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臭椿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方法及对比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碘-碘化钾法、蓝墨水染色法、无机酸法、醋酸洋红染色法及离体萌发法测定了臭椿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蓝墨水染色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都不适合臭椿花粉生活力的检测;TTC法,离体萌发法和无机酸法能有效快速地测定花粉生活力,但是TTC法与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差异显著.该实验结果认为离体萌发法和无机酸法更适合臭椿花粉生活力的检测.同时还讨论了6种测定方法的应用原理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碘-碘化钾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及改进TTC法、无机酸法、荧光染色法、离体萌发法、活体萌发法测定了菊属Dendranthema植物菊花脑Dendranthemanankingense,南京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毛华菊Dendranthema vestitum和栽培小菊品种rm43-2,rm46-1,rm48-2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法、TTC法及改进TTC法、无机酸法和荧光染色法都不适合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活体萌发法检测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不准确,但能有效表述花粉萌发力;离体萌发法能有效快速地测定花粉生活力,适合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图1参11  相似文献   

3.
油茶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个油茶种的花粉为试材,采用TTC法、无机酸法、离体萌发法、活体萌发法4种方法对其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TC法适合山茶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而无机酸法不适合;活体萌发法检测油茶花粉生活力不准确,但能有效表述花粉萌发力;离体萌发法能有效准确地测定油茶花粉生活力,适合山茶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的检测,是最为理想的快速测定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系油菜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5种方法对不同品系的油菜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以找出油菜花粉生活力的最佳测定方法。[方法]5种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分别为蔗糖萌发测定法、醋酸洋红染色法、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碘—碘化钾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结果]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测定值偏高,碘-碘化钾染色法测定结果偏低;蔗糖萌发测定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测定结果比较接近,是测定油菜花粉生活力的最佳方法。[结论]可将蔗糖萌发测定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结合起来,先通过醋酸洋红染色法掌握花粉的基本存活情况,之后进一步用蔗糖萌发测定法测定其花粉的萌发能力,这有利于正确地反映花粉生活力。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植物育种效率,用TTC染色法和HNO3检测法对黄槐不同方位盛花期与花蕾期的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槐花蕾期的花粉无生活力;盛花期的花粉生活力用TTC染色法的测定结果显著高于HNO3检测法;不同方位间的花粉生活力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方位的结实率也表现同样的趋势;黄槐花粉生活力及结实率在方位上的顺次为:东向西向南向北向。因此,黄槐花粉生活力快速测定方法以TTC染色法为优,以花盛开时东向的花粉粒质量为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方法检测金盏花花粉生活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一种快速测定金盏花花粉生活力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碘-碘化钾染色法、离体萌发法和活体萌发法。结果表明:碘-碘化钾染色法和活体萌发法都不适合检测金盏花花粉生活力,离体萌发法能够快速有效的测定花粉生活力,适合于金盏花及多数植物花粉生活力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金银花花粉生活力测定及贮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贮藏条件下金银花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以期为金银花生产、科研提供参考。[方法]以金银花新鲜花粉为试材,通过I-KI染色法、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培养基萌发试验法对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并研究了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蔗糖和硼酸对花粉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其浓度分别为150、30mg/L时花粉的萌发率最大值为75.23%和52.78%;I-KI染色法不宜用于金银花花粉生活力测定;采用TTC染色法测定金银花花粉生活力达80.46%。[结论]TTC染色法测定金银花花粉生活力相对准确且简便易行。在金银花花粉贮藏过程中低温贮藏(-80℃)好于冷藏(4℃、-23℃),不宜常温贮藏。  相似文献   

8.
黄瓜现采花粉生活力最佳染色方法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3种不同染色方法及离体培养法对黄瓜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I-KI染色法的测定值偏低,不适用于黄瓜花粉生活力的测定;醋酸洋红染色法的测定值则明显偏高,也不适宜采用;而TTC染色法的测定值与离体培养法的测定结果相近且差异不显著,故认为是一种测定黄瓜花粉生活力较快捷、方便、精确的方法。同时还讨论了3种染色方法的应用原理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澳洲坚果花粉的生活力,筛选适合的检测方法,以6个澳洲坚果品种的新鲜花粉为材料,并用形态测定法、联苯胺染色法和蓝墨水染色法3种方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观察,澳洲坚果花粉粒均呈现三角形或近三角形,颜色呈灰色或灰褐色。其中,形态测定法是根据花粉的形状来检测生活力,准确性低;蓝墨水染色法染色后颜色不易分辨,不适合澳洲坚果花粉生活力检测;联苯胺染色法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生活力效果最佳,不同品种澳洲坚果的花粉萌发率在72.50%90.63%之间,其中以Kau的花粉生活力最高。因此,推荐联苯胺染色法是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生活力的较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澳洲坚果花粉的生活力,筛选适合的检测方法,以6个澳洲坚果品种的新鲜花粉为材料,并用形态测定法、联苯胺染色法和蓝墨水染色法3种方法测定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观察,澳洲坚果花粉粒均呈现三角形或近三角形,颜色呈灰色或灰褐色。其中,形态测定法是根据花粉的形状来检测生活力,准确性低;蓝墨水染色法染色后颜色不易分辨,不适合澳洲坚果花粉生活力检测;联苯胺染色法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生活力效果最佳,不同品种澳洲坚果的花粉萌发率在72.50%~90.63%之间,其中以Kau的花粉生活力最高。因此,推荐联苯胺染色法是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生活力的较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甘薯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是甘薯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影响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就甘薯氮素吸收与分配特性,不同甘薯品种氮素利用特性差异,施氮对甘薯氮素吸收利用、物质生产、根系分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甘薯植株氮素营养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薯氮素营养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综合分析认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甘薯的适宜施氮量及不同甘薯品种的氮素利用特性存在差异;施氮可显著影响甘薯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过量施氮不利于甘薯光合特性的改善,明显抑制块根的形成,降低块根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通过甘薯氮素营养诊断,初步确立叶片为甘薯氮素营养诊断的适宜部位,提出甘薯叶片正常氮素质量分数及氮素亏缺的适宜参考值。今后研究应从改进氮肥施用方式(如氮肥追施、不同深度施肥)、甘薯农田氮素循环及氮素损失途径、适量减氮(或不施氮)不减产、氮高效品种筛选及其机理、甘薯氮素诊断标准(如最佳测试时期及测试部位)体系、甘薯氮素实时监控技术体系及施肥模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南宁市红薯有机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于广西南宁市的红薯有机栽培技术,按照GB/T 19630-2005《有机产品》标准,在南宁市郊进行了红薯有机栽培试验,初步形成了南宁市红薯有机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着重介绍了红薯有机栽培过程主要技术环节,包括种植前对生产基地、红薯品种和种植时间的选择、育苗、苗期管理、定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运等。并结合实践,总结了在红薯有机栽培试验中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9份甘薯种质在湛江的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湛江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甘薯种质,通过对2009年湛江市农科所进行甘薯种质初步筛选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在9个参试种质中,鲜薯产量超过对照的有5个,泉薯76鲜薯产量最高,为2286.7kg/667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22.0%;薯干产量超过对照的有7个,仍以泉薯76薯干产量最高,为633.2kg/667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37.8%;干物率最高的是冰淇淋,达32.85%;食味最好的是广薯155和广薯87,均为85分。除下六1号和冀资6号外,其余7个种质均适宜在湛江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与烤烟套种的甘薯品种,解决部分烟区烤烟种植调茬难度大与综合效益低等问题,通过田间大区试验,研究烤烟套种不同甘薯品种对烟叶质量、烟薯产量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薯套种能够明显提升土壤相对含水率和烟叶产量,其相对含水率提高幅度介于12.03%~91.88%,烤烟产量增幅为12.29%~31.26%。烤烟套种甘薯以紫薯产量最高,块根产量达29400 kg/hm 2,且单薯质量大于100 g占总薯重的比例在紫薯中最高。烤烟套种甘薯提升了烤烟中上部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降低了烟碱和总氮含量,有利于改善烟叶内在品质。烤烟套种甘薯降低了上部烟叶含梗率,但增大了上部烟叶叶面密度,以烤烟套种紫薯表现突出。烤烟与紫薯套种,可作为一种烟田增产、烟叶增值和烟农增收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相似文献   

17.
卢森权  谭仕彦  李彦青  黄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79-9180,9186
[目的]总结2006年国家(南方区)甘薯品种区试情况,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甘薯品种。[方法]将10个参试品种安排在广西玉米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区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个重复,栽培密度4.95万株/hm2,以金山57为对照品种。[结果]在10个参试品种中,鲜薯产量超过对照的有5个品种,排在前3名的是金山679、金山630和龙薯16,其中金山679鲜薯产量为39840kg/hm2,比对照增产30.6%;干薯产量除福薯8号减产外,其余品种均比对照种增产,排在前3名的是广薯182、桂粉1号和龙薯18,其中广薯182干薯产量为10765.5kg/hm2,比对照增产47.0%。品质方面以桂粉1号的干物率最高,为33.7%,广薯155的熟食味最好,评分为4.05。[结论]除了龙薯16抗病性稍弱外,其余9个品种均适于在广西种植。  相似文献   

18.
雷玄肆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17-119
介绍了甘薯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甘薯产量的气象条件。根据甘薯种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将15℃初日~10℃终日之间的间隔日数作为浮梁县甘薯种植的区划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浮梁县15℃初日~10℃终日之间的间隔日数随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浮梁县甘薯分为最优区和适宜区,其中浮梁县南部条件较好,可发展双季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适合南方薯区甘薯移栽后封闭除草方法。[方法]利用不同用量的二甲戊灵和乙草胺对移栽后甘薯田进行喷施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和甘薯药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2种除草剂对甘薯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33%二甲戊灵5 025 m L/hm~2处理的防除效果最好,50%乙草胺3 750 m L/hm~2处理次之。甘薯田以阔叶杂草为主,2种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均较好。2种除草剂只有在高浓度下产生苗期药害,但在甘薯旺长期药害症状全部消失,对甘薯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为秋冬薯区的甘薯田杂草防除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