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兰离体培养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中国兰花(Chinese Cymbidium)试管离体培养的研究成果,包括离体培养的程序、外植体种类与取材、基本培养基选择、培养方式、植物生长物质、有机添加物等;指出了国兰离体培养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克服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树体细胞胚状体的诱导发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胚状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起源于一个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形成的胚状结构。它具有分化频率高、繁殖速度快的特点。自1958年 Steward 等人用胡萝卜细胞悬浮培养获得胚状体以来,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近20年,用离体培养方法已经在34科、75属、117种植物中诱导产生了胚状体。1978年我国广西柳城甘蔗研究所又从单子叶植物甘蔗的体细胞中,诱导产生了胚性细胞团,它能连续继代增殖胚状体。但在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红花槭、元宝枫、糖槭为试验材料,蕾期采集花粉,通过不同培养温度、不同蔗糖和硼酸质量浓度处理后进行花粉离体萌发,筛选其最佳萌发条件。采用TTC法、I2-IK法、过氧化物酶法、亚甲基蓝法以及离体萌发法对3种槭属植物进行活力测定,探讨其有效的活力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红花槭花粉在培养温度28℃,蔗糖75 g/L+硼酸150 mg/L的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为81.95%;元宝枫花粉在培养温度25℃,蔗糖100 g/L+硼酸250 mg/L的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为66.7%;糖槭花粉在培养温度28℃,蔗糖25 g/L+硼酸350 mg/L的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为88.37%。过氧化物酶法与亚甲基蓝法活力测定效果较好,与离体萌发相比差异显著,其余2种染色剂不适合3种槭属植物花粉染色。  相似文献   

4.
一、植物组织培养法在繁殖树木优良品种方面的作用植物组织培养法是用适当的培养基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胚等进行无菌离体培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初应用对象和范围都比较窄。近40年来,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形态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以及某些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它从最初对植物根的离体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寄生蜂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培养寄生蜂是降低寄生蜂人工繁育成本的重要手段。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我国寄生蜂离体培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以赤眼蜂的研究最为成熟,离体培养的寄生蜂已经运用于生物防治的实践。对我国寄生蜂离体培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离体培养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金叶连翘采用植物离体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并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对试管苗的分化、生根、移栽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继代分化培养基以MS BA4mg/L NAA0.1mg/L、生根培养基1/2MS IBA0.3mg/L为最好,试管苗移栽以珍珠岩为基质,在温室内加盖拱棚成活率达86.5%。经室内炼苗培养30天,移栽大田定植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植物单倍体育种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倍体植物是进行植物遗传分析及开展育种工作的理想材料, 具有能有效控制杂交后代性状分离、缩短育种周期等优点, 在林木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文中概述人工诱导单倍体的方式, 重点综述目前最常用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方法, 探讨花药离体培养在林木育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林木单倍体育种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生物技术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自从1960年采用酶法制备大量植物原生质体首次获得成功以来,这方面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通过多种植物原生质体试验证明,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仍然具有“全能性”,可以经过离体培养得到完整的再生植株。以植物原生质体为材料所进行的体细胞杂交(细胞融合)及遗传转化的研究,一方面推进了细胞生物学、植物  相似文献   

9.
任爽英  董丽 《北京园林》2005,21(1):20-27
本文综述了宿根花卉离体快繁技术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离体快繁技术方面主要包括选取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和培养方式的选择、外植体的再生方式、组培苗的移栽、玻璃化的产生和防止途径以及影响离体快繁大规模推广的因素;高体快繁生理基础的研究集中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器官分化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
体细胞胚胎发生是植物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的一个基本发育途径。文章就温度对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