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生态扶贫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全国农村最为贫困的省份之一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是甘肃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分析了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布特征、致贫原因后 ,基于对生态环境恶劣是直接导致贫困的原因 ,而区域贫困和单一的收入结构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认识 ,提出了生态扶贫的设想 ,主张通过发展生态农业 ,以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 ,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以拓宽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从而最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文化、生态、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当前贫困偏远乡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以及取得的成绩,并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有助于甘肃贫困偏远乡镇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传统农牧区和国扶贫困区。1996年定西市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大打马铃薯品牌,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  相似文献   

5.
甘肃庄浪县通过梯田化建设,改变了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面貌。本文通过对庄浪经验的分析,探讨了黄土丘陵地区建设"秀美山川",从温饱走向致富,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认为,庄浪模式虽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各地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模式创新,走多样化开发治理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甘肃中部白银地区生态贫困现状,从项目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贫困人口分布、水文气象条件、土地资源利用等基本概况出发,分析了项目区外易地搬迁扶贫规模、移民安置用水需求、节水灌溉模式、工程规模及项目工程建成后既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度甘肃藏区农牧户多维贫困状况,以推进藏区农牧户多维贫困治理。【方法】运用甘肃藏区559份实地问卷调查数据,运用AF法,对农牧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量。【结果】"家庭成年成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厕所类型""劳动能力"等指标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较高;甘肃藏区农牧户3维贫困发生率高达62.61%,多维贫困问题较严重;教育、住房、劳动能力和燃料等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大,通电情况和耐用消费品数量的贡献率较小。【结论】调整瞄准机制,确保精准扶贫;立足多维贫困,坚持靶向治疗;锚定稳定脱贫,实施多维考核。  相似文献   

8.
目前,甘肃农垦贫困农场存在经济困难、社会不稳、场地关系不融洽、民生艰难等问题,其形成既有历史原因,更有现实原因,作者结合甘肃农垦的实际,提出了贫困农场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甘肃农垦贫困农场存在经济困难、社会不稳、场地关系不融洽、民生艰难等问题,其形成既有历史原因,更有现实原因,作者结合甘肃农垦的实际,提出了贫困农场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巧玲 《甘肃农业》2009,(12):52-53,64
在甘肃农村,妇女经济生活状况的改善对其合法权益的实现有促进作用,但贫困依然是影响甘肃农村妇女权益保障的主要因素之一,贫困不仅影响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权,而且直接影响农村妇女各个方面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供给小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人均生态赤字为0.85 hm2.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分析显示,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对16 a生态足迹分析发现,甘肃省于199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呈逐年加剧的状况,2006年达0.85,表明甘肃省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承载力已超过阈值,生态状况极其脆弱,仍然处于区域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保证贫困地区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对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收入低、增收困难的原因,并根据当地的特点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对云南省一些生态移民点、扶贫点、移民局和扶贫办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移民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综合设计生态移民和扶贫规划;多方位筹措生态移民安置资源;合理分配移民资金;落实生态恢复行动;完善生态移民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生态移民与扶贫资金调度,明确其功用;克服生态移民和扶贫工作中的"短视"行为,树立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贵州生态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良性互动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甘肃省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测评方法对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结果表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处于现代农业的准备实现阶段.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推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祁明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14-10817,10836
根据1980、1995、200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动态度、斑块个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研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并根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对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甘肃省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确定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响应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00年甘肃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建筑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呈减少趋势;同期各生态系统类型服务价值均呈增长趋势,从总体变化特征看,基本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入手,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全省耕地压力进行测算,并建立全省耕地压力指数与人均GDP及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比较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的差距。结果表明,甘肃省1978~2006年耕地压力呈先递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均GDP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各生态区除河西区外,中部地区、陇东区、陇南区和甘南区耕地压力均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来源不同;河西区耕地压力的增大也与经济发展相关,但相关度不大,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灾害的发生;最后针对各生态区不同的耕地压力来源,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西省生态保护扶贫工作的综合评价与研究,针对目前该工作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要从增加资金渠道、统筹管护资源、加强政策宣讲、健全监督体制4个方面完善林业生态保护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碳排放权、适宜性、额外性、协同效应4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南部地区开展小水电项目的可能性,利用中国西北电网数量相当电量来探讨CDM减排效益。计算得出基准线综合排放因子,采用线性模型,将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其他变量简化求得协同效应减排量,验证了CDM减排成果,得出不同阶段甘肃省南部小水电CDM减排效益。甘肃省南部地区开展小水电CDM项目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要想取得最大化的减排效益,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CDM市场化减排,随着未来国际碳减排价格的增长,甘肃省南部地区小水电项目减排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负所得税是一种所得税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是对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贫困人群提供自动支付的措施.基于对甘肃省1 800个农村住户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低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下降、货币化程度低等贫困特征.根据木桶原理,说明改革现行扶贫模式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而从甘肃省地方财政收支现状看,由乡镇负担的保障金实际难以落实,据此,提出通过征收统一的负所得税、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以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为甘肃省今后扶贫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