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及添加玉米蜂花粉和苹果花粉饲养对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腐食酪螨分别添加玉米蜂花粉与苹果花粉饲养时,微小花蝽若虫发育历期分别为13.26和13.66 d,均显著短于单食腐食酪螨时的14.44 d; 3、4、5龄若虫存活率分别为0.8593、0.8690、0.9052与0.8476、0.8524、0.8846,均显著高于单食腐食酪螨时的0.8124、0.8153、0.8300;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5.97、13.96 d与15.42、13.07 d,均显著长于单食腐食酪螨时的13.87、11.57 d。以腐食酪螨添加玉米蜂花粉饲养时产卵前期为3.08 d,显著短于单食腐食酪螨时的3.86 d;单雌平均产卵量、内禀增长率rm和种群趋势指数I均以腐食酪螨添加玉米蜂花粉饲养时最大,分别为52.17粒、0.0647和7.75,以单食腐食酪螨时最小,分别为40.21粒、0.0533和5.22。腐食酪螨添加玉米蜂花粉可用于微小花蝽大量繁育的饲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和SDS-PAGE技术研究了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及其增效蛋白(enhancin)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中肠围食膜的影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甜菜夜蛾围食膜外壁有韧性,表面较平滑,少皱褶,内壁表面较粗糙,有较厚质感,无孔洞和缝隙;取食PuGV-Ps或增效蛋白后的围食膜外壁皱缩,内壁质薄;Bt单独作用于围食膜同样改变了围食膜结构,但影响程度较小;未发现不同处理对甜菜夜蛾围食膜造成穿孔或裂缝.SDS-PAGE结果表明,取食PuGV-Ps或增效蛋白后,围食膜上150kD蛋白一定程度被降解,27kD蛋白也被部分降解,而29kD蛋白被完全降解;取食Bt后的围食膜上29kD蛋白也被降解.离体降解试验进一步证明PuGV-Ps增效蛋白对甜菜夜蛾围食膜上多种蛋白具有降解作用,甜菜夜蛾围食膜上29kD蛋白是Bt和PuGV-Ps增效蛋白共同作用的靶标蛋白.  相似文献   

3.
中国食蚧瓢虫名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涛  庞虹 《昆虫天敌》2000,22(2):59-67
食蚧瓢虫在蚧虫生物防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根据食性可分为专性食蚧瓢虫和兼性食蚧瓢虫。本文记录了我国食蚧瓢虫8亚科26属65种,其中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为国外引进种。  相似文献   

4.
1.从科属重要性谈起叶甲科以包含害虫种类多著称,而且多数种类食性比较专一。当前许多种类还缺少寄主植物记栽。在大约35000种中,有记载的仅20%。Jolivet(1986)研究叶甲亚科害虫的食性较为详尽。在将它们区分为单食、少食、多食和泛食之后,他进而将单食类分为3级。第1级成、幼虫均  相似文献   

5.
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是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协调化学农药和食蚜瘿蚊的应用,于1987~1989年测定了13种常用化学农药对食蚜瘿蚊的毒性,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食蚜瘿蚊1987年从加拿大天敌应用公司引进。试验以卵和2~3龄幼虫为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6.
在山东莒南县花生田利用生物食诱剂和性诱剂对常见夜蛾科害虫成虫进行虫情监测,并对食诱剂防控夜蛾科害虫的效果进行研究。食诱剂和性诱剂监测结果表明,花生田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黄地老虎、小地老虎等夜蛾科害虫成虫的发生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12日;性诱剂仅能诱捕到雄性成虫,食诱剂可同时诱捕到雌性和雄性成虫,其诱捕到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雌雄比分别为1∶0.68、1∶5、1∶3和1∶1.4。食诱剂撒施、化学防治、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处理后第10天花生叶片受害率分别为9.51%、6.73%、6.24%,百株虫量较对照降低68.68%、76.39%、85.87%,食诱剂诱捕盒技术与化学防治组合应用防控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7.
茄田深点食螨瓢虫田间消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田害螨的天敌资源丰富.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 Weise)是食螨瓢虫中的优势种.为确定深点食螨瓢虫对害螨的控制效果,2001~2002年笔者对深点食螨瓢虫与新疆农田害螨的优势种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Ugarov et Nikolski)]的田间消长动态和追随效应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低温和几丁质酶处理对棉铃虫围食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经低温处理(5℃,24h)和几丁质酶处理的棉铃虫围食膜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围食膜致密平滑,没有孔或缝。低温处理的围食膜产生了孔和缝,孔径可达150nm,使核多角体病毒能进入中肠细胞。经几丁质酶处理的围食膜也出现孔和缝。处理时间越长,破坏越大。几丁质酶处理围食膜对蛋质含量有一定影响,对粮含量变化的影响则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南疆,我们对棉花、苜蓿、马铃薯、新疆杨和苦豆子5种植物上的食虫蝽类天敌的数量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食虫齿爪盲蝽、姬蝽(华姬蝽和原姬蝽)和微小花蝽数量分别占总数的63 30%、26 68%和10 02%,这些食虫蝽在棉花上占总数的27 91%,苜蓿上占23 31%,苦豆子、马铃薯和新疆杨上的分别占总数的23 58%、17 62%和7 59%。不同植物上的食虫蝽数量在不同调查年度间没有明显规律。食虫蝽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大体出现两个高峰期,在6月下旬苜蓿上的食虫蝽数量非常高,为棉田害虫防治提供了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我国毒杂草入侵可食牧草的机理,保护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建立二维生灭过程毒杂草入侵模型。以当地可食牧草系统受到外来毒杂草入侵为背景,建模计算生态系统中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续存时间,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截取时间截面得到当地可食牧草和入侵毒杂草的空间分布数据,再进行空间分布类型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阻滞作用会限制可食牧草生物量的增长,使其在达到环境容纳量时不再增长。在对可食牧草加入阻滞项后,可食牧草由之前的第8个时间点推后到第12个时间点变为聚集分布,而此时毒杂草从第8个时间点提前到第6个时间点变为聚集分布。在对毒杂草加入入侵项后,可食牧草变为聚集分布的时间由第8个时间点变为第9个时间点,而毒杂草变为聚集分布的时间提前了1个时间点,由第7个时间点变为聚集分布。因此,可食牧草的阻滞增长和毒杂草的入侵作用均会对种群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二者均推迟了可食牧草聚集的时间,同时使得毒杂草变为聚集分布的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食诱剂、性诱剂和化学防治田块的稻纵卷叶螟减退率、保叶效果,评价食诱剂和性诱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食诱剂、性诱剂、常规化学防治处理田块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4.21%、68.42%和89.47%;保叶效果分别为72.03%、47.27%和81.66%.食诱剂和化学防治处理的防螟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发展球孢白僵菌和食诱剂联合应用对西花蓟马的防控技术,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条件下食诱剂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测定了食诱剂相对球孢白僵菌接种装置不同位置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蓟马引诱量和装置外蓟马侵染量的影响。室内结果表明:开放空间下,孢子萌发率随食诱剂距球孢白僵菌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当距离为20 cm时,孢子萌发率与对照无差异。温室结果表明:食诱剂放置于接种装置内时,孢子萌发率为23.4%,显著低于食诱剂距装置0 cm(42.9%)、10 cm(43.9%)和20 cm(46.5%)三个处理以及对照(56.3%)。当食诱剂距接种装置0 cm时,接种装置吸引到的蓟马数量最高;而食诱剂置于接种装置内时,装置对蓟马的引诱效果最差。装置外蓟马侵染效果显示:食诱剂距接种装置10 cm时,装置周围植株上蓟马获菌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接种装置周围植株上蓟马获菌量逐渐增加。球孢白僵菌和食诱剂联合应用可建立起“诱集-侵染-传播”系统,为西花蓟马新型防治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食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究其耗水规律,筛选适宜的灌溉制度,设定5个不同的灌水定额,分别为300、375、450、525、600 m~3·hm~(-2),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对食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耗水指标影响的同时,为弥补大田试验分析直观性不足,在生长、果实品质、产量和耗水等指标的基础上,利用MAGA-PPC模型综合且客观评价了田间试验结果。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定额影响食葵耗水规律,食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和作物系数随着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大,525~600 m~3·hm~(-2)灌水定额下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和作物系数最大。在现蕾期和成熟初期,525~600 m~3·hm~(-2)灌水定额对食葵耗水量、耗水强度和作物系数影响更大。300 m~3·hm~(-2)灌水定额下食葵耗水量先呈现出减少趋势现象。食葵盘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525 m~3·hm~(-2)灌水定额下产量最大(4 781.86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较大(14.37 kg·mm~(-1)·hm~(-2)),525 m~3·hm~(-2)灌水定额更适合当地食葵农田灌溉。MAGA-PPC模型评价结果表明,525 m~3·hm~(-2)灌水定额有利于北疆地区食葵节水增产。综上表明,建议保证食葵现蕾期和成熟初期给水量充足,选用525 m~3·hm~(-2)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14.
合理利用无法耕种而荒弃盐碱地对于解决我国耕地紧缺具有重要意义,食叶草是一种耐盐碱草本作物,研究食叶草生长发育可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改良措施。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垄上和平作两种栽培模式,利用微管法动态监测食叶草根系生长动态变化,研究垄上种植模式对盐碱地食叶草生物量、根长、根体积、平均根直径、根尖数和叶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垄作和平作根系生长均呈现近似对数特征。②一年生食叶草垄上种植模式根长为2 217.9 cm,较平作增加10.47%;平均根直径为2.41 mm,较平作增加5.63%;根体积为101.18cm3,较平作增加34.69%;食叶草产量为0.803 kg·m^-2,较平作增加20%。③与平作种植模式相比,垄上栽培能够促进食叶草地下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提高食叶草产量。  相似文献   

15.
食诱剂可以同时引诱棉铃虫雌、雄成虫,对其田间种群的防治效果明显。在撒施应用中,氯虫苯甲酰胺常被用作棉铃虫食诱剂的伴施杀虫剂,现阶段推荐使用浓度为0.5 μL/mL。本文测定了食诱剂与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棉铃虫成虫繁殖力及卵孵化率的影响,同时评估了其田间防治效果。在室内,氯虫苯甲酰胺浓度为0.25、0.125、0.0625 μL/mL的食诱剂对棉铃虫雌成虫的致死率分别为75.81%、67.01%和60.24%。以氯虫苯甲酰胺浓度0.25、0.125 μL/mL的食诱剂饲喂棉铃虫雌成虫,其存活个体的繁殖系数较未取食杀虫剂的对照组分别下降95.39%和91.61%。在田间罩笼中,提供相同数量的棉铃虫成虫,无论是仅雌成虫取食氯虫苯甲酰胺浓度为0.25 μL/mL的食诱剂,还是雌、雄成虫均进行取食,田间落卵量较未取食氯虫苯甲酰胺的对照组平均下降73.56%,后代幼虫发生量平均减少75.55%。因此,食诱剂与低剂量氯虫苯甲酰胺混配对棉铃虫成虫及其后代种群有明显控制作用,为棉铃虫食诱剂撒施中伴施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减量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食蚜瘿蚊在烟蚜及其蜜露下的产卵选择性,研究了在不同密度烟蚜和不同密度烟蚜蜜露条件下食蚜瘿蚊的终身产卵量和产卵偏好性。结果表明,食蚜瘿蚊产卵期与烟蚜密度无关。但终身产卵量随着烟蚜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多。200头/株烟蚜是食蚜瘿蚊产卵量的最优密度。仅存烟蚜蜜露条件下,产卵期与终身产卵量均与不同烟蚜密度排泄的蜜露有关,在300头/株最大密度烟蚜排泄的蜜露下产卵量最高。而在烟蚜和蜜露共存时食蚜瘿蚊偏好在具有烟蚜的植株上产卵。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围食膜作为昆虫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及有害物质的第一道天然保护性屏障,其上可能存在与Bt抗性相关的受体蛋白。本研究以Bt 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的棉铃虫围食膜为对象,采用NuPAGE电泳技术、配体杂交、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测定了围食膜蛋白含量,鉴定了蛋白质的组成及与Bt Cry1Ac毒素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2.19%,抗性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6.99%。抗、感品系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与Cry1Ac毒素结合的6个差异蛋白,推测其中棉铃虫羧酸酯酶蛋白和血影蛋白是2个有意义的抗性相关蛋白,2个新蛋白可能参与Bt抗性。研究证明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Bt结合蛋白且与抗性相关,为进一步明确Bt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Bt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植食性害虫食诱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食性害虫主要取食植物的茎叶、果实、花蜜等,并且常对某些食物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植物挥发物在害虫食物偏好选择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害虫偏好食源或其挥发物研制的食诱剂(也称"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利用发酵糖水、糖醋酒液等传统食诱剂进行害虫诱集防治。随着对害虫食源挥发物中信息物质认识的不断深入,通过组配天然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挥发物组分,先后研制出实蝇、夜蛾、蓟马、甲虫等多类害虫的新型食诱剂。这些食诱剂大多对雌、雄害虫均有效,已在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西方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等重要害虫的监测和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已有食诱剂研发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今后食诱剂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促进植食性害虫食诱剂及其田间使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蒋际清 《植物保护》1990,16(4):15-15
福寿螺是一种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及适应力极强的软体动物。食害水稻和水田边的杂草,其肉可食。1985年我县一些乡、镇引进饲养,后因其味差无销路而舍弃,不养又未彻底销毁,现进入稻田。1989年秋县良种场上洋片水沟和部分稻田发现大量福寿螺,今春已扩散致80多亩秧苗被害。在秧苗移栽初期连幼茎剪断食嫩叶,分蘖期食叶片留茎秆。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20.
杨玉贵 《植物保护》1965,3(5):173-173
辽宁省西部绥中县的白梨,每年春季受梨星毛虫、天幕毛虫和山楂粉蝶三种食叶害虫严重为害,其中梨星毛虫分布全县,梨树受害最重。 三种食叶害虫的发生为害期 这三种食叶害虫都是一年一代,以幼虫越冬:梨星毛虫在树皮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