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洗状态下保护地土壤pH与盐分含量及其组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沈阳地区酸化比较严重的保护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洗模拟试验的方法,通过测定淋洗后土壤pH值和全盐量、淋洗出的盐分离子含量,研究了土壤pH值与离子组成、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pH值与土壤全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土壤pH值随土壤全盐量的降低而逐渐增加,但盐分的减少对土壤pH的影响在淋洗后期明显大于前期;②土壤pH值与阳离子、阴离子的组成即相对比例有关,其中与K+和其他4种阴离子呈曲线负相关关系,与另外3种阳离子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③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NO3、SO42-等离子含量在全盐含量中所占比例而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土壤pH值却在不断的上升,而Ca2+、Na+等盐基离子在全盐中的相对比例的上升也是导致土壤pH值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间接地下滴灌下盐分离子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小区试验,分析灌水量对枣树根区土壤盐分及盐分离子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大或过小的灌水量不适宜土壤盐分的淋洗,在适宜的灌水量下,间接地下滴灌对0~50cm土层有较好的抑盐效果;单次滴灌前后,在一定的导水装置直径下(D=75mm),Ca2+、Mg2+淋洗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HCO-3、Cl-在灌水量为13L下,淋洗效果明显,而较大或较小的灌水量淋洗效果较差;SO2-4在较大的灌水量下才得到明显淋洗。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盐分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定额越大,盐分运动和分布所受到的影响越大,盐分水平方向运动越远,相同距离处土壤盐分含量相对越低,垂直方向,土壤盐分向耕作层以下运移并发生聚积,毛管附近土壤盐分淋洗范围和淋洗程度均越大,远离毛管宽行距盐分聚集范围越大且较深。灌溉定额越小,浅层土壤盐分积盐率越高,毛管附近土壤盐分淋洗范围和淋洗程度均越小,远离毛管宽行距盐分聚集范围越小且较浅。  相似文献   

4.
盐分的淋洗是阿拉尔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室内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淋洗水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阿拉尔灌区土壤脱盐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分布和土壤盐分浓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随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并且Cl-浓度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为阿拉尔灌区设计合理的淋洗水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腐殖酸钾对粘质盐土盐分、Cl-、SO42-、Na+吸附和淋洗特性的影响,进行了5种腐殖酸钾添加量(0,0.6,1.2,1.8,2.4 g/kg,处理号依次为CK、T1、T2、T3、T4)的室内土柱模拟试验.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了咸、淡水淋洗后,腐殖酸钾添加量对土壤盐分、Cl-、SO42-、Na+含量及吸附、...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同的土壤盐渍化程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实测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南疆盐渍化土壤排盐系数及淋洗定额的确定。结果表明,南疆地区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的排盐系数不同,土壤盐分初始值为0.446%、0.588%、0.593%、0.779%、0.829%、1.039%和1.109%的沙壤土排盐系数分别为16.7、23.1、23.7、33.1、35.3、46.4和47.3。以0.1%、0.2%和0.3%作为淋洗脱盐标准,通过计算得出了不同盐渍化程度及不同淋洗深度的理论淋洗定额。以脱盐标准0.3%进行实测验证,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值为0.446%、0.588%、0.593%淋洗后的土壤盐分值接近脱盐标准值0.3%,说明理论淋洗定额能够满足土壤实际脱盐需求。而土壤盐分值为0.779%、0.829%、1.039%、1.109%淋洗后的土壤实际盐分值均高于脱盐标准值0.3%,说明理论淋洗定额偏小。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南疆地区农田冬春灌定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开发利用咸水资源是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内外咸水灌溉的现状、土壤盐分积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盐分淋洗过程及效果、土壤盐分淋洗模型等方面对进行了综述,并对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咸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壤盐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盐分的淋洗是阿拉尔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通过室内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淋洗水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阿拉尔灌区土壤脱盐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分布和土壤盐分浓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随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并且Cl-浓度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为阿拉尔灌区设计合理的淋洗水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暗管排水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机制。【方法】按照暗管间距18 m、吸水管埋深1.2~1.5 m、集水管埋深1.8~2.0 m的参数,铺设暗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利用空间插值、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2019年5—10月暗管排水条件下1 m土层的土壤含盐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灌排水水质、盐分离子等数据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试验区1 m土层的盐分空间分布属于中等变异(25%~75%),土壤盐分类型为表聚型。(2)铺设暗管使地下水埋深增加了50~60 cm,试验结束时土壤盐分较试验开始时土壤盐分平均降低10%左右。(3)暗管铺设条件下,土壤盐分的主导离子为K~++Na~+、SO_4~(2-)和Cl~-,地下水中主导离子为K~++Na~+、Cl~-和HCO_3~-。(4)暗管铺设下黄河水灌溉后,土壤中HCO_3~-量增加56%,而其他盐离子量降低,SO_4~(2-)、K~++Na~+、Cl~-降幅较大分别为36%、34%、31%;灌水淋洗后,排水、地下水中各离子量均增加,排水矿化度增加幅度是地下水矿化度增加幅度的3.43倍。【结论】重度盐碱地铺设暗管,能控制地下水埋深,并降低土壤含盐量,有效促进土壤中SO_4~(2-)、K~++Na~+、Cl~-的淋洗排出,但同时要注意黄河水灌溉中HCO_3~-可能引起的土壤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入渗水矿化度对土壤入渗特征和离子迁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劣质水,进行均匀土柱一维垂直入渗实验,对矿化度不同的入渗水在土柱中入渗后的剖面含水率分布和土壤入渗率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壤剖面的含盐量以及入渗后盐分降低区深度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盐水入渗能够改变土壤结构,并增强土壤导水和持水能力,但随着进入土壤中的钠离子数量增加,土壤的导水和持水能力并非由矿化度一个因素决定,而是由入渗水矿化度和钠离子数量共同决定.当矿化度低于3 g/L左右时仍可以对土壤上层的盐分有一定的淋洗作用,但当矿化度进一步升高时,入渗水对供试土壤的盐分几乎没有淋洗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优化灌溉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能力提高,根层下(40 cm)土壤含水量低、耗水快,剖面盐分淋洗降低效果明显,但引水花费大,且根层下土壤碱性增加危害作物生长;覆盖处理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少,作物水分利用率增加,玉米产量及品质最优,但根层下土壤含水量高、耗水慢,剖面盐分淋洗弱、积聚强,土壤次生盐渍害风险大。针对各处理对土壤水盐及作物产量影响的不同利弊权重,提出各处理交叉配合、扬利除弊,提倡秸秆还田覆盖措施下开展节水灌溉,适时进行优化灌溉淋洗盐分和土地深耕降碱,达到节水、增产和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害的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滴灌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常规滴灌(CI)和膜下滴灌(FI)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剖面Ca2+、Mg2+、Na+、K+、SAR和K+/N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水后CI和FI处理0-60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显著降低;降雨后CI处理0~20 cm土层土壤Na+浓度、SAR和20-60cm土层土壤Mg2+浓度显著降低;水分重分布过程中,0~20 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表现出CI>FI处理,而K+/Na+则表现出CI相似文献   

13.
<正> 半干旱地区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常要在土壤表面积蓄优质灌溉水以便淋洗掉土壤上层的盐分,即依据淋洗的水分从地下排除带走盐分。最近,在印度大面积失去生产能力的水涝和盐渍化的灌溉土地上进行了田间研究,表明利用这种方法(Raoetal,1986)可以使受害严重的土壤在短期内恢复生产能力。但由于规模较大的改良措施要受到优质灌溉水的缺乏以及安全处理盐分影响区域的排泄废水问题的制约,所以在灌溉供水有限的地区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在不同淋洗条件下土壤脱盐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淋洗脱盐模拟试验,设置2种淋洗方式(连续淋洗和间歇淋洗),分析了在连续淋洗和间歇淋洗条件下土壤淋洗耗水量、淋洗滤液的矿化度随时间、滤液累积量的变化规律和滤液的脱盐速率,同时分析了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的电导率、SAR(钠吸附比)的变化过程。【结果】①不同淋洗方式条件下,土体脱盐共有3个过程,分别为盐分峰值初步形成过程、盐分峰值向下移动过程和土柱底层土体盐分峰值消失过程;连续淋洗和间歇淋洗土柱为达到一般农作物(计划湿润层为0~60 cm)生长所需淋洗水量为472.70 mm和411.60 mm,间歇淋洗较连续淋洗省水14.8%。②连续淋洗和间歇淋洗滤液矿化度随时间均表现为幂函数关系;连续淋洗和间歇淋洗的滤液脱盐效率分别为18.45 g/L2和28.49 g/L2,连续淋洗的滤液脱盐效率为间歇淋洗的64.7%。③连续淋洗土柱和间歇淋洗土柱淋洗后含盐量是淋洗脱盐前的11.89%和8.39%(以40~60 cm土层为例),间歇淋洗土柱中各层pH值增量均小于在连续淋洗土柱中pH值的增量,并且在间歇淋洗后各层土壤pH值虽有增加,但是还在一般植物生长的允许范围内;间歇淋洗土柱中SAR减小量大于连续淋洗土柱中SAR的减小量,RSC增量小于连续淋洗土柱中RSC的增量,SAR和RSC均在一般植物生长的允许范围内。【结论】盐渍土经过淋洗脱盐可以达到植物生长的要求,同时,间歇淋洗明显比连续淋洗节约水,在生产实践中采用间歇淋洗土壤脱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微咸水-改良材料协同调控对碱化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方法】基于一维垂直土柱入渗试验研究不同微咸水淋洗结合不同改良材料对碱化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水分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表现为“磷石膏”处理最大,随着淋洗水矿化度的增加,累积入渗水量和湿润锋推进深度呈增加趋势,但各处理间的差异变小。与其他处理相比,“磷石膏”和“硫酸亚铁+柠檬酸”处理在1.2 g/L矿化度水淋洗条件下可显著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量,但在3.6 g/L矿化度水淋洗条件下则会增加上层土壤盐分量。1.2 g/L和2.4 g/L矿化度水淋洗条件下,“磷石膏”处理显著降低了0~30 cm土层的土壤Na+、Cl-、HCO3-+CO32-等有害盐分离子量,而在3.6 g/L矿化度水淋洗下,“硫酸亚铁+柠檬酸”处理在降低0~30 cm土层的HCO3-+CO32-、Na+量以...  相似文献   

16.
选择对江苏沿海区域滨海盐渍土进行室内土柱模拟淋洗试验,采用3个不同梯度灌水量淋洗方式比较不同灌水量淋洗条件下、不同盐分梯度盐渍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灌水淋洗能明显降低盐渍土含盐量,在充足水量情况下洗盐效果显著;不同层位间土壤脱盐效果呈现不同趋势:灌水淋洗过程中,上层土壤均有明显的脱盐效果,下层土壤在大水量淋洗情况下土壤整体脱盐效果明显,小水量淋洗情况下,效果不明显,且出现积盐现象;经不同梯度水量持续淋洗,对土壤脱盐率进行组间差异性t检验,不同梯度灌水量情况下土壤脱盐率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不同排水措施对青海高寒区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青海高寒区盐碱地治理的问题。【方法】采取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德令哈(中度盐渍化)与诺木洪(重度盐渍化)2处试验区建设排盐工程与田间试验的方法,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地安装毛细透排水带与暗管进行排水,分析了毛细透排水带降盐技术对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1)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表层(0~10 cm)盐分下降最快,其他土层盐分量呈现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土壤最高脱盐率分别为81.19%和96.62%,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可降低至中度水平;(2)2处试验区0~10 cm土壤盐分中Cl-、SO42-、Na+和K+量较原始土样明显下降,毛细透排水带对Cl-、SO42-、Na+和K+有显著的淋洗作用;(3)毛细透排水带降盐技术在青海高寒区中度盐渍化地区土壤脱盐率可达98.61%,重度盐渍化地区淋盐定额土壤脱盐率可达94.41%。在1 500 m3/hm2灌水量、灌水次数4次的淋盐定额下,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在1 650 m3/hm2灌水量,灌水次数4次的淋盐定额下,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结论】毛细透排水带可以有效治理盐碱土壤,中度盐渍化地区改善土壤性质,恢复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点源入渗试验,研究了田间点源入渗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得出以下结论:①滴头下方距滴头距离较近的区域,滴头流量较小的处理土壤含盐量较小;距滴头距离较远的区域,滴头流量较大的处理土壤含盐量较小.水平方向土壤含盐量变化相似;②表层土壤盐分随着入渗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滴头下方土壤含盐量总体上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入渗水对土壤中的盐分的淋洗效率和压盐深度均与入渗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河套灌区秋浇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套灌区荒地秋浇灌水的盐分和水分运移进行了分析。利用水盐运移平衡机理,对荒地1m深土层浸入及流失的水分及盐分进行控制。研究显示秋浇63.0%的补给水分用来淋洗盐分,荒地中1m深土壤含盐量减少了256.8g/m^2,秋浇淋洗盐分,为次年储存盐分腾出"盐库"。秋浇期间的水盐运移的研究,对秋浇灌溉节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及土壤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正常灌溉定额和淋洗灌溉定额两种灌溉水平,对小麦进行了不同灌溉水浓度处理的灌溉试验,并对其生长过程、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规律、产量、土壤盐分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灌溉水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盐分在一定深度的土层内聚集明显增大。这一临界浓度值与使作物生长、产量受到抑制的灌水浓度基本一致。在淋洗灌溉定额下作物的耐盐能力增大,由于较大定额的淋洗灌溉将盐分淋洗到深层,在排水作用下从土层中排出,使作物根区盐分降低。应用产量与灌水浓度的相关关系预测出小麦的耐盐度阈值为正常灌溉定额下为4.0g/l,淋洗定额下为4.5g/l。预测值与研究发现的灌水浓度临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