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施肥处理对复播青贮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新疆石河子市布置了复播青贮玉米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不同水平氮磷钾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确定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种植复播青贮玉米的氮磷钾适宜施量。结果表明:(1)随着复播青贮玉米施肥量的增加,茎粗变粗、绿叶数增多、果穗长度增加、秃尖长增大、空秆率增高;施肥量的变化对于青贮玉米的株高、穗位、总叶片数影响较小。(2)在石河子地区的土壤条件下,氮肥水平为N2、磷肥水平为P2时复播青贮玉米的单株青贮产量相对较高。(3)石河子地区种植复播青贮玉米,选择施氮肥31.2kg/亩、磷肥15.6kg/亩、钾肥7.3kg/亩,可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与小麦蔬菜或大豆等一年两作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更容易增产增收。收集了14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套种和复播2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在山西中部与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10;适宜在小麦收割后复播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67;套种模式比复播模式更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山西中部小麦青贮玉米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为农民种植多样性和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新玉15号、新饲玉10号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进行夏播和麦后复播青贮玉米光温特性和产量的对比。结果表明,夏播青贮玉米整个生育期在温光资源占用率上好,产量高。复播青贮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在9月份之后,光热资源减少,青贮玉米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慢,产量低。复播新玉15号干物质产量比夏播减产18.3%,复播新饲玉10号干物质产量比复播减产53.8%。青贮玉米复播和夏播相比,降低最明显的是鲜百粒重、穗干重和株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期复播青贮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筛选适宜于新疆北疆麦后复播的青贮玉米品种.[方法]以3个生育期不同的玉米品种新玉15号、新玉28号和垦青129为试验材料,研究各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结构特点.[结果]在北疆地区选择新玉15号、新玉28号作为麦后复播青贮玉米种植,可以正常成熟;垦青129麦后复播种植不能完全成熟.复播青贮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在吐丝期后急速下降,干物质积累从小喇叭口期到抽雄期速度最快.[结论]新疆北疆地区种植复播青贮玉米选择生育期在95~100 d的玉米品种是达到高产优质关键,新玉15号和新玉28号可作为新疆北疆光热资源较丰富地区适宜种植的高产复播青贮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5.
冬、春小麦收获后,通过滴灌进行青贮玉米复播,实现"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介绍该模式下的青贮玉米优质栽培技术,包括选种、精量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麦收后复播滴灌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2年,在且末县托格拉克乡托格拉克村2队,建立了6.67公顷一年两季667米2产15吨青贮饲草玉米栽培技术示范田,该示范田于4月8日播种,7月5日玉米乳熟期收获,667米2产鲜草9.65吨。复播青贮玉米于7月8日播种,10月20日乳熟期收获,平均667米2产鲜草6.5吨。合计每667米2鲜草产量高达16.15吨。一、播前准备1.土地选择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春小麦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模式,并介绍了该模式下春小麦、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熟制高效种植模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且末县2011年示范推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和套(复)播不同种植模式及其配套综合栽培技术,据统计,复播作物面积7113公顷,红枣套种棉花栽培面积4267公顷;红枣套种小麦收后复播西甜瓜三收制早熟栽培面积947公顷;冬麦复播玉米两收制栽培面积为1900公顷。  相似文献   

9.
在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站试验地进行复播饲料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黄糯早夏品种早熟、抗病性强、籽实产量高,达6 932.55 kg/hm2,可作为复播品种示范;wg8149品种抗病性较强、生物产量高,达43 363.5 kg/hm2,作为青贮玉米品种来种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麦田收获后复播青贮玉米,是增加草料贮备、提高草料品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博州部分地区推广麦田复播青贮玉米,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抢收抢种1.1博乐市小营盘镇以东地区,小麦7月10日前后成熟。计划复播青贮玉米的麦田,在麦收前5~7天浇好麦黄水,为复播青贮玉米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在冀西北地区,通过研究青贮玉米与扁豆不同混播种植密度(青贮玉米∶扁豆设密度比1∶1、2∶1、3∶1)对混播饲草生物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较优混播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青贮玉米和扁豆混播比例2∶1为最佳模式,在该模式下饲草的产量和品质均可达到最佳水平,混播饲草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1.6%,粗蛋白含量得到明显增加,高出2.49个百分点。青贮玉米与扁豆混播技术简单,收益明显,必定会成为青贮玉米种植的一种新模式,在该地区奶牛粗饲料品质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2008年莎车县玉米播种面积3万公顷,玉米单产526.6千克,667米,其中复播地膜玉米2.3万公顷,种植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7.8%,复播地膜玉米平均单产533.6千克/667米^2,常规玉米平均单产520千克/667米^2,地膜玉米比常规玉米667米增产13.6千克。  相似文献   

13.
复播青贮玉米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播青贮玉米是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出现的复种新形式。总结分析了其理论基础:一是复播青贮玉米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下茬有限的热量、水分和光照资源,抗低温、早霜等逆境能力强,生产风险小;二是其生物产量高,已有实践表明,青贮玉米是高产的复播饲料作物;三是其营养价值丰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较高,是优质的粗饲料。发展复播青贮玉米,能够解决畜牧业饲料短缺问题,对减轻人畜争粮矛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复播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复播青贮玉米的生产。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7团种植小麦800公顷,小麦收获后,为提高种植效益,复播了17公顷加压滴灌移栽玉米和7.3公顷恰马古、6.6公顷雪里蕻,探索小麦高产高效、滴灌小麦一年两熟栽培模式,提高小麦种植效益。现就滴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复播效益分析如下:一、小麦栽培技术1.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乌什县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春播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733公顷,品种为登海3672和SC-704,平均667米。产量794千克;复播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667公顷,品种为墨单8621,平均667米。产量350千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试验对比每公顷种植7.5万株和9.0万株两种密度对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每公顷种植9.0万株(高密度)比7.5万株(低密度)单株玉米品质有所下降,但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和干物质可生产牛奶量分别提高了12.07%、13.11%和12.33%,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3 305元,增21.1%,效益明显。表明在罗平县海拔1 000~2 000 m及相似环境区域种植青贮玉米,推广宽窄行高密度(亩6 000株)的种植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奎屯垦区畜牧业发展迅速,饲料供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适应畜牧养殖业发展需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选择合适的青贮玉米品种及种植方式尤为关键,本试验通过秋播冬性饲用小黑麦复播青贮玉米的种植模式,探讨此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为本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375.0 kg/ha复合肥+尿素489.1 kg/ha+钙镁磷肥441.2 kg/ha+氯化钾375.0 kg/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623.5 kg/ha,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B4处理(69000株/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058.5 kg/ha;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桂青贮一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时,桂青贮一号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结论】桂青贮一号玉米种植密度度为69000株/ha,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375.0 kg复合肥作底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391.3~489.1 kg+钙镁磷肥352.9~441.2 kg+氯化钾300.0~375.0 kg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二、夏播青贮玉米的种植时间 夏播青贮玉米栽培的关键,主要是调整播种时间,统筹茬口安排,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周年生产效益。在春播和夏播青贮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过程中,夏播青贮玉米的播种时间,要根据舂播青贮玉米的适宜收获期来安排。舂播青贮玉米收获后,既要及时抢早播种,又要兼顾到秋种后作物的种植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