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谈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同江市主栽作物之一,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51万亩,占全市粮豆薯总播种面积的23.2%,但稻谷产量却占全市粮豆总产的50%左右。随着我市临江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全市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多万亩,成为我省重要的水稻生产主产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常盲目地追求密度,导致水稻穗数过多,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反而下降,造成了减产。在穗数少时,每穗粒数虽多,但因穗数不足,总粒数也相应减少,产量也不高。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主要经济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常盲目地追求密度,导致水稻穗数过多,每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反而下降,造成了减产。在穗数少时,每穗粒数虽多,但因穗数不足,总粒数也相应减少,产量也不高。因此在栽培过程中,要使三个因素得到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1.苗床选择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苗床一定要选择土壤肥沃,土质松软,便于播种的平坦田地。江西全都采用背风向阳,  相似文献   

3.
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对106份杂交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百粒重、穗行数、行粒数)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对小区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百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的增加也对提高产量有效.但随着穗行数增加,百粒重会相应降低.而行粒数的增加,对其他产量因素的负面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高产水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群体存在穗粒矛盾.穗数与产量间关系呈抛物线形,在辽宁沈阳地区水稻每公顷最适穗数在 3.0× 106~ 3.8× 106之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与产量均呈直线线性相关,但增产效果不同.北方寒地稻区水稻实现高产的有效育种途径是稳穗增粒或穗粒兼顾.  相似文献   

5.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8个小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1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两个产量构成因素——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粒重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至完全显性。控制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粒重差异显著,但每穗粒数无明显差异。每穗粒数和粒重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有效。  相似文献   

6.
以参考文献中的数据为材料,进行了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穗数、粒数、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方法]对通粳981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形成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回归、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穗数、粒数和粒重对产量均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粒数、粒重,其中穗数对产量起主要作用;但在基本苗较多或施N量较大的情况下,穗数和粒数的增产作用都很重要。[结论]农业生产中可针对不同生产栽培条件,从产量构成因子中明确主攻目标,合理制定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通常称为生育后期.进入生育后期以后,小麦穗数已经定局,但每穗粒数、粒重还有很大变化.因此,搞好后期管理对争取粒多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1995-1997年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和徐州市小麦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为资料,对其30个试验点次的徐州25号小麦产量形成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亩穗数、穗粒数、粒重三因素均随产量的提高而上升,但三者上升程度不同。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亩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水稻产量是由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就是要从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特别是抽穗后的光合能力来考虑,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协调好穗、叶、茎、根的关系,使穗部能蓄积淀粉更多的淀粉,才能实现水稻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1.
一、产量结构 667米2理论株数0.5万-0.6万株,收获穗数0.48万-0.55万穗,平均每穗粒数700-800粒,千粒重300克,单穗粒重210-240克,667米2产量1000千克。  相似文献   

12.
水稻穗部性状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一次枝梗数相同的8个品种穗部性状的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穗数与穗粒重三者构成闭合回路 ,通过次枝梗总长、穗长与产量三因素相联系 ;一次枝梗粒数、秕粒数及粒重在穗轴各节位的分布均匀 ,品种间差异不明显 ,一次枝梗长在穗轴上的分布可分为中下位优势型、中位优势型和中上位优势型 ;二次枝梗个数与粒数在穗轴上呈梭型分布 ,最大值出现在中部及中下部节位 ,穗轴不同节位二次枝梗结实率上部>中部>下部。  相似文献   

13.
遮阴条件下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便在果粮间作模式下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方法】在人工遮阴和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枣麦、杏麦和核麦间作),研究遮阴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小麦的可孕小花数、生物量、穗粒数、穗粒重和公顷穗数等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最终导致产量降低。【结论】遮阴后小麦穗粒数的改良应更多地关注小花的分化、发育、退化和结实过程,产量的提高应更多地关注植株的生长发育、公顷穗数和籽粒灌浆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粱育种中穗粒数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粱17个性状的分析表明,穗粒数和穗粒重有着高度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出稳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而且其他原因性状通过穗粒数对穗粒重的间接效应都位居第一;其次为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因此,在保持一定千粒重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穗粒数性状的选择,把增加穗粒数作为今后高粱高产育种的一个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平塘县水稻单产水平,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实施,采用不同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塘县水稻宽窄行栽插中,采用25cm窄行,即密度为22.5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苗产量最高。穴栽2粒苗与适当密植能有效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使影响水稻产量的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的构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部分,详细的说就是通过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品种特性这些方面,来组建玉米高产的特性结构,从而达到高产高校的目的。1.密度与产量玉米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一般情况下,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调节作用是穗粒数>每667m~2穗数>千粒重。但针对不同条件,三因素的作用亦有变化:在低产变中产(3000~6000kg/公顷)条件下,亩穗数是关键因素,应通过增穗而增产;而在中产变高产条件下(6000~10500kg/公顷),穗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玉米高产创建中常采用的种植方式有单穴单株、一穴双株和“121”(单双株交替)等方式。为了研究玉米产量性状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选用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开展田间试验。玉米收获前田间取样,调查果穗穗部性状,分析不同种植方式间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单穴单株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生产中,推荐采用单穴单株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宁麦9号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宁麦9号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敏穗粒数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粒重有显著效应。其三元回归方程为:Y=-863.34±12.61697X1+12.43154X2+11.46142X3,相关系数R123=0.9788^**。穗数、粒数和粒重之间,存在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我们在豫东南地区以泛玉5号、泛玉6号进行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经专家实地考察,专家组采用5点取样法进行测产,由公式[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6×0.85]计算测产结果:泛玉5号,有效穗数4812.27穗/667m2,,穗粒数556.88粒,千粒重360g,产量820.04kg/667m2;泛玉6号,有效穗数5835.90穗/667m2,穗粒数503.96粒,千粒重340 g,产量849.96kg/667m2.  相似文献   

20.
单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单季晚稻产量,提升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初步建立起全区水稻生产上科学合理的施肥指标体系,2006年笔者分别选择高、中、低三种不同土壤肥力地区,按低、中、高三种不同施肥水平,实施完成了10个水稻“3414”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单季晚稻分蘖、植株生长均有明显的影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数量及比例,可有效增加每亩穗数、提高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使穗、粒、重三者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单季晚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