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变化与甘蔗茎尖褐变的关系,为甘蔗茎尖离体培养褐变机理研究及解决褐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酚类物质(绿原酸、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在茎尖组织褐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结果]甘蔗茎尖褐变率增加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第3~6d褐变严重,褐变率增加量在第6d达峰值(16%),之后呈下降趋势.接种培养后0~12d,正常生长和褐变的甘蔗茎尖均检测出没食子酸、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4种酚类物质.接种当天4种多酚物质含量均最高;接种后3~6 d,褐变现象严重,褐变率迅速增加,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褐变率增加量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与表儿茶素含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P<0.01),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825.[结论]甘蔗茎尖褐变率增加量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而表儿茶素为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2.
以自育小菊为材料,在获取无菌组培苗的情况下,将组培苗进行30 d的变温热处理后,在生物解剖镜下剥取茎尖大小为0.1~0.3、0.3~0.5、0.5~0.8 mm 3种不同的规格,接种于未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自育小菊培养30 d后相应的成活率分别为16.7%、40.0%和63.3%。经过病毒检测,当剥取的茎尖大小在0.1~0.3 mm时,可100%脱除病毒,并随着剥取茎尖的变大,脱毒效果也变差。  相似文献   

3.
取文心兰的茎尖组织作为外植体,经过2次灭菌后,接种到N6培养基上。在25℃,2000 Lx光照条件下培养2个月,即可诱导生成原球茎。将诱导生成的原球茎分割成小的组织块,经过1~2个月的继代培养后,又生成新的原球茎,如此反复切割培养,实现了原球茎的增殖。原球茎再经过生根,进而长出新叶,即可分化形成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4.
1987年~1988年作者以唐昌蒲的茎尖(0.2~5 mm)为外植体,接种于MS+BAl mg/L+NAA1 mg/L脱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一个月后,将愈伤组织接到N_6+BA0.5mg/L+NAA1 mg/L+0.4~0.6%活性炭的再分化培养基上诱导其生根、成苗。所得试管苗经鉴定脱毒率可达70.8%,其脱毒率大小与接种的茎尖大小有直接关系,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茎尖大小与试管苗的成苗途经、成苗率、丛生苗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甘薯茎线虫与镰孢菌对甘薯的复合侵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薯茎线虫病的薯块中分离到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oxysporum)2种真菌.通过苗期和薯块接种证实,尖孢镰孢与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能共同侵染甘薯引起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6.
草莓茎尖培养是获得无病毒植株的最重要途径,而且脱毒和快繁技术是大批量、快速生产优质种苗,实现草莓产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文章介绍了原原种的获得过程,即通过茎尖剥离及接种、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将生根瓶苗移置消毒杀菌后的网室中,从而获得繁育所需的原原种,并介绍了原种苗及生产苗的繁育过程。经过生产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草莓脱毒苗三级繁育体系,为兵团草莓产业提供了优质种苗保障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利用玻璃化超低温技术脱除草莓斑驳病毒(SMoV)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携带草莓斑驳病毒(Strawberry mottle virus)的‘红颜’草莓为材料,通过对玻璃化超低温脱毒技术中各程序的优化,建立适合‘红颜’草莓的茎尖玻璃化超低温脱毒体系。结果表明:1~2mm的茎尖在0.5mol/L蔗糖的预培养基预培养3~7d,室温装载处理60min,0℃玻璃化处理180min,液氮冷冻60min,40℃解冻2min,高糖溶液卸载20min后接种到MS+2.0mg/L 6-BA再生培养基上,成活率可达70%以上。再生培养60d后,随机选取20株再生植株,利用RT-PCR技术检测草莓斑驳病毒的脱毒效果,脱毒率为100%。利用该体系可以克服传统茎尖脱毒受茎尖大小的限制(0.1~0.3mm),并有效脱除草莓斑驳病毒。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接种、茎尖解剖等阶段设计对提高甘蔗的茎尖膜毒组织培养的成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甘蔗品种进行热处理时水浴温度和时间不同;在甘蔗的茎尖解剖前,先用75%的酒精做茎尖消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茎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接种时,将茎尖放置在浓度为150 mg/L的PVP溶液或者无菌水中浸泡15 min可减少酚污染,且150 mg/L的PVP对甘蔗接种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于活性炭的使用要更加慎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内分别研究了海洋卡盾藻培养液(细胞初始密度为0.11×105 cells/mL)接种不同初始密度海洋尖尾藻(分别为0.17×104,0.50×104,0.64×104 cells/mL)、东海原甲藻培养液(细胞初始密度为2.80×105cells/mL)接种不同初始密度海洋尖尾藻(分别为0.13×104,0.38×104,0.63×104 cells/mL)后,分别培养15d过程中海洋卡盾藻种群和东海原甲藻种群向海洋尖尾藻种群演替的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增大,海洋尖尾藻种群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缩短,分别为接种后第6,5天和第3天,海洋卡盾藻全部死亡时间缩短分别为接种后第7天、第6天和第4天;同样,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增大,海洋尖尾藻种群达到稳定期以及东海原甲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均缩短。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海洋卡盾藻种群和东海原甲藻种群均向海洋尖尾藻种群发生了演替,海洋尖尾藻扰动摄食海洋卡盾藻和海洋尖尾藻过滤摄食东海原甲藻分别是海洋卡盾藻种群和东海原甲藻种群向海洋尖尾藻种群演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5个甘薯品种苗期茎尖乙醇提取物多酚含量(PC)及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清除反应的清除量(QS)和反应速率(RS)的影响,以期为甘薯茎尖抗氧化活性DPPH·评定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特定的DPPH·清除反应体系中,PC在0.83~41.01μg/mL线性范围内,PC与QS极显著正相关,与0~1min RS极显著正相关;反应80min以后的QS与RS达到稳定平衡阶段.因此,DPPH·清除反应制约于多酚和DPPH·两种底物浓度,并受反应时间影响.当PC增加到一定程度和经过一定的反应时间,PC与其QS,RS存在非线性相关.利用DPPH·清除法评价甘薯茎尖抗氧化活性时,由于品种间PC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研究特定反应体系下茎尖PC及其与QS,RS的线性相关区域,确定适宜的茎尖质量浓度范围和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1.
 采用抗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双抗体夹心法(DAS)测定获得无病毒香蕉茎尖.以该茎尖作外植体,接种在改良的MS培养基,从茎尖环状腋芽处诱导出不定芽.分切继代培养诱导新丛芽.丛生小植株分切成单株转入附加活性碳的MS基本培养基促根壮苗,生根试管苗移栽沙土或垤石基质的营养钵内,保湿成活.采用该工艺污染控制在10%以下,繁殖系数3~4倍/月,生根率90%以上,移栽成活率90%以上.种苗在生产上应用无病健壮.建立了香蕉无毒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关于草莓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以圆球草莓品种为试材,对茎尖培养、药剂处理、热处理和花药培养4种脱毒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花药培养效果最好,脱毒率100%,茎尖切取长度需小于0.5mm 才能达到20%以上脱毒效果,用较大材料接种培养成试管苗,再用38°±1℃温度处理2周后,切取小茎尖培养能提高脱毒效果,茎尖培养脱毒必须经过病毒鉴定,方能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
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fllus L.)为石竹科石竹属常绿亚灌木花卉,是世界著名的切花之一,其栽培种及野生种的资源有效保存对香石竹的国产化至关重要。超低温保存(-196℃)是无性繁殖的植物种质资源最安全经济的保存方法。超低温保存方法中常用的为玻璃化法,近年来在传统玻璃化法上发展出来小液滴法,即将植物材料经玻璃化处理后,在铝箔上滴成小液滴,后直接投入液氮进行迅速冷冻。由于冻存及解冻速度快,组织不易形成冰晶,易成活再生,是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超低温保存中,茎尖大小及结构的完整性对超低温保存的成活率及恢复培养均有影响。我们以香石竹为模式植物,结合包埋法及小液滴法的特点,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探索一种适用于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方法及冷冻植株后再生的技术。试材为香石竹红花品种,从上海花卉市场购买。切取花茎繁殖试管苗,获得花茎无性繁殖系。取组培继代3个月以上的无菌组培苗。茎尖超低温保存的试验方法为:1、常规玻璃化法:(1)剥取1~2mm无菌苗茎尖,接种到含0.3 mol·L-1蔗糖浓度的MS培养基中,在25℃下培养1~3d;(2)经预培养后,将茎尖置于含预处理液(含2 mol·L-1甘油及0.4 mol·L-1蔗糖的MS培养液)的2ml冷冻管中,于室温下处理60min,然后将预处理液吸出,换入预冷玻璃化保护剂PVS2中在冰浴中处理60~120min;(3)冷冻管换入预冷新鲜PVS2约0.5ml,迅速投入液氮中保存。解冻取出在液氮中冻存1 h以上的冷冻管,立即放入40℃水浴中快速解冻2 min。(4)茎尖在室温下用含1.2mol·L-1蔗糖的MS培养液洗涤2~3次,每次5~10 min。(5)洗涤后的茎尖在滤纸上吸干后,转移至恢复培养基中暗培养,等茎尖返绿并有萌动迹象时再转入MS固体培养基中常光培养。2、小液滴法:步骤(1)、(2)同常规玻璃化法;(3)在冻存前5min将含有1个茎尖的液滴(约5ul)滴在5mm×20mm的无菌铝箔条上,每个铝箔条含5个茎尖,将含液滴的铝箔条直接投入装满液氮的安培管中。(4)解冻时直接将含液滴的铝箔条投入洗涤液中进行解冻20 min。步骤(5)同上。3、改良小液滴法:(1)剥取1~2mm无菌苗茎尖,浸入2%的无钙离子海藻酸钠溶液中轻蘸,即用镊子将茎尖轻放在3mm×20mm无菌滤纸小条上,每个滤纸条上放5~10个茎尖;(2)将含有茎尖的滤纸小条浸入到0.1%氯化钙溶液中,经10min固定,在无菌滤纸上吸干多余液体;(3)将带有茎尖的滤纸小条放入0.3 mol·L-1蔗糖的MS液体或固体培养基中,培养1~3d;(4)经预培养后,将带有茎尖的滤纸小条置于预处理液(含2 mol·L-1甘油及0.4 mol·L-1蔗糖的MS培养液)中于室温下处理60min,然后转入玻璃化保护剂PVS2中在冰浴中处理60~120min;(5)将带有茎尖的滤纸小条直接投入液氮中,长期保存可转移至无菌冷冻管;(6)解冻时将带有茎尖的滤纸小条由管中拿出后迅速放入含1.2 mol·L-1蔗糖的MS培养液解冻及洗涤20min;(7)将带茎尖的滤纸条在无菌滤纸上吸干后放入恢复培养基进行培养,经恢复培养后茎尖可直接生长成植株。结果表明:3种玻璃化法冻存的香石竹茎尖成活率及再生率均可达80%。其中小液滴玻璃化法在优化程序下进行冻存,最高存活率可达95%,高于常规玻璃化法(82%)及改良小液滴玻璃化法(87%)。恢复培养时,最快1d即可见茎尖萌动,再生时间较常规玻璃化法要短3~5d,但再生率不稳定(60%~100%),易形成愈伤组织及玻璃化苗。改良小液滴法成活率(80%~90%)略高于常规玻璃化法,再生时间与常规玻璃化法相同(7~13d),植株再生率均在80%以上且植株生长健壮一致。改良小液滴法结合包埋法及小液滴法的特点,并采用滤纸小条为操作载体,以批量处理茎尖以提高操作效率,减少在操作过程中机械损伤,从而达到稳定的成活率及再生率,受操作者水平影响较小,可用于种质库批量化植物茎尖资源超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14.
品种和培养基对草莓茎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茎尖脱毒培养中茎尖分生组织经历了一个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 ,茎尖分生组织在培养 1周左右膨大 ,转绿 ;2~ 4周大量发生愈伤组织且芽突起陆续分化成小苗 ;丛生芽的抽生主要集中在接种后的 5~ 7周。不同草莓品种 ,其茎尖分生组织诱导生长情况不同。在相同条件下 ,鬼怒甘品种的茎尖生长速度快于丰香品种 ,长势强于丰香品种 ,而其丛生芽发生率低于后者。丰香草莓茎尖用MS作基本培养基 ,添加 0 1mg/L的NAA ,在BA浓度为 0 5~ 1 0mg/L范围内均可有效诱导愈伤组织发生和促进芽的分化。丰香草莓茎尖二次脱毒培养的出愈率 (98 0 4% )、直接成芽率 (93 47% )均高于相同条件的茎尖一次脱毒培养 (出愈率为 74 44 % ,直接成芽率为 71 11% )  相似文献   

15.
高贵涛 《北京农业》2011,(22):27-28
<正>1组培快繁试管苗培养将经过灭菌处理的种胚、茎尖等外植体经过灭菌处理后接种在萌发与生长培养基上,2周左右,茎尖萌动,20天芽迅速增大,30天后分化出丛芽,45天以后,长高到2厘米左右,成为带有4~5片叶的试管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对河南省 1 0个主栽甘薯品种进行了脱毒培养 ,经过对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及良种的三级繁育和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结果表明 :脱毒甘薯比非脱毒甘薯平均增产 6 1 .8%,商品性状明显改善。此外 ,还对河南省甘薯病毒种类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潜隐病毒 (SPLV)和甘薯G病毒 (SPVG)等为河南省甘薯主要病毒 ,并对甘薯茎尖苗病毒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2个椰枣(Phoenix dactylifera L)栽培品种,即Khanizi和Mordarsing成龄植株的孽生枝(已生长3-4年)上切取茎尖外植体接种到含有MS无机盐的改良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12个月之后,将其转移到3种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培养基之中.5个月后观察发现,培养在含有453um 2,4-二氯苯氧乙...  相似文献   

18.
茎尖培养及热处理技术在百合脱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百合花卉栽培存在病毒侵害、品种退化严重的状况,以东方百合"Tiber"品种经过初代培养的无菌苗为材料,采用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方法进行脱毒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法对百合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百合潜隐病毒(Lilysymptomless virus,LSV)进行检测。证明了茎尖培养结合热处理的脱毒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对于CMV的脱毒,仅用茎尖培养即可达到很好的脱毒效果。对于LSV的脱毒,茎尖培养结合30 min热处理的脱毒效果优于普通组织培养和茎尖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紫甘薯新品种福宁紫3号经田间无性繁殖感染病毒导致优良种性退化,运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试验结果表明,福宁紫3号茎尖诱导成芽培养基为MS+6-BA(0~0.1 mg/L)+NAA(0~0.5 mg/L),成苗率达50%~66.7%,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繁殖系数达5~6倍;福宁紫3号脱毒种产量比对照原品种提高5.1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脱毒苗是由茎尖剥离组织培养而产生的,并经过严格鉴定,确认不带有任何病毒即可繁殖使用。它的繁殖是在无菌条件下切段接种,利用三角瓶和琼质培养基进行瓶苗生产的。但是,瓶苗生产条件要求高,瓶苗植株个体小,在投入种薯生产之前,必须经过30天的假植期,使植株长壮,再定植到网室生产原原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