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推广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进行了落叶松毛虫对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剂量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毛虫雄虫对含有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的不同剂量诱芯的反应不同。随着性信息素剂量的增加诱到雄蛾的数量逐渐显著增加,含有最高剂量的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各5 000μg诱芯的诱捕效果最好,但仍然低于含有1头处女雌蛾的诱捕器的诱捕量。建议在落叶松毛虫综合治理中推广使用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各5 000μg或以上剂量的诱芯。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有6种松毛虫对松林危害严重,包括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松毛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暴发成灾时针叶被全部吃光,严重阻碍林木生长,甚至致其成片死亡;松毛虫危害导致树势衰弱后还容易引起蛀干害虫入侵,造成松树进一步大面积死亡,寻找有效的种群监测手段是对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特异性强、使用简便等优点,是松毛虫类害虫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性信息素引诱剂不仅可以用于松毛虫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干扰其交配控制其种群数量和猖獗发生。目前,6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主要包括,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衍生物两大类。其前体化合物分别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和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顺,反-5,7-十二碳二烯-1-醇主要有3种不同的合成路线:1) Wittig反应,即膦盐与醛的反应; 2)碘代烯的偶联反应,即E型碘代烯烃与不饱和烃偶联反应; 3)其他类型反应,即包括烯烃与炔烃类化合物的反马氏加成、乙基烯基炔基硼烷重排以及有机金属试剂偶联等反应。反,顺-5,7-十二碳二烯-1-醇的主要合成方法包括:1) Wittig反应,即α,β-不饱和醛与膦盐反应; 2) E型碘代烯醇与炔烃偶联反应。当前,松毛虫性信息素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其合成方法进一步设计、优化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一种赤松毛虫性信息素诱芯及其用途申请号:CN03101945.5公开号:CN1520724A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摘要:以袖口式橡胶塞为载体,将具有赤松毛虫性信息素的己烷溶液滴加到载体上,所述的赤松毛虫性信息素包括: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和顺5,  相似文献   

4.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分析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 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 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以田间诱捕和虫情监测,为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7月至8月,以顺-7-十二碳烯-1-醇和反-9-十二碳烯-1-醇为引诱剂,对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的思茅松无性系种子园的主要球果害虫松实小卷蛾的成虫进行了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2种化合物对松实小卷蛾的雄蛾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可依据含有这2种化合物的诱芯的诱捕器连续捕获松实小卷蛾雄蛾数量变化的态势对松实小卷蛾害虫的虫情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6.
采取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蜀柏毒蛾处女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性信息素,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GC-EAD)测定蜀柏毒蛾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成分的活性反应,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um,GC-MS)鉴定其活性反应成分。GC-EAD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2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林间试验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诱芯对蜀柏毒蛾有相近的诱集效果,表明顺-9-十八碳烯醛和顺-9-十八碳烯醇是蜀柏毒蛾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通过对复合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1∶9(200μg)、顺-9-十八碳烯醛∶顺-9-十八碳烯醇=9∶1(200μg)和单组分配方顺-9-十八碳烯醛(200μg)、顺-9-十八碳烯醇((200μg)4种配方诱芯林间诱集效果试验,结果 4种配方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但复合组分诱集效果比单组分诱集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雄蛾触角对化合物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反-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和顺-3-癸烯醇乙酸酯电位反应强烈,但在诱捕试验中唯有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具有显著引诱作用。一只诱芯含0.5mg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诱捕器一夜平均诱蛾12.67头,为一头活雌蛾诱蛾数的5.3倍,400瓦黑光灯诱捕器的2倍。诱捕器类型、设置高度和诱芯载体材料影响引诱效果。样品对蒙古木蠹蛾具有专一性。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Laticis Tschelweri-kov)、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这四种松毛虫,是我国从南到北松树上的主要害虫,目前,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结构已由我国鉴定出来,其成分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醇及其乙酸酯和丙酸酯,这三种成分的不同比例混合后,以3:5:2的500微克量在林间具有较强的诱蛾活性。为了寻找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其它增效化合物,并对另外三种松毛虫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和(E,E)-2,4-十二碳二烯醛4个化合物的室内行为反应实验。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的兴奋、起飞、定向飞行等反应;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E)-2,4-癸二烯醛的反应最为强烈,是松实小卷蛾信息素的关键组分,其余3个化合物也是其信息素中不可或缺的组分。能够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行为反应的最低刺激量为0.01μ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思茅松毛虫雌成虫不同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成分、含量和比例差异,比较雄成虫触角敏感性和不同配比诱芯诱捕效果差异,开发不同地域有针对性的思茅松毛虫种群监测方法和诱捕防控技术。[方法]运用气相色谱(GC)分析思茅松毛虫湖南、云南和江西地理种群雌虫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思茅松毛虫各地理种群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标准品及其不同配比组分的电生理敏感性,然后进行林间生物测定,比较不同配比的性信息素成分诱蛾效果。[结果]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和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OAc)3种成分,3个地理种群间这3种腺体成分含量和比例存在微小差异。3种成分以100:10:25或者100:10:10的比例配比,不同地理种群间均具有很好的触角电位活性和林间诱蛾活性。[结论]思茅松毛虫性信息素组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种下分化现象,3个地理种群间性信息素含量和比例的细微差异暗示着与地域差异、寄主植物差异和人为化学防控干扰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榆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及林间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 - 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 - 14∶ OH)、反-3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 - 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 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 -14∶ 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 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 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 - 14∶Ac、Z3E5 -14∶Ac、E3E5 -14∶ Ac、Z3 - 14∶Ac、腺体提取物、E7 - 14∶Ac,其中乙酸酯化合物EAG值极显著高于其相应的醇(P<0.01).林间诱蛾活性试验表明:Z7- 14∶ Ac有诱蛾活性,E3 - 14∶Ac和Z3E5 - 14∶ Ac有显著的增效作用,Z7-14∶ Ac、E3 - 14∶Ac和Z3E5 - 14∶ Ac按10∶ 4∶4的比例配成每个含900 μg性诱剂的诱芯具有很好的诱蛾活性,单诱芯日平均诱蛾数达11.02头.  相似文献   

12.
黄斑卷蛾性诱剂的合成与田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斑卷蛾(Acleris fimbriana Meyrick)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反)-11,13-十四碳双烯醛(简式E11,13-14:Ald)。从易得的原料出发,通过Wittig反应合成了这种性诱剂及其类似物。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E11,13-14:Ald对黄斑卷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最佳剂量为1.0mg。单一的(反)-11,13-十四碳双烯-1-基醋酸酯对黄斑卷蛾没有引诱作用,但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反)-11,13-十四碳双烯-1-醇和(反)-11-十四碳烯-1-醇,(反)-11-十四碳烯醛对E11,13-14:Ald的诱蛾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室内观察确定,松实小卷蛾的求偶行为开始于进入黑暗期后30 min,求偶高峰出现在黑暗后3~5 h。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松实小卷蛾雌蛾性腺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气相色谱流出峰与标准样品的质谱离子碎片,确认了4个组分:(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十二碳二烯醛;其相对含量之比为1718578。触角电位试验表明,4个化合物都能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的EAG反应,其中,(E,E)-2,4-癸二烯醛引起的反应(14.3871.953 mV)与腺体粗提物引起的反应(15.7843.693 mV)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毛虫对兴安落叶松6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R型α-蒎烯、S型α-蒎烯、罗勒烯、S型β-蒎烯、水芹烯、莰烯等6种兴安落叶松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理状况的落叶松毛虫对6种挥发物的7个浓度的EAG反应中,除对0.1 μg·μL-1水芹烯的EAG反应值是未交尾雌虫>已交尾雌虫>未交尾雄虫外,对水芹烯的其它不同浓度以及其它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均是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未交尾雌、雄蛾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雌、雄蛾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已交尾雌蛾对寄主植物气味更为敏感.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水芹烯的EAG反应均比较敏感.在暗周期内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雄蛾的活跃期在20:00-4:00,与其羽化、交尾、产卵期一致.  相似文献   

15.
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人工饲养与枣树林间定时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皮暗斑螟的生殖生物学进行观测.傍晚(17-20时)羽化的成虫占总量的45.71%,交尾多于午夜后至凌晨前进行.在室内通过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皮暗斑螟雄蛾对来自雌蛾性腺的不同化合物的反应,通过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初步明确了皮暗斑螟性信息素组分为(Z9,E12)-十四碳-9,12-二烯-1-醇[(Z,E)-9,12-14:OH]和(Z9)-十四碳-9-烯-1醇(Z9-14:OH).对二组分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单体和混合物进行了林间引诱试验,初步结果表明(Z,E)-9,12-14:OH的诱虫效果较好.5,50,500和1 000 μg不同剂量诱芯的田间引诱试验证明,500 μg剂量诱芯诱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6.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 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 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毛虫性诱测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雌蛾具有较强释放性信息素的能力。为此,我们利用这一特性进行了马尾松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测报的研究。 分别应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雌蛾活体及粗提性信息素进行诱测试验,效果良好,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一、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应用 马尾松毛虫人工合成信息素,系辽宁省营口市化工研究所提供,共有六种组合的诱芯,其成分分别如下: A种:2E—5.7—十二碳二稀—1—醇丙酸酯,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B种:2E—5.7—十二碳二稀—1—醇,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C种:醇:乙酸酯:丙酸酯的比例为4:3:3,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D种:乙酸酯,剂量250微克/每诱芯。 E种:醇:乙酸酯:丙酸酯的比例为5:3:2,剂量500微克/每诱芯。 诱捕器采用江苏省海门三厂中学生产的三角形诱捕器,内涂上海警备区天山化工厂  相似文献   

19.
1966年,我们在乔山建庄林区防治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et Liu)期间,根据其成虫具有趋光的习性,于八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在该林区的的新村、高松树川和王家沟等地,采用了篝火(即柴火)诱蛾的办法,开展了油松毛虫防治工作。从8月1日到8日,八天诱蛾50418只。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经济,效果显著。现将篝火诱蛾的方法、效果和点滴体会简报于后,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和鉴定我国云杉球果小卷蛾种群性信息素的基础上,利用林间生测技术,对其可能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云杉球果小卷蛾种群性信息素的组分与瑞典种群不同,其性信息素组分仅为单一的组分反,顺-8,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而瑞典的种群是反8,反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和反8,顺10-十二碳烯醇乙酸酯;具有触角电位活性的十二碳烯醇两种不同异构体在林间没有生物活性,不是其性信息素的组分。建议进一步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其综合治理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