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首次报道外生菌根菌的共生培养法初步研究了一个较好的外生菌根菌菌丝体培养方法,即将宿主的愈伤组织与外生菌根共同培养,可以明显地促进真菌菌丝的萌发和生长。愈伤组织匀浆液也可促进菌丝体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2.
外生菌根菌的分离与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生菌根菌在生态、经济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大型真菌领域研究及发展的主要对象。归纳了真菌研究过程中基础且关键的步骤即分离与培养,从分离材料、分离方法、分离部位、分离过程、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筛选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结合已分离培养成功的外生菌根菌的例子,旨在为未培养成功的外生菌根菌提供参考,以及为外生菌根菌的深入研究和资源拓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隐存种与云南松形成的外生菌根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该外生菌根具有如下特征:二叉分支,黄褐色,外层、中层和内层菌套同为密丝组织结构,菌套表层具有由膨大菌丝细胞形成的菌丝网,外延菌丝有锁状联合,多分支,分支处有锁状联合,菌丝接合呈"H"型。首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干巴菌隐存种形成的外生菌根进行了鉴定。对云南不同地区干巴菌的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研究将会对该复合群分类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外生菌根真菌组织分离培养基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生菌根真菌中包括了大量美味可口的食用真菌,开展对外生菌根菌的研究乃是野生菌驯化中的主要内容。外生菌根菌纯培养的取得,可采用孢子分离法、子实体分离法和菌根组织分离法,其中子实体组织分离法是一种较常用的分离方法。用组织分离法获得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外生菌根真菌对无籽刺梨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寻求一种最佳的无籽刺梨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外生菌根菌对无籽刺梨的株高、地径、生物量、不同部位的碳、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外生菌对无籽刺梨的株高、地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鸡油菌和紫色马勃菌一起使用对无籽刺梨的生长促进最明显,2种外生菌根菌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无籽刺梨扦插后的生长与发育;鸡油菌+紫色马勃菌的总生物量最大,单独接种鸡油菌的总生物量次之,对照组的总生物量最小,从不同部位生物量表现为茎枝叶根;接种菌根菌对无籽刺梨的根、茎、叶中养分C、N、P的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叶片是C、N、P的积累中心,外生菌根菌处理显著提高无籽刺梨根部的N∶P、C∶P,对无籽刺梨茎部C∶N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改进菌根合成技术的基础上,成功获得了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的外生菌根,描述了人工条件下合成的外生菌根形态.针对菌根合成基质、宿主苗龄和接种方式进行了正交实验,通过对苗成活率、培养6个月的树苗地径和苗高、茎根比、菌根根尖数、菌根感染率6个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在菌根合成中,采用模拟自然土壤结构的二层基质体系的菌根合成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单层泥炭蛭石基质,且向基质中添加海泡石矿粉更有利于外生菌根菌的形成和发育.  相似文献   

7.
波氏块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菌根食用菌。对波氏块菌与锥连栎合成菌根苗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用波氏块菌孢子液接种锥连栎树苗后,第1个至第2个月可形成淡黄色、黄褐色外生菌根。外生菌根为单轴状、羽状和不规则分支状,单根菌根长0.35mm-1.99mm,直径为0.18mm-0.29mm。菌根延伸出外延菌丝,其外延菌丝为排列整齐的刚毛,呈半透明状。菌根老化后变暗褐或萎缩,外延菌丝呈透明、半透明、排列整齐的刚毛是波氏块菌与锥连栎形成的菌根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外生菌根菌资源多样性、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分离与培养、驯化与栽培、我国外生菌根菌开发现状、开发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外生菌根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生态调查中,笔者从未发现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和任何树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的结构。为了进一步证实暗褐网柄牛肝菌是否为外生菌根菌,在温室条件下,用暗褐网柄牛肝菌栽培种和液体种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和栲树(Castanopsis sp.)进行菌根接种试验。接种5个月后,思茅松一、二级侧根及吸收根表面上,均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缠绕生长;菌丝有锁状联合,但是并没有菌丝套和哈氏网发育的迹象。接种10个月后有大量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也缠绕在栲树根的表面,有发达的菌索;菌丝有锁状联合,呈结晶体状,但没有任何菌根结构形成。在同样的温室条件下,思茅松和印度块菌形成了典型的外生菌根。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在室内接种条件下也不能与思茅松和栲树形成外生菌根。因此,暗褐网柄牛肝菌可能不是一种外生菌根菌。  相似文献   

10.
魏杰  闫伟 《北方园艺》2015,(3):126-130
该文对30多年来对油松外生菌根真菌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油松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2个门、2个亚门、4个纲、10个目、20个科、27个属,其中已定名的种有43种。旨在了解油松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并为今后高效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贵州省凯里地区的早、中、晚种植的优良茄子品种,以黑将军为对照,引进9个茄子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黑丽长、锦珍紫红茄、黑龙天子、黑美长4个品种具有极好的丰产性、抗病性、抗逆性和商品性,适宜在凯里地区推广种植;锦珍紫红茄作为春提早品种,通过大棚或地膜覆盖种植,早春可提早上市;黑丽长和黑美长作为中熟品种可作为正季栽培品种推广;黑龙天子作为中晚熟品种,最适作为延秋品种种植,通过延后播种栽培,以缓解8—10月份夏秋淡季供应。通过早、中、晚的品种搭配,使茄子的上市时间延长。试验为凯里地区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提供了品种储备。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凯里市豇豆品种的良种化,筛选出高产、抗病、优质、商品性好的新品种,以之豇28-2为对照,对2013年春引进的4个豇豆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银豇1号在凯里地区春季栽培表现良好,丰产、优质、抗病、商品性等综合性状优良,经济效益明显,可作凯里地区春季主栽品种推广;嫦娥玉带和特长小叶表现较好,适合作凯里地区春栽品种;而白银珠和之豇28-2表现较差,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3.
谭光仙 《长江蔬菜》2013,(22):42-44
为推动凯里市生姜产业发展,开展了生姜适宜栽培密度探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否则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调整株距为宜;生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00株/667 m2,此密度下生姜产量高,产品品质优、商品性好;生姜不宜连作,连作病虫害严重,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须文  吴福妹  李承涛 《蔬菜》2017,(8):77-82
以鱼腥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贵州不同产地鱼腥草的形态和营养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在10个种植土样中,其中7个样品有机质含量高于30 g/kg,达到菜地土壤的一级标准;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的是遵义市、安顺市和雷山县的种植地土壤;鱼腥草地下茎茎粗为2.0~3.9 mm,最粗的是毕节市威宁县的鱼腥草,茎粗为3.9 mm;地下茎节间长为1.9~3.2 mm,最长的是贵阳市乌当区产的鱼腥草,最短的是凯里市的野生型鱼腥草,其叶片也最小;10个鱼腥草品种材料始花节位在第4~7节;综合植物学性状、地下茎主要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可溶性糖、黄酮含量均较高、口感较好、外观品质较好的地方品种(系)是安顺市的鱼腥草,其次是贵阳市乌当区的鱼腥草品种。安顺市的鱼腥草品种地下茎维生素C含量为504.0 mg/kg,是贵州鱼腥草主产地栽培的鱼腥草商品品种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品种,其黄酮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纳雍珙桐自然保护区共有木本植物96科243属693种。其中,野生种类有661种,包括乔木类有202种,灌木类有365种,木质藤本有94种;栽培种类有32种。依据当前木材商品市场的标准,将区内202种乔木类树种分为:珍贵类7种,白木类11种,硬木类33种,一般用材141种,不作材用的有10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姜花属野生花卉资源的调查与引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胡秀  闫建勋  刘念  吴志 《园艺学报》2010,37(4):643-648
对我国姜花属(Hedychium)野生花卉资源的种类、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在广州气候条件下对其中的26个种2个变种1个变型进行了露地和夏季降温温室引种栽培。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姜花属植物有32种、2变种和1变型,共计35个分类群;部分种类在花色、香型、株高等性状上具有特异性育种资源;10个分类群野外蕴藏量大,有少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蕴藏量小,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17个分类群在广州地区露地栽培条件下成功引种;夏季高温是姜花属野生种在广州地区引种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对如何开发利用我国姜花属野生花卉资源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上海市嵌草型铺装的形式及铺装中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状况进行了一年四季的定点调查。结果表明:铺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是地锦、漆姑草等26种植物;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铺装中生长表现属1级的分别有15种、19种1、2种1、4种植物;上海市嵌草型铺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嵌草型铺装应用比较少,植物应用比较单调,嵌草型铺装技术不成熟。  相似文献   

18.
北方民族大学校园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兴富  付强 《北方园艺》2008,(1):147-150
论述了北方民族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校现有园林植物63种,隶属于29科,44属;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有40种、17种和6种,乔/灌(含草本)比为1∶0.57;常绿植物9种,落叶植物54种,分别占总数的14.3%和85.7%;乡土种36种,引进种27种,分别占总数的57.1%和42.9%.分析了校园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species distribution has been extensively documented, but a main challenge in urban ecology 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actors causing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among species in response to urbanization. Hence,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woodland plant assemblages in two cities and to describe species responses by using several indicator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cities of Angers and Rennes (North-Western France) where 11 isolated woodlands were surveyed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each city. Abundance data of spontaneous species were collected from 220 quadrats. The effect of land cover (within a 500 m buffer around each woodland) on species assemblages was investigated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uildings and pavement areas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the effect of location in Angers or Rennes appeared on the second axis. More than 60% of the most frequent plant species were indicator of urban or rural location and their preferences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cities. These lists of urban and rural indicator species were compared with Ellenberg’s indicator values and two other indicators specific to forest environment. The species which grow preferentially in urban woodlands are species which are already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cent forests rather than ancient forests; with hedgerows rather than woodlands. The opposite pattern was observed concerning rural species. Moreover, urban indicator species have higher optima for soil pH and soil nitrogen content than rural indicator speci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y of forest habitat—continuity of the forest land cover, linearity of the habitat, change in adjacent land cover and land use—could select the same species,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latter might invol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concerning soil alkalinity and nutrient status.  相似文献   

20.
对甘肃省陇南地区、甘南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主要林区及天然草原的大型真菌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收集和分类鉴定。收集资源699份,分类鉴定出隶属于2亚门、5纲、12目、38科、92属种类346种。对其优势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优势科为红菇科、多孔菌科、白蘑科、牛肝菌科,种类分别为51种、50种、46种、29种,优势属为红菇属和丝膜菌属,种类分别为42种、27种。其中陇南地区有278种,为全省大型真菌资源的优势分布区,优势科为红菇科、多孔菌科、牛肝菌科、白蘑科和鹅膏菌科,种类分别为53种、50种、32种、28种和17种,优势属为红菇属、鹅膏菌属、乳菇属和牛肝菌属,种类分别为39种、16种、14种和12种;甘南高原区优势科为白蘑科,种类15种,优势属为小菇属、铦囊蘑属,含种类6种和5种;陇中黄土高原区优势科为白蘑科,种类14种,优势属为杯伞属、枝瑚菌属、马鞍菌属、蘑菇属、牛肝菌属,种类在4种~7种之间;河西地区优势科为丝膜菌科和白蘑科,种类28种和16种,优势属为丝膜菌属,种类2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