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红草金鱼(RC),红文鱼(RF),红顶白高头(WR),白珍珠(WP),红狮头(RT),红龙睛蝶尾(MB),墨龙睛(BM),红水泡(RB)八个品种金鱼和野生鲫(WC)线粒体DNA的D-Loop区部分序列,PCR产物经纯化、测序、同源序列比对后获得长度为699 bp的核苷酸序列,在129个样本中共检测到了17个单倍型,9个品种共享1种单倍型,5个品种的金鱼(BM,MB,WR,RF,RC)检测到各自独有的单倍型。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品种金鱼(WP,BM,MB,RT,WR,RB)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与红文鱼(RF)、红草金鱼(RC)、野生鲫(WC)聚在一起。金鱼首先演化为草系金鱼,草系金鱼在演变为文系中较为古老的品种之后,经过进一步的变异,分化出金鱼其他各个品种。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红草金鱼(RC),红文鱼(RF),红顶白高头(WR),白珍珠(WP),红狮头(RT),红龙睛蝶尾(MB),墨龙睛(BM),红水泡(RB)八个品种金鱼和野生鲫(WC)线粒体DNA的D-Loop区部分序列,PCR产物经纯化、测序、同源序列比对后获得长度为699 bp的核苷酸序列,在129个样本中共检测到了17个单倍型,9个品种共享1种单倍型,5个品种的金鱼(BM,MB,WR,RF,RC)检测到各自独有的单倍型。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品种金鱼(WP,BM,MB,RT,WR,RB)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与红文鱼(RF)、红草金鱼(RC)、野生鲫(WC)聚在一起。金鱼首先演化为草系金鱼,草系金鱼在演变为文系中较为古老的品种之后,经过进一步的变异,分化出金鱼其他各个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贵州省草海鲫鱼和普安鲫鱼群体的遗传变异和系统进化,对其rDNA 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结果表明:24尾草海鲫ITS-1序列长度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分为296~297bp、300~301bp和337~339bp 3种类型;共发现1个多态位点、3个碱基插入和1个碱基缺失,其GC含量(70.8%)明显高于AT含量(29.2%)。14尾普安鲫ITS-1序列长度仅有1种为337~339bp,共检测到18个多态位点,存在1个碱基缺失和1个碱基插入,其GC含量为71.2%,远远高于AT含量(28.8%)。所有序列共产生11种单倍型,单倍型的平均遗传距离(P)以及平均核苷酸差异系数(K)草海鲫低于普安鲫;Tajima’s D和Fu and Li’s D中性检验表明,草海鲫未经历种群扩张,而普安鲫可能经历种群扩张。普安鲫遗传多样性较草海鲫丰富。  相似文献   

4.
芙蓉鲤鲫(原名芙蓉鲫)是由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用散鳞镜鲤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得到杂交子代芙蓉鲤,再以芙蓉鲤为母本,红鲫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得到的新型杂交鲫鱼。1.形态特征芙蓉鲤鲫具有鲤鲫杂交种的典型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雌核发育红草金鱼F1代的体色发育方向及其与母本的差异性,为观赏鱼类优质体色的定向培育奠定基础.[方法]采集兴国红鲤和黄锦鲤的精子,经紫外光照射失活后,分别刺激红草金鱼成熟卵细胞,受精卵经冷冻休克、染色体加倍处理后进行人工孵化,即获得雌核发育的二倍体,并以兴国红鲤(♂)、黄锦鲤(♂)与红草金鱼(♀)杂交的二倍体为对照,分别计算其孵化时长和孵化率,统计F1代体色和体形的表型及比例.[结果]以兴国红鲤和黄锦鲤的失活精子诱导红草金鱼雌核发育产生F1代个体,其孵化率分别为8.1%和1.7%,孵化时长分别为92和97 h;且均以红色个体(含桔红色和淡红色)为主,分别占98.6%和99.3%,夹杂有少量青灰色和黄灰色个体.雌核发育F1代红色个体均显母本形态,呈鲫鱼型;青灰色和黄灰色个体则略带父本形态,形体介于鲫鲤之间.根据生长发育过程中鱼体体色发生生理的转变进程,可将红草金鱼雌核发育F1代鱼苗的体色转变进程划分成5个阶段.[结论]异源失活精子诱导红草金鱼雌核发育的F1代个体可定向发育成母本体色,因此应用人工雌核发育技术结合体色选育技术,可定向培育高档观赏鱼类的优质花色.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2个不同鲫鱼群体在蛋白质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差异,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喀斯特山区2个群体鲫鱼的血清转铁蛋白电泳表型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克隆多样性指数表现为草海鲫鱼(0.32)﹥红鲫(0.25,对照)﹥普安鲫鱼(0.13);3个鲫鱼群体的13个克隆由9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产生,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Tf~a0.144 9、Tf~b0.202 9、Tf~c0.036 2、Tf~d0.058 0、Tf~e0.007 2、Tf~f0.239 1、Tf~g0.014 5、Tf~h0.275 4、Tf~i0.029 0;普安鲫鱼与草海鲫鱼和红鲫无共享的基因型;普安鲫鱼与草海鲫鱼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较高(0.714 3),遗传距离较小(0.285 7)。总体来看,草海鲫鱼的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其转铁蛋白多样性程度较普安鲫鱼丰富;2个群体之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未达到遗传距离种的分化标准。  相似文献   

7.
用PCR法克隆测定了4个品种金鱼(草金、文种、龙种和蛋种)、6个不同水域鲫与银鲫的m 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并对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金鱼与鲫的序列长度均为471 bp,银鲫为472bp;在所用样品中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金鱼4品种间序列无差异,共享1种单倍型;11尾鲫(来自6个不同水域)呈现8种单倍型,4尾银鲫(来自2个不同水域)共享1种单倍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鱼隶属于鲫的一支,银鲫呈独立的另一支。对金鱼与不同地域鲫的遗传距离测定结果表明:金鱼与嘉兴南湖的鲫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D=0.00426),其次为盐城射阳湖鲫(D=0.00534)、淮河鲫(D=0.00641)、鄱阳湖鲫(D=0.00749),再次为黄河下游鲫(D=0.01073),与闽江鲫亲缘关系较远(D=0.01291)。据此推测,金鱼起源于长江流域的鲫。  相似文献   

8.
10种鱼和2种蛙表皮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鲫鱼(Carassiusauratus)、红鲫(Carassiusauratus)、斑马鱼(Daniorerio)、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YeetFu)、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Heckel)、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条纹拟鲿(PseudobagrustaeniatusG櫣nther)、白缘鱼央(LiobagrusmarginatusG櫣nther)、拟缘鱼央(Liobagrusmarginatoides)、黑尾鱼央(LiobagrusnigricaudaRegan)、虎纹蛙(Ranatigrina)以及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Hallowell)等4个目5个科的动物表皮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0种鱼类表皮大多具有比较相似的以紧密排列的条纹结构为基础的立体结构,鱼央属鱼表皮有五边形或六边形结构,黑斑蛙表皮结构比较接近鱼类。这些“隆起”和“沟壑”拥有与外界更多的接触面,很可能就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点或呼吸点。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认为红鲫较鲫鱼进化,无鳞鱼较有鳞鱼进化,两栖类较鱼类进化,虎纹蛙较黑斑蛙进化。  相似文献   

9.
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鲫属(Carassius Jarocki)。淇河鲫鱼胸尾鳍透明,背色浅褐,腹色银白,鱼背宽厚,体态丰满,俗称"双背鲫"。以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而自古闻名,备受养殖者青睐,近几年来,在郑州市郊区对淇河鲫鱼人工繁殖技术对养殖户进行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体色鲤、鲫鳞片的色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体色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auratus)品种为实验对象,测量和观察了背部鳞片、腹部鳞片,以及彩色斑纹鳞片的色素组成和分布。结果得出,鲤、鲫鳞片上层的色素有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3种,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其中心区域色素浓密,外缘区域较稀疏,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25%~35%。鳞片下层的色素主要是鸟粪素,镶嵌有少量的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和前区,约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30%~65%。并归纳总结了鲤、鲫中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讨论了鸟粪素在鲤、鲫鳞片上的分布特征,金鲫的体色演化,以及黑背鲤、黑背鲫中黑色素的遗传特点。研究亮点:观察了鲤、鲫背部和腹部鳞片上的色素分布状况,测量分析了鳞片下层色素区、鳞片上层色素区占整个鳞片比例的特点。拍摄了不同体色鲤、鲫鳞片一一对应的色素图谱,找出了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这些研究内容为揭示鲤、鲫多姿多彩的体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