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1840)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如今在上海内河水系已难见踪迹,为查明长江口水域淞江鲈野生种群是否存在,开展了此项研究。2011年5月,采用拖网方式采得淞江鲈鱼苗51尾;采用淞江鲈工厂化养殖管桶系统模式进行驯养、繁殖和成鱼养殖,至5月底存活40尾,成活率为78.4%,平均全长由(2.9±0.3)cm增长至(3.5±0.3)cm,增长率为20.7%;至10月中旬养成29尾,成活率为72.5%,平均全长为(9.1±1.2)cm,增长率为160.0%。这些成鱼有11对培育成熟用于繁殖,成熟率为75.9%。自行有效产卵6窝,产卵率为54.5%,总产卵量为26 616粒,平均窝卵数为(4 436±647)粒;孵出水花鱼苗24 100尾,孵化率达90.5%。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东海长江口杭州湾水域,仍有淞江鲈野生种群存在,本研究繁殖的后代原种可作为该种群研究和放流之用。  相似文献   

2.
<正>常熟现有池塘养殖面积10万亩,蟹池套养青虾面积近90%,青虾虾苗主要来源为本地池塘留种的青虾自繁自育,经长期的逆向选择导致养殖的青虾规格小、产量低、抗病力差,直接影响养殖效益。为改良我市青虾种质资源,常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2018年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进青虾新品种——"太湖2号"种虾及从太湖引进野生抱卵虾进行育苗繁殖,开展了"太湖2号"青虾、太湖野生虾与本地青虾生长对比试验,寻找适合我市河蟹池塘套养的青虾品种,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温室中间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对南美白对虾进行淡化中间培育 ,投放虾苗 1 0 4万尾 ,平均体长 1 0cm ,平均体重 1 4mg ,密度 32 4 3尾 /m2 ,初始盐度 5‰ ,培育水温 2 5~ 2 6℃ ,以活体淡水枝角类饵料为主 ,前后分别用丰年虫和颗粒料衔接 ,前 8d淡化将盐度降至 2‰ ,培育 1 5d :出苗平均体长 2 2cm ,平均体重 1 4 2mg ;增长 0 0 8cm/d ,增重 8mg/d ;共出虾苗 78万尾 ,成活率为 75 5 %。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研究大海马 (HippocampuskudaBleeker)幼鱼的生长特性及其成活率。结果表明 ,大海马幼鱼的最大增长率为 1 5 88% ,最大增重率为 52 94% ,最小增长率为 2 80 % ,最小增重率为 8 0 5 % ,群体增重倍数为 7 2 0 ,幼鱼的平均日增长率和日增重率分别为 0 44mm/d和0 0 0 5 2g/d。大海马幼鱼体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 =1 5 2 8+0 40 6 5T ,体重与日龄的关系式为W=1 865× 1 0 -4 T1 6872 ,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为W =6 884× 1 0 -6L2 762 2 。大海马幼鱼的成活率为90 4%。  相似文献   

5.
1999年在广西水产研究所中试基地进行了南美白对虾池塘淡水养殖试验。在600cm^2的淡水池塘中投放平均全长2.35cm的淡化虾苗2.5万尾,经70d饲养,生产成虾98kg,平均亩产量108.9kg,成虾平均全长9.59cm(最大为10.6cm),平均体长8.34cm(最大为9.4cm),平均体重7.73g(最大为11.5g),养殖成活率为50.7%。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系青虾交配苗种繁育及成虾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太湖和长江两种不同水系的青虾进行交配,可有效改良青虾种质,增大青虾养成规格。试验分别收购天然青虾幼虾和性成熟天然青虾作亲本,进行2种方式青虾交配的苗种繁育,幼亲虾养成后交配共生产虾苗668万尾,子一代幼虾规格不整齐;性成熟亲本交配共生产虾苗295万尾,抱卵虾受精卵发育基本同步,子一代幼虾规格整齐。成虾对照养殖结果显示, 交配虾上市成虾平均体长为6.4 cm,高出天然抱卵虾子代成虾体长5.7 cm的9%,高出养殖虾仔代成虾体长4.7 cm的36%。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凡纳滨对虾无特定病原 (SPF)育苗技术及养成试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平均单位水体出苗12 .88× 10 4ind/m3 ,育苗成活率 86 .15 % ;2 0 0 2年养成试验的对虾平均体重 34.318g/ind ,平均体长 14 .75 5cm/ind ,而对照池对虾平均体重 2 5 .793g/ind ,平均体长 13.0 33cm/ind。养成试验显示 ,放养优质无特定病原虾苗的池塘 ,平均可增产 4 6 .4 5 % ,成活率提高 7.4 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壳多糖对罗氏沼虾苗的生长和抗菌防病作用的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探讨壳多糖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在室内使用玻璃缸放养健康虾苗,人为感染气单胞菌等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1)在水体中放入壳多糖(50—100×10~(-6))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因此,可进行不换水育苗;(2)在水体中加入壳多糖(25—100×10~(-6))可以抑制气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增强罗氏沼虾的免疫功能,提高虾苗的成活率;(3)25—50×10~(-6)壳多糖可促进虾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养殖密度和盐度对南美白对虾标粗过程生长性状的影响,为南美白对虾标粗技术管理提供依据,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3万、5万、7万、8万、9万、10万和12万尾/m3)和盐度(咸化、淡化),分别在室内水泥池和玻璃钢养殖桶内进行了虾苗标粗过程的试验,主要指标包括虾苗全长、个体变异程度、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等。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标粗过程中的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P 0. 05),当养殖密度为7万~8万尾/m3时,虾苗体长日增长率可达0. 05 cm/d以上;盐度对标粗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体长日增长率也具有显著影响(P 0. 05),对照组、咸化组和淡化组的体长日增长率分别为0. 043、0. 042和0. 036 cm/d,其他生长性状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果表明,养殖密度为7万~8万尾/m3时可获得最经济、最大限度利用标粗池的效果;虾苗淡化时的生长速度低于正常盐度和咸化时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F1代、F2代生长比较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条件下,对平均体长2.3 cm左右的进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繁育的F1代虾苗和室内全人工条件下培育的亲虾繁育的自交系F2代虾苗进行了为期25 d的生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F1代在生长速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F1代、F2代的体长特定增长率分别为15.1%和14.7%,体重特定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0.1%;凡纳滨对虾自交系F2代在养殖成活率方面具有优势,本试验中,F1代和F2代的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3.8%和91.0%;F1代、F2代的饲料利用率分别为1.2和1.29。  相似文献   

11.
日本沼虾4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4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分别取白洪泽湖、太湖、广西3地大然水域和浙江德清人工养殖池塘。经在相似条件下暂养7个月后,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四者的10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种群与洪泽湖种群的形态最接近,而与太湖种群、广四种群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种群的成体规格小于吲期的3个野生种群,而3个野生种群中又以洪泽湖种群的规格最小。以判别分析建立了4种群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6.7%-86.7%(P1)和74.3%~96.0%(P2),综合判别率81.7%。3种多冗分析结果均认为,4种群R本淄虾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且集中表现在头胸甲部的性状上,但所有差异均未达到业种水平,须有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辨别;养殖种群的小型化与选种不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苏省5个内陆湖(太湖、滆湖、洪泽湖、高邮湖和骆马湖)和长江的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野生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江苏省不同水域翘嘴鳜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个水域的翘嘴鳜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长江翘嘴鳜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6. 524 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 92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 827 3,均高于其它5个翘嘴鳜群体,说明长江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它5湖的翘嘴鳜群体。哈迪温伯格平衡显示,只有2个位点上存在不平衡,其余都满足哈迪温伯格平衡。从6个水域翘嘴鳜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来看,太湖翘嘴鳜群体和滆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骆马湖翘嘴鳜群体和太湖翘嘴鳜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远。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翘嘴鳜种质资源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以日本沼虾野生群体与多年自繁的养殖群体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再以杂交虾F1与野生虾进行回交,对养殖虾的种质进行改良.结果显示,正反交及其回交的虾苗产量高于双亲自繁的虾苗产量,分别比野生虾和自繁虾的苗产量高20.17%和25.61%,差异显著.获得的杂交虾F1及回交后代的主要经济形态特征及生产性能高于双亲,其中肥满度、头胸甲...  相似文献   

14.
日本沼虾太湖、长江水域群体分化的AFLP标记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LP技术分别对太湖、长江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群体各30尾的基因组DNA进行了群体特异性位点比对分析,并对各位点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结果显示:3对引物共扩增出138个位点;太湖组是独立于长江组的群体,而且它们是两个分化了的野生群体;采用变异性的显著性检验(χ2检验)对位点进行差异比较发现,23个位点在太湖组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长江组,其中位点BY160、BY320、BY470、BY520是与太湖群体分化显著关联的位点,可作为区别太湖野生群体与长江野生群体的标记。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野生和养殖兴凯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龄、6龄野生群体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与常见养殖鱼类相比,野生兴凯湖翘嘴鲌Ca和P含量较高。野生和养殖群体的氨基酸组成一致,甘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和赖氨酸次之。4龄、6龄野生群体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野生群体肌肉营养价值和肉味鲜美程度明显优于养殖群体,且随年龄增长差异更鲌加明显。在配制兴凯湖翘嘴鲌人工饲料时,应适当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当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以提高养殖鱼体风味。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太湖群体与台湾群体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鳖的太湖群体和台湾群体,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两个养鳖场,从稚鳖至成鳖阶段进行生长比较试验。两场温室和大棚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太湖群体和台湾群体的生长规律有同有异。其共同点是,从稚鳖到体重250g左右,日增重率逐步加快,个体间生长差异均较大;不同点是,在这一阶段,台湾鳖的日增重率较太湖鳖平均高出10%左右,且个体间生长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7.
日本沼虾太湖群体和鄱阳湖群体杂交F1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太湖群体和鄱阳湖群体完全双列杂交F1代4个组合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太湖♀×鄱阳湖♂(TP)的F1代体长、体重的增加量最大,生长速度最快,显著大于鄱阳湖♀×太湖♂(PT)及自繁F1代,表现出显著的杂交优势(P<0.05);PT组合的体长、体重变异系数随月...  相似文献   

18.
珍珠蚌5个群体不同阶段生长性能及外部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温室大棚早繁技术,获得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选育群体、武义养殖群体、鄱阳湖、洞庭湖野生群体,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养殖群体的子代,对1龄和2龄蚌的生长性能进行分析,并利用三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龄蚌外部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珍珠蚌5个群体的养殖性能由高到低为:池蝶蚌群体选育群体鄱阳湖群体洞庭湖群体养殖群体。生长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与体质量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为:壳长、壳宽和壳高。1龄时,影响珍珠蚌体质量的生长指标主要为壳长,2龄时,为壳长和壳宽。珍珠蚌生长后期壳宽对体重的影响比重加大,壳高与体重的相关性降低。三种多元分析结果显示,1龄时,池蝶蚌群体与鄱阳湖群体、洞庭湖群体以及养殖群体的外部形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综合判别率较低,选育群体外部形态较前四者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三角帆蚌三个优异群体杂交后代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3年5月21日至2004年12月23日,在浙江诸暨的养殖池塘比较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洞庭湖群体(DD)、鄱阳湖群体(PP)和太湖群体(TT)自交F1与其6个杂交F1(DP,PD,DT,TD,TP和PT)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19月龄的9个群体三角帆蚌壳长已趋于相对恒定,但早期各群体间壳长差异明显。壳宽性状从6月龄至19月龄,PP、PD和TD三者均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其余6群体(P<0.01)。特别发现PD从4月龄至19月龄均呈现明显的生长优势。从整个试验阶段来看,PD的体重也具有生长优势;经572 d生长发育,生长最快的依次为PD((0.42±0.07)g/d)、TD((0.37±0.04)g/d)和PP((0.37±0.08)g/d),生长最慢的是TT((0.30±0.08)g/d)、DP((0.32±0.06)g/d)和PT((0.32±0.07)g/d)。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在-1.95%~17.08%之间。对于壳宽性状,PD、TD和PT均产生了杂种优势,且以PD最大,达到7.99%。在体重性状上,PD的杂种优势最大,达到了17.08%,其次为TD(14.10%),因此,PD与TD的养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五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刘至治 《水产学报》2004,28(2):119-126
从97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0个多态性引物,对黄河鳖、淮河鳖、洞庭湖鳖、鄱阳湖鳖及太湖鳖5个群体共100只个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表现在(1)在获得的341条RAPD扩增带中,有234条(68.6%)呈现多态性;2个引物有可明显地反映种群差异的扩增带,其中S105扩增的1408bp在黄河鳖的出现频率仅为20%,而在另外4个群体的出现频率达80%~90%;S37扩增的438bp在5个群体的出现频率大小为黄河鳖85% >淮河鳖65% >洞庭湖鳖55% >鄱阳湖鳖40% >太湖鳖20%,呈现出从黄河到淮河到长江、从长江的中游到下游逐步降低的遗传渐变现象;(2)多态位点比例(P)的大小顺序为太湖鳖59.25%>洞庭湖鳖56.52%>鄱阳湖鳖55.80%>淮河鳖55.03%>黄河鳖54.43%,但5个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F=0.644<F0.05;4,145=2.45);5群体内的遗传多态度(π)在0.3644~0.3883间;(3)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大小顺序为淮河鳖0.782>黄河鳖0.771>鄱阳湖鳖0.768>洞庭湖鳖0.750>太湖鳖0.722,其中太湖鳖与黄河鳖、淮河鳖、鄱阳湖鳖3个群体间的差异显著(P <0.05);(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黄河鳖与淮河鳖、洞庭湖鳖及鄱阳湖鳖3个群体间,太湖鳖与黄河鳖、淮河鳖2个群体间有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01);(5)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 和NJ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鳖与淮河鳖、洞庭湖鳖与鄱阳湖鳖分别先聚在一起,最后再与太湖鳖聚类,显示太湖鳖在基因组上与其它4个群体鳖存在明显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