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品种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互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叶片接种3d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开始在叶片上大量增殖;接种10d后,病菌数量开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感病品种上的菌量比抗病品种上的菌量在10倍左右,病斑在接种后第3d开始出现,接种10d以后,病斑在感病品种上能继续快速发展,而在抗病品种上开始受到抑制,通过对抗病和感病品种叶片上的气孔观测发现,感病品种的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度一般都较抗病品种大,相关分析表明,气孔长度理发师品种抗性相关。接种后对PAL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AL酶的活性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猕猴桃枝条皮孔特征与抗溃疡病之间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以感、抗性不同的猕猴桃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冬季(1月)对它们1年生枝条皮孔长、宽及皮孔密度进行测量,并与抗病性的表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枝条皮孔长及皮孔密度与相对感病指数都存在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0.919,线性方程分别为Y=4.285-4.236X,Y=-4.350 3.831X,并且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 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 h、感病品种在84 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 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 h、感病品种在60 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 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 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 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用枯萎病菌接种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研究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感品种POD、PPO和几丁质酶活性基本都呈现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抗感品种均在接种后12h时出现第1次POD活性峰值,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分别在接种后60、72h、感病品种在84h出现第2次POD活性峰值;接种后24h时抗感品种均达到第1次PPO活性峰值,抗病品种在48h、感病品种在60h时达到第2次PPO活性峰值;接种后抗病品种在48h时达到第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72h时达到第2次峰值,而感病品种只在60h时出现1次几丁质酶活性峰值。抗感品种的POD、PPO、几丁质酶活性的2次培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各自的对照,在接种后的早期阶段,感病品种的POD、几丁质酶活性的第1次峰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抗病品种,PPO活性的第1次峰值极显著地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生姜抗姜瘟病品种并明确其抗病生化机制,采用茎基部注射法和土壤灌根法接种测试22个生姜品种对姜瘟病的抗性水平,以高抗品种CDZIN012和高感品种CDZIN064为材料接种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观察接种后抗、感品种的叶片气孔参数、蜡质含量等组织结构的变化,测定接种后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O2-、H2O2含量及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22个生姜品种抗性差异明显,其中表现为高抗、中抗、轻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为1、4、4、7和6个;茎基部注射法接种后生姜植株发病更稳定,更适合生姜品种抗性鉴定;感病后抗病品种叶片气孔密度为36.8个/mm2,比感病品种少(46.9个/mm2),...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四个抗病和感病的玉米品种时,叶片内部活性氧代谢酶及细胞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的SOD、CAT及POD酶活性在病茵侵染后都变化显著,抗病品种各酶活性变化幅度比感病品种大。叶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相反,抗病品种沈试29在接种第13天时叶片MDA含量只为18.46nmol/g,而感病品种铁单9为23.14nmol/g,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小。说明活性氧代谢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品种对活性氧代谢的酶调节能力强,病菌侵染后细胞过氧化程度低,在痛菌侵染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最大增加值与发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3种防御酶在水稻抗稻曲病中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选用12个不同抗、感病水稻品种,在抽穗前7~10 d,用注射法接种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结果表明,在抗病品种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3种酶活性接种后迅速提高,变化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的酶活性在接种后缓慢增加,变化幅度小。由此说明,这3种防御酶与水稻抗稻曲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幼苗生理生化抗性相关物质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马铃薯抗黑痣病机制,采用毒素接种脱毒组培苗的方法,研究了黑痣病菌毒素对马铃薯不同抗性品种幼苗体内病程相关蛋白、木质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抗黑痣病的关系。毒素处理后,感病品种大西洋和抗病品种底西芮幼苗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明显升高,36 h升高幅度均达到最大,感病品种升幅大于抗病品种。底西芮和大西洋木质素及游离脯氨酸含量也大幅增加,但抗病品种的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黑痣病菌毒素诱导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升高以及木质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是马铃薯幼苗抵抗毒素胁迫的内在机制;木质素、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品种抗病性呈正相关,而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则不是引起品种抗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瓜为材料,研究了西瓜苗期感染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后根部细胞内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受枯萎病菌侵染的幼苗细胞内MDA含量的增加比率,抗病品种克伦生低于感病品种早花;SOD酶活性的下降比率,抗病品种克伦生低于感病品种早花;CAT酶活性增减的幅度,抗病品种克伦生低于感病品种早花。抗病品种克伦生在染病后的短时间内(48h左右)能使细胞内MDA、SOD酶和CAT酶的代谢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其自我调节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早花。  相似文献   

10.
 白发病已成为我国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产量下降,还对谷子品质构成威胁。有关谷子品种响应白发病菌侵染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病菌卵孢子和谷粒混合的接菌方法分别接种抗病品种‘G1'和高感品种‘晋谷21'(JG21),并测定抗感谷子的植株形态指标、光合参数、防御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同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旨在明确谷子响应白发病菌侵染机制。结果表明,白发病菌侵染抗感品种后,植株高度及叶面积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感病品种的株高降低幅度远大于抗病品种;与抗病品种相比,感病品种中除了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外,其他光合参数显著下降,且均低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抗氧化酶和防御酶活性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升高,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抗病相关基因Seita.2G024600(PR1)、Seita.7G168700(PAL)、Seita.1G240200(PAL)和 Seita.9G462500(POD)在抗病品种中上调,而在感病品种中表达受到抑制或下调。以上光合参数、酶活性、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可作为抗性鉴定和种质筛选的参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谷子对白发病菌抗病调控。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分子机制及分子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品种次生代谢酶活性与诱导抗蚜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棉花品种次生代谢酶活性与诱导抗蚜性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类型棉花品种在棉蚜为害胁迫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及其对抗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受蚜害时不同品种同一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受蚜害诱导后,抗蚜品种和感蚜品种3种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抗蚜品种酶活性显著高于感蚜品种,诱导抗蚜性的强弱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水稻叶鞘3种氧化还原酶活性在褐飞虱胁迫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水稻抗褐飞虱的机制,分析了褐飞虱为害对感、抗虫水稻品种叶鞘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苗期群体接虫方法对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测定了褐飞虱为害前后水稻叶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受褐飞虱为害后,抗虫和感虫品种叶鞘中SOD活性均上升,表明无论是抗性植株还是感性植株在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POD活性在抗虫品种中下降,而在感虫品种中增加,表明抗性品种较感性品种具有更强的酶促抗氧化性能,从而对褐飞虱胁迫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CAT活性在抗虫品种中增加,而在感虫品种中大幅下降,这与其对褐飞虱抗性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MDA含量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江涛  师尚礼  胡桂馨   《植物保护》2013,39(5):165-171
为了明确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抗性机理,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感蓟马苜蓿无性系R-1、I-1的丙二醛(MDA)含量及防御性酶POD、PPO和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I-1无性系的MDA含量均上升,为害第5天时,MDA含量的增加量均与虫口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且I-1无性系MDA含量的增加量显著高于R-1无性系。R-1无性系的POD、PPO和PAL活性在低虫口密度(1、3头/枝条)下均呈上升趋势,在高虫口密度(5、7头/枝条)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I-1无性系的POD和PPO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虫口密度下PAL活性在为害后期上升,高虫口密度下PAL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说明POD、PPO和PAL活性的升高可能是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但R-1无性系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高于I-1无性系,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期其体内POD、PPO和PAL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所以I-1无性系膜脂过氧化程度也较R-1无性系高,表现为感蓟马。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5个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在受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侵染前和侵染后的若干阶段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24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PPO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前者PPO比活性变化率高峰出现早,后者出现迟.在接种后,各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上升,但中抗和感病品种的高峰出现早,免疫和高抗品种出现晚.此外,中抗和感病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在接种12h左右出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高抗品种的则持续上升至24h左右出现高峰,免疫品种的POD比活性也在24h左右出现高峰,但其POD比活性变化率则持续到48h左右达到高峰,且免疫和抗病品种的峰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地被菊枯萎病由镰孢菌引起,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严重威胁地被菊生产.本试验用2个强致病力镰孢菌菌株,即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镰孢菌(F.solani)接种5个地被菊品种的幼苗,测定了病菌侵染下不同品种的形态、生理和生化响应的差异,以建立抗病品种筛选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地被菊品种间抗性水平可根据...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是在完成湖北省玉米粗缩病病原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基础上,根据60多份玉米材料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个不同抗感病性品种,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玉米品种抗感粗缩病与寄主防御酶POD、EST及PPO同工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感性玉米品种POD同工酶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既存在可能与寄主抗性相关的同工酶组成性表达,又具有受病毒侵染后的诱导性表达;EST同工酶种类的表达与品种的抗感病性没有相关性,只是在表达活性上有一定的差异;PPO同工酶受病毒侵染后诱导表达的差异与品种生育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玉米不同生育期其POD、EST、PPO同工酶在在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甘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查明我国南方甘薯主栽品种抗疮痂病的能力,用疮痂菌孢子悬液对16份品种作苗期接种与田间病情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广薯79-15、潮薯1号等8份表现感病-中感;福薯26、广薯88-70等8份表现中抗-高抗;不同抗、感品种在田间表现长短不一的感病期.对6份品种藤蔓不同的部位和株龄的组织结构作显微测量与计数、接种试验以及糖含量测定显示,不同品种皮层组织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的抗、感性;抗病品种藤蔓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叶片气孔和幼嫩组织的腺鳞数目都较少,表现潜育期长,病斑少.且同一品种不同株龄皮层结构差异与感病程度间有密切关系,但其藤蔓糖含量与品种抗性之间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水稻小球菌核病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水稻抗病品种感染小球菌核菌后 ,体内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的测定 ,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增强 ,但抗性品种中的上述酶活性均比感病品种增强的幅度大 ,这可能是抗病品种具有抗性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Using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cultivars as controls, the resistant evaluation to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was carried out in 12 introgression lines from wide cross betwee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 and sour cucumber(Cucumis hystrix Chakr.). Three enzyme activities including POD, SOD and PAL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7 d after inoculation, and the POD isozyme was detected by polyacrylamide electrophoresis. The inoc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f the 12 accessions, 3 were identified as high resistant, 5 were moderately resistant and 4 were moderately susceptible to downy mildew.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POD, SOD and PAL were greatly increased in resistant accessions after inoculation. PAL enzyme activities showed close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rating before or after inoculation, which implicated that PAL enzyme activity might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istance to downy mildew. POD isozyme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and intensity for the bands of resistant lin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ore than those of susceptible lines after inoculation.  相似文献   

20.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禾谷缢管蚜对3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XM800’(高抗)、‘Selkirk Yr27’(中抗)和‘兰天24号’(高感) 3种不同抗蚜小麦品种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为害初期幼苗体内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为害后,在一定时期内3个小麦品种的SOD、POD、PP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品种抗性越强,酶活力增加越明显;3个小麦品种之间SOD、POD、PPO 活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 3个小麦品种SOD、POD、PPO 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