围、田间3次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与相关系数和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及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长、中、短期预报,全市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报准确率年年达到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8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1996~2000年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曾发生3次全国性的大流行,陕西关中麦区自1942年以来发生9次大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往往会造成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我们根据每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选用当前全国主要生理小种(类型)对省内、外育种单位及陕西省种子管理站选送的高代品系、亲本材料及育成品种进行成株期分小种鉴定.现将5 a的鉴定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广大植保和育种同行参考.   ……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资源抗条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陕西省是小麦条锈病常发地区。从1956—1964年九年中,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流行,其中1957、1958、1960和1964年出现过四次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1965年以来,推广了以“丰产3号”和“阿勃”为主的及“青春2号”、“武农132”、“生选2号”、“官村1号”等抗锈良种,其面积占麦田面积的80%。至1976年,我省关中小麦主产区,近十二年来基本上控制了条锈病的流行为害。实践证明,利用抗锈品种控制锈病灾害,是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 一、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一)小麦病虫害 1.小麦锈病:据研究,当前正处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时期,条中23号、25号仍为优势小种,而能侵染主要抗源品种的洛系小种条中28号、29号上升,频率已达15%左右,致使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有78.7的不抗条锈病。而当家品种如津丰1号、冀麦7号、15号、3号、昌乐5号、泰山1号、5号等均不抗条锈病,对我省小麦生产威胁很大。 2.小麦白粉病:近年我省小麦白粉病发展很快,七十年代此病仅在沿海滨湖个别高产田发生。据统计,1979年发生面积达87万亩,到1987年为900万亩,占我省冬小麦3600万亩的四分之一,而且发病集中于我省小麦的高产区。据石家庄地区  相似文献   

9.
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是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桥梁地带。小麦条锈病是庆阳市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1985年、1990年、1991年、2002年四次大流行,特别是1985年的特大流行造成全市小麦减产19万t,部分地方造成颗粒无收,至今人们记忆犹新。认真搞好这一地区的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是全省乃至全国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内容,也是庆阳市植保工作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1990年白粉病和条锈病大流行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小麦病害越来越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抗病品种有计划的培育和合理利用则依赖于大规模准确的抗病性鉴定。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多抗或单抗的抗源材料和了解河南省当前推广品种及后备品种的抗病性,我们于1986—1990年连续5年,对多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以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为主的综合抗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分析表明四川省近年来小麦条病持续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小种变异及品种抗病性丧失。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四川省绝大部分生产品种的抗性丧失,加之气候适宜及防治工作未跟上,造成小麦条锈病连续几年的大流行。为了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提出了淘汰感病品种,推广现有抗病品种,加快审定新的抗病品种及抓好条锈病综合防治工作等应急措施。为了长期持续控制小麦条锈病,提出了提高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丰富度,抗病基因台理布局,利用慢锈品种和持久抗性品种等策略。同时在川西北的越夏茵源基地应抓好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阻滞病原菌变异。经过不断努力,小麦条锈病可望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本文概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进展:⑴揭示了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越冬和春季流行规律,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测报方法,提供了重大的防锈原则和综合治理方案。⑵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应用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查明了小种逐年变化动态及其与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大大提高了抗条锈育种和品种利用的针对性和预见性。⑶全国鉴定抗条锈性或感的材料约300000份。成株混合菌种鉴定法发展为多小种分别鉴定法和多抗性鉴定法,开拓了品种抗性资源。⑷敌锈纳等在60–70年代防治条锈病起了显著作用;用粉锈宁拌种1次控制条锈病流行的技术已在大面积上推广。文内还讨论了今后如何加强小麦条锈病防治规划和基础研究,藉以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省常年麦播面积7000多万亩,总产量150—165亿公斤。为了保证我省小麦继续高产稳产,需要对我省“七五”期间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做出客观的估计,以便作好防治准备。根据个人的调查分析,先就我省为害最严重的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趋势作一初步估计。目前,虽然还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但是,根据小麦条锈病在我省发生的历史,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变化,品种更换趋势,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致病力的变异和我省春季雨水的变化等情况,可以作出大概估计。这对制定我省“七五”期间防治小麦条锈病工作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建国以来,我所先后育成推广了20个小麦品种;向全省提供了400多个杂交组合,4,000多份杂交材料,经各地选育鉴定,定名推广的有16个品种。小麦新品种的不断选育推广,使我省小麦生产实现了良种化,先后进行了四次品种大更换,较好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解决了高产倒伏问题,促进了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合作化时期引进了“碧蚂1号”、“碧蚂4号”等小麦良种,进行了我省小麦品种第一次大更换,一般增产10%以上。1958年大跃进以后,杂交育成推广了“济南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小麦条锈病在甘肃省大流行 ,部分地区特大流行 ,发生面积大约 86 .6 7万 hm2。通过调查和分析 ,认为以条中 32号为代表的 Hy和水源致病类群新毒性类型的上升所导致的品种抗病性丧失、秋苗菌源量大、气候条件适合和感病品种面积大是导致 2 0 0 2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并从加强抗病品种的鉴选与合理布局 ,强化预警系统建设 ,作好应急准备 ,以及进行陇南条锈病越夏区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条锈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昌家 《农学学报》2015,5(6):59-64
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条锈病发生为害。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为14.84%~62.89%,推行药剂拌种、健身栽培,可推迟并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探明了条锈病最佳防治方案为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施药1次;探明了几种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和25%丙环唑防治条锈病的适宜用量(600~650 m L/hm2)。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9年以来,全市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虽高达81.25%,但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小麦产量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年除外),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1591 t。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秦州区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与流行原因,提出小麦条锈病仍将在今后数年内大流行,应采取合理布局抗(耐)锈品种,全面推广粉锈宁为主的药剂拌种;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开展综合治理;适期晚播;铲除越夏区自生麦苗及调整种植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利用小麦 -异源直接杂交法回交结合开放授粉处理 ,在诱发材料制造的条锈病流行条件下 ,从组合Curren cy/小偃 6号 //川育 12号 /3/A30 2中选育出小麦 -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NR98117- 9S等 5个小麦材料。这些材料大都具有与亲本小麦品种小偃 6号及川育 12号不相上下的农艺性状 ,对条锈生理小种条中 31和混合菌种表现高抗 ,可作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亲本加以利用。文中还讨论了小麦育种中的间接选择在创制小麦 -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甘肃省秦安县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抗条锈小麦品种的选育、抗条锈品种的合理利用、搞好生态防治、重视农业防治,减少发病条件和及时全面的药剂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防治小麦锈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文业 《新农业》2011,(7):20-20
小麦是河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3200多万亩。受综合因素影响,小麦条锈病在河北省连续两年偏重发生,因此必需对小麦锈病的防治高度重视。1.危害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常造成严重损失。小麦3种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其次为秆锈和叶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