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桉树轮斑病原菌(Pilidiella eucalyptorum、P. diplodiella)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供试的杀菌剂对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P. eucalyptorum毒力最强的杀菌剂是10%苯醚甲环唑ME,EC50值为0.011 6 mg/L;其次是25%吡唑醚菌酯SC,EC50值为0.045 3 mg/L;毒力最弱的是80%乙蒜素EC,EC50值为6.839 3 mg/L。对P. diplodiella毒力最强的杀菌剂是43%戊唑醇SC,EC50值为0.047 3 mg/L;其次是20%丙环唑ME,EC50值为0.085 7 mg/L;毒力最弱的是80%乙蒜素EC,EC50值为2.809 9 mg/L。  相似文献   

2.
沙棘干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途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沙棘干缩病是危害沙棘的主要病害.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座囊菌目、座囊菌科、沙棘双丛孢座属、沙棘双丛孢座菌;无性阶段为胡颓子小色二孢属.干缩病菌在沙棘生长前期侵染,生长后期发病.杀抑菌试验表明,抑菌效果以56%靠山水分散粒剂、复配制剂KB最佳;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以复配制剂KB、50%农利灵抑菌效果最好.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KB防治效果较高,但几种药剂防效达不到要求,因此,选择特性农药及提高药剂渗透性是防治沙棘干缩病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4.
调查、确定了轮状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有10种寄主,且寄生率均在40%以上,同时测定了轮状镰刀菌对青杨天牛蛹的毒力L_(c50)为8.7×10~5个/毫升孢子。同时详细描述了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选择8种不同的杀菌剂,用菌落生长速度法对桉树枝枯病主要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拟隐孢壳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可可毛色二孢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为0.03 mg/L,效果最差的是50%异菌脲,EC50值为11.49 mg/L;对拟隐孢壳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0.23 mg/L,效果最差的是25%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6.65 mg/L。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东省徐闻县2~3年生石碌含笑嫁接苗枯梢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病枝表皮削除后,取病组织接种到PDA培养基中,25~30℃黑暗培养后,得到纯培养物,将其接种到健康寄主,测定其致病性。将病原菌的ITS、组蛋白HIS、延长因子TEF和微管蛋白TUB的基因扩增测序后,在Gen Bank进行序列比对,采用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I)进行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与近缘种的关系。根据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将菌饼接种到培养基中,测定不同培养基、温度、p H、碳氮源和光照处理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形成分生孢子座的影响。【结果】从病组织中分离到的菌株可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其形态学特性与间座壳菌一致。Gen Bank比对结果显示,病原菌ITS序列与间座壳菌几个种的序列同源性高于99%,而HIS、TEF和TUB基因序列与Diaporthe ueckerae的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石碌含笑病原菌与Diaporthe ueckerae以自展支持率99%和后验概率1.00聚集在同一分枝。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生分生孢子座数量差异显著,在p H 4-8时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座差异不明显,不同光处理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对产生分生孢子座影响差异显著,12 h光照+12 h黑暗处理与12 h光照+12 h黑暗+10 min紫外线处理不利于形成分生孢子座。【结论】石碌含笑枯梢病的病原菌是D.ueckerae Udayanga et Castlebury 2015,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广,仅在低于15℃和高于35℃时不产生分生孢子座。  相似文献   

7.
对在景洪市勐养农场发现的一种橡胶树茎干褐斑溃疡病进行病原菌鉴定,并在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测试菌丝生长效果和杀菌剂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病原菌为Nectria pseudotrichia;在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生长范围5~35℃。评价了11种杀菌剂对分离物的影响,50%多菌灵、50%多·福·溴菌腈、30%苯甲·丙环唑、240 g/L戊唑醇等4种农药在25℃时最有效,可用于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8.
宋漳 《林业科学》2001,37(6):66-70
从福建省南平市桔蚜虫尸上分离的一株镰刀菌 ,病原鉴定为镰刀菌属 (FusariumLinkexFn)的砖红镰孢 (FusariumlateritiumNees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 ,10~ 3 5℃均可生长 ,生长适宜温度为 2 0~2 6℃ ,2 5℃下培养 3d后可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 2 0~ 2 5℃ ,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96%~ 10 0 %。对桔蚜若虫的毒力测定表明 ,砖红镰孢对桔蚜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其LC50 为 2 71× 10 7个孢子·L- 1 ,LT50 为2 2 1~ 6 3 4d(在 1 0× 10 1 1 ~ 1 0× 10 7个孢子·L- 1 浓度下 )。用砖红镰孢菌液田间防治桔蚜 ,死亡率达91 80 %。  相似文献   

9.
绿粘帚霉与坚强芽孢杆菌对松赤枯病的协同生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virens与B.firmus对松赤枯病的协同控制显示:(1)预先接种病原菌后(7天)再进行生物防治处理,防治效果在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浓度影响无显著差异,即使是两种生防制剂联合使用也未显著提高其防效,但不同树种间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2)颉抗菌与病原菌同时接种,对松赤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两菌联合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两种菌单独施用防效差异不显著,浓度变化对防效影响不大;(3)预先接种颉抗菌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两种菌联合处理防效更优,感病树种(马尾松、云南松、油松)的感病指数可降至13~15,抗病树种的感病指数可控制在3%左右;在同一浓度下B.firmus与G.virens间无显著差异,在同一颉抗菌下,浓度愈高,防效愈高;(4)三种生防接种方式的平均效果分析表明,G.virens最高平均防效49.5%(黑松),B.firmus为50%(辐射松),两菌联合最高平均防效80%(辐射松);在同一树种条件下,“预先接种颉抗菌”的方式显著高于“颉抗菌与病原菌同时接种”和“预先接种病原菌”,而“颉抗菌与病原菌同时接种”的方式也明显优于“预先接种病原菌”。从防治效果的绝对值来看,“预先接种病原菌”方式在实际生产中表现为病害已发生再进行生防菌处理,这种情况对松赤枯病的控制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7种杀菌剂对杨树烂皮病、溃疡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Fr.、溃疡病病原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的毒力.72 h含药平板对抑制金黄壳囊孢菌的菌丝生长毒力最强的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EC50值依次为0.0006,0.020 2μg/mL;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为0.195 8μg/mL;最弱的是树乐粉剂,EC50为319.658 0μg/mL.48 h对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的有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EC50依次为0.072 2,0.090 4μg/mL;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依次为2.5603,19.0454 μg/mL;树乐最弱,EC50为366.415 7μg/mL.同一药剂对杨树烂皮病菌的毒力强于溃疡病菌.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防风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并对病原菌进行了显微观察。选用新型杀菌剂40%氟硅唑乳油、50%烟酰胺水分散粒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5%啶菌恶唑悬浮剂、20.67%氟硅唑噁唑菌酮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以上6种药剂对防风斑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作用不同,EC50分别为37.804μg/ml、1642.11μg/mL、681.913μg/mL、30.093μg/mL、142.785μg/mL和22.112μg/mL。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10类21种药剂对‘富平尖柿’炭疽病病原菌的MIC值及菌丝生长的毒力(EC50),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药剂,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最终选择适宜推广的防治药剂。2012—2014年连续3年采集陕西富平曹村镇的‘富平尖柿’炭疽病病害枝条和叶片样本,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分离方法炭疽病菌分离效果,以得到的炭疽病菌株为实验材料,通过设定药剂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皿,测定2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抑制作用,测定MIC设置浓度梯度为0、1、5、10μg/m L,测定EC50设置浓度为0、0.15、0.312、0.625、1.25、2.5μg/m L。选择效果较好的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叶脉是病原菌分离的最好材料,但保存期短,枝条不易分离,但保存期长,对具有典型分生孢子角的材料可直接挑取孢子角进行分离。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类、苯吡咯类3类杀菌剂效果较好,MIC值均在10μg/m L以下,EC50多在0.5μg/m L的范围内,选择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6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苯菌灵、噻呋酰胺、咯菌腈3种药剂对‘富平尖柿’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3.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危害日益严重,经鉴定,确认该病病原菌为Microsphaera rnultappendicis.采用常用的10种药剂对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孢子萌发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唑醇和氟硅唑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佳,4个浓度的抑制率98%~100%,氟硅唑、嘧菌酯、退菌特室外防治的效果也在64%以上,井冈霉素、加瑞农的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4.
七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细交链孢菌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选用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67%万兴乳油 68.75%易保可分散粒剂 72%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世高可分散粒剂 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组合、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的抑菌能力最强;其次为20.67%万兴乳油、10%世高可分散粒剂和85%枣病克星可湿性粉剂;4%绿盾农抗120水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定了8种常用杀菌剂对赤水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杀菌剂对尖孢镰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各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能很好地抑制菌丝生长,而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70%甲基硫菌灵WP、10%苯醚甲环唑WG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80%以上。对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均有明显作用的杀菌剂为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0%敌磺钠WP、3%广枯灵AS对尖孢镰孢菌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072 5,0.112 6μg/mL、其次为70%甲基硫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其EC50分别为7.8216,7.318 7μg/mL。其余几种药剂的毒力较差。8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杨梅叶枯病(Phomopsis myricinaY.J.Huang et P.K.Chi)是近年来湖南省发生普遍,危害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大田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扑菌特WP、70%甲基硫菌灵WP、40%菌克星WP、50%多菌灵WP和50%退菌特WP,对杨梅叶枯病既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又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治效果达76%以上;1∶1∶100波尔多液、45%石硫合剂WP、70%代森锰锌WP和80%新万生WP保护效果比较好,但治疗效果比较差。  相似文献   

17.
以莰烯衍生物内型异莰烷基甲醛与氨基硫脲衍生物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5种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3a~3e),并通过IR、MS、1H NMR和13C NMR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化合物3a~3e对水稻纹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化合物中,内型异莰烷基甲醛缩氨基硫脲(3a)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最高,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3a对油茶炭疽病菌、枇杷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9%和97.2%,对油茶果生刺盘孢菌和彩绒革盖菌的抑制率均达100%,对水稻纹枯病菌、松枯梢病病原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7%、 79.8%、 79.5%,均优于阳性对照样百菌清。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长白山区栎松口蘑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分离、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达50%,菌肉与菌柄基部为15%,菌柄中上部外缘与中央为10%;栎松口蘑菌丝生长在17~22℃(室温)2、4℃、26℃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以E配方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用11种中草药对油松立枯病病原菌(腐皮镰刀菌)和猕猴桃溃疡病(猕猴桃假单孢杆菌)进行了抑菌效果的测定,实验表明:黄柏、大蒜、艾蒿、苦楝、香附子、穿心莲对腐皮镰刀菌有抑制作用;大黄、苦楝、黄芩、黄连组合和艾蒿对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Fusarium solani,24h内的抑菌效果排序为:黄柏〉大蒜、穿心莲〉苦楝〉香附子〉艾蒿,它们的最低有效浓度依次为1%、10%、20%、20%、1%、20%。在培养48 h后,抑制效果有所变化,其中黄柏、穿心莲、香附子三种药剂抑制效果增大,即说明此三种药剂稳定性较好,在较长时间内仍能保持药效。对Pseudomonas syringaePV.altinidiae,黄柏、苦楝、黄连、黄芩浓度为10%时对假单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大黄、黄芩浓度为1%和黄连+黄芩、艾蒿浓度为10%时有一定作用,但48 h后抑菌效果减弱。而黄连、黄芩浓度10%时单独作用有效,但以1:1组合后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东北红豆杉的内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检测了不同浓度东北红豆杉内生菌对返魂草黑斑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红豆杉内生菌对返魂草黑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抑菌率最高可达43%.该实验为生物防治返魂草黑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