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四川盆地丘陵山区局地水系分形分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应用ArcGIS9.3软件,选取了重庆市拔山镇的五一水系和石门水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分形分维理论在四川盆地丘陵山区局地水系的应用.结果表明:(1)五一水系的分支比、长度比、面积比和比降比分别为2.88,1.86,2.29和1.72;相应石门水系的Horton比分别为3.32,1.89,2.15和2.48;两水系的分维值分别为1.05和1.00,均属于初级发育水系.(2)四川盆地丘陵山区局地水系的分形分维特征不完全同于大流域水系,分支比能较精确地反映相邻级别间的水道发育程度.两水系相比较,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的五一水系的分形分维值和现有大范围、大流域分形分维研究成果间的差异更大.(3)局地水系的分形分维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局地水系,从而服务于农业小流域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促进小流域灌排工程的合理布局,最终达到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地貌特征是影响河流水动力地质作用和悬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首次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下游河道地貌进行了定量的分形分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度量尺度由0.1km增大至100km,河床的分形弯曲度随由1.54减小为1.11,且不同河段的分形弯曲度不同;②河床浅滩数量与大小呈单对数线性相关关系,但是由1986年至2000年表现出规律性变化;③悬河的稳定性随不同河段河床分维值D值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木材断口表面分维与其主要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樟子松和青皮杨制作并测试了大小试件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值;对试件的断口边界分形曲线求取了分维值;将各力学性能值与其对应的断口表面分维值作散点图并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和青皮杨的力学性能值与试件尺寸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小试件的力学性能测试值(冲击韧性除外)高于大试件,但是差异性并不显著;各试件的分维均值在1.05-1.34之同,差异并不大,而同种试材、同类断口的大小试件之间的分维均值差异更小,为0.003-0.007之间;试件的冲击韧性与其断口表面分维之间的线性关系最显著,抗弯强度与其断口表面分维之间的线性关系比较显著,而顺纹拉伸强度与断口表面分维之间线性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应用分形理论对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域的沙坪坝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探讨,计算了沙坪坝区土地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D)和稳定性指数(S).结果表明:未利用土地的分维值最大,其未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低;农用地的分维值相对稳定,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改变利用方式较容易;建设用地在一级地类中分维值偏离随机运动值最大,要改变其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困难,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是最稳定的一级地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值、稳定性指教的大小综合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5.
河流的分形特征反映其复杂程度,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反映其占据空间能力的大小。基于分形理论,利用四川省西南攀西地区2010年TM影像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攀西地区河流与农村居民点的分维值,并探析农村居民点分维值在不同临水范围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流域内河流的分维值均大于农村居民点的分维值,在河流尚处于发育阶段时,流域内水资源可被农村居民有效利用;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具有靠河分布的现象;农村居民点的最大分维值出现在不同的临水范围内,当流域内河流主干化明显时农村居民点有靠河扩展的趋势,而当水系发育程度增强后,农村居民点扩展趋势的河流导向性将变小。  相似文献   

6.
应用分形理论对位于重庆市主城核心区域的沙坪坝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探讨,计算了沙坪坝区土地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值(D)和稳定性指数(S).结果表明:未利用土地的分维值最大,其未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稳定性较低;农用地的分维值相对稳定,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改变利用方式较容易;建设用地在一级地类中分维值偏离随机运动值最大,要改变其土地利用类型有一定的困难,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是最稳定的一级地类.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值、稳定性指数的大小综合反映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与其相邻的其余的9个地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借助于模糊数学,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植物区系分类方法;②按区系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与南岳自然保护区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从大至小的顺序为:台湾岛>井冈山>武夷山>大罗山>白云山>北山>北仑山>黄山>神农架.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尺度区域卫星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乌蒙山区2015年建设用地信息,利用分形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乌蒙山区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应用灰色关联法对分形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乌蒙山区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高,面积大于10 km2的斑块仅有1个,为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908 km2;(2)建设用地分维数D排序为云南片区四川片区贵州片区,各片区稳定指数SK介于0. 392 0~0. 421 3之间,乌蒙山区建设用地空间结构稳定性总体较高;(3)乌蒙山区38县(市、区)建设用地分形特征差异明显,普格县空间结构最复杂,稳定性较低,赫章县空间结构最简单,稳定性较高;(4)建设用地分形特征主要受平均形状指数的影响,斑块数对建设用地分维数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9.
天然沉积砂卵石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分形几何学理论 ,研究了我国黄河及陕西省的黑河、石头河、冯家山古河道河床天然沉积砂卵石的粒度成分特征 ,发现在双对数坐标下粒度含量与粒径之间呈直线关系 ,表明粒度分布具有分形结构。根据直线的斜率 ,可求得相应的分维 (D=2 .5 5~ 2 .87) ,并讨论了分维与粗粒土级配的关系 ,提出可以以分维代替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作为表征粗粒土级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不同地区水稻土对几种养分的吸附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北省4个不同地区典型水稻土的磷(P)、钾(K)、硫(S)、硼(B)、锌(Zn)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4种水稻土对P的吸收能力大小顺序为:洪湖市油-稻两熟区近代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4#土)>襄樊市麦-稻两熟区Q3母质发育的水稻土(3#土)>荆门油-稻两熟区Q3母质发育的水稻土(2#土)>蕲春县油-稻-稻三熟制区花岗片麻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1#土);对K的吸收能力大小顺序为:3#>4#>1#>2#;对S的吸收能力大小顺序为:3#>2#>4#>1#;对Zn的吸收能力大小顺序为:3#>4#>2#>1#;对B的吸收能力大小顺序为:3#>4#>1#>2#。田间养分管理策略应根据不同地区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1.
植被景观指数随一阶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武夷山自然遗产地的植被景观,利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软件,对其植被景观指数随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空间分异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面积、景观斑块数量、景观丰度、景观多样性及景观优势度指数的曲线随坡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坡向景观带上6种景观指数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东坡向、东南坡向、西南坡向、西北坡向、西坡向、南坡向、北坡向、东北坡向、无坡向;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6种景观指数均先增加后减少。建议加强25°S≤35°、45°S≤60°景观带、东南坡景观带和海拔1200 mHB≤1400 m景观带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变换矢栅转换过程中像元尺度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进行分析.并利用分维数方法选取最佳的像元尺度值。结果表明:蔓延度指数、邻近相似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是随着像元尺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减,递减的速率在10~50m区间上较快,在50~500m区间的减少较慢;连接度、结合度、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随着像元尺度的增加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曲线;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而言,矢栅转换的像元尺度选择30m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草甸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枯死物的积累量、持水能力、截留作用和蓄水保土效应。结果表明,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枯死物年累积量为1.5~6.0 t/(hm2.a),枯死物最大持水量为5.0~16.82 t/hm2,相当于0.37~1.83 mm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地形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地形对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研究区域各地形因子和植被景观信息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和地形的总体特征,揭示了植被分布在地形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区内各植被类型面积分布不均,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占总面积的70.53%。在海拔的影响下,保护区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坡度和坡向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影响程度不同,只对中山草甸、阔叶矮曲林和人工植被等3种植被类型有较显著影响。从各植被类型在海拔、坡度和坡向上的变异系数看,海拔因子对植被类型的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3参16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基于流域人为氮净输入及其入河系数的河流总氮(TN)负荷模型,以探索解决由于面源污染传输空间异质性、传统入河系数核算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所导致的典型流域基本测算单元精细化模拟结果难以向大尺度扩展的问题。以面源污染转化较复杂的亚热带南方丘陵区源头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建立流域人为氮净输入模型(NANI)和TN入河系数关键影响因子(水文、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回归模型,对河流TN负荷通量进行估算。同时将基于小尺度流域(金井河)构建的相关模型向下游大尺度流域(捞刀河)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金井河流域8个集水区(面积2.6~204.1 km^2)NANI从2012年到2017年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变化范围为(81.7±7.0)~(198.2±32.5)kg·hm^-2·a^-1,其中氮沉降、化肥净输入为主要输入源;构建了基于径流系数和高程为变量的NANI入河系数回归模型,并结合NANI模型对河流TN负荷进行模拟,模型决定系数(R2)、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729、0.714;将基于金井河流域构建的河流氮负荷模型应用于捞刀河流域(2543 km^2),4个监测断面模拟值与实测值误差范围为10.3%~17.2%。研究表明,基于流域人为氮净输入及其入河系数的河流TN负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科学、便捷、适用性,可用于南方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柚、福橘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水培和沙培试验,研究了盐胁迫对柚、橘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0-40mmol·L-1NaCl胁迫不影响坪山柚和福橘种子萌发率、芽及胚根生长,但发芽时间延长.(2)NaCl浓度≥60mmol·L-1,显著降低坪山柚和福橘种子萌发率、芽及胚根长度,种子相对盐害率显著升高;相同浓度NaCl胁迫,坪山柚种子相对盐害率低于福橘,芽及胚根受抑制程度比福橘低.(3)NaCl浓度≥80mmol·L-1,坪山柚和福橘幼苗株高、叶面积、地上部干重、根部干重和根冠比(坪山柚根冠比在NaCl浓度为120mmol·L-1时)显著下降;同一浓度NaCl胁迫,坪山柚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比福橘小.(4)坪山柚地上部及根部较低的Na+和Cl-含量及保持较高的根冠比是坪山柚幼苗耐盐胁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1999和2005年SPOT4影像作为土地利用信息源,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11年和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11个景观指数分析1999-2017年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演变情况。结果显示,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05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面积和空间精度分别为93.13%和87.57%,具有较高可靠度;1999-2005年各用地类型的相互转化较为复杂;2005-2011年,红树林和养殖区增长最为显著;1999-2017年间,斑块数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减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减弱,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但景观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下降。研究表明CA-Markov模型是模拟与预测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力工具,能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8.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勾绘上海浦东新区(原)道路、水系及植被廊道,分别名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同时依据绿色廊道的属性,划分为道路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及环城绿带,分析各类绿色廊道的结构及网路特点,研究区面积533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37%、3.86%和15.07%;绿色网络面积101.15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9%,其中绿色廊道面积80.27 km2,附着节点面积20.88 km2;绿色廊道密度为1.99 km.km-2,其中,绿色道路廊道长685.39 km,密度1.29 km.km-2,又以主干道绿色廊道的比重大;环城绿带长为绿色廊道总长的8%,但面积占绿色廊道总面积的40.4%,绿色河流廊道面积最小,约为14.91%。另外,绿色廊道的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分别为1.301、0.196和0.478,说明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相比较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比其它类型复杂,还为研究区绿色廊道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典型河漫滩湿地 —— 二卡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阈值研究。根据湿地补给河流 —— 海拉尔河的月均流量频率分布特征,选取58.72 m3/s(P=74.6%)、119.26 m3/s(P=44.4%)、190.35 m3/s(P=23.8%)分别代表河流的低、中、高径流期,分析各径流期湿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中径流期内草本沼泽及盐化沼泽所占比例较高,而高径流期则以季节性河流湿地及湖泊湿地为主。低径流期内,作为湿地中心区的湖泊湿地景观破碎度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跃变,由中径流期的0.57增加到1.37。此时的湿地状态可近似的作为区域的生态阈值,即维持湿地面积占全区域面积的43.03%。而中、高径流期湿地面积比例可近似作为保护区湿地面积的适宜值和理想值,分别为53.66%和69.53%。其研究结果为二卡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及保护提供支持,并为河漫滩湿地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