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小麦穗部性状是与籽粒产量关系密切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以一个由99个株系组成的来源于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系中13杂交后代的F8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穗长、穗粒数和有效小穗数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分析。所构建的A染色体组和B染色体组共14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由115个SSR标记位点组成,图谱全长822.9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7.16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两年的环境中检测到分布在2A、3A、3B、5B和7B染色体上的6个穗长QTL,5个穗粒数QTL和2个有效小穗数QTL,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9.21%~22.94%,9.18%~19.71%和11.48%~13.01%。两年中都在3A染色体上的Xbarc12~Xbarc310区间内检测到控制穗粒数的主效QTL,说明该QTL较少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一个稳定可靠的穗粒数QTL。该QTL与最近标记的遗传距离为0.01cM,可用于小麦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2.
家蚕AFLP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2代91个个体作为作图群体,为家蚕(Bombyx mori)茧质性状的QTLs定位构建了一张较高密度的AFLP家蚕分子连锁图谱。692个有效位点中的550个构成了a和b亚群,其中a亚群21个连锁群含233个标记,b亚群为28个连锁群含317个标记。a、b亚群中各连锁群上标记数目变化范围在4~43和3~35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868.10和2677.50cM,连锁群的长度变化在22.3~424.3和2.4~366.5cM,标记的平均图距变化在3.39~17.43和0.80~26.96cM,位点间的平均距离为8.81和9.26cM。平均图距小于10cM的连锁群有14和18个,大于10cM小于20cM的连锁群有7个。连锁群上位点平均数为11.1和11.31个,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89.0和95.6cM。a、b亚群平均总长为2272.8cM,平均图距9.06cM。符合QTLs定位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分子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在牙鲆养殖中成功运用,并快速提高牙鲆产量,使用微卫星标记首次构建了国内第一张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筛选出大量微卫星序列,从中随机挑选1 000条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利用2009年建立的第10号家系为作图群体,使用JoinMap4.0软件,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雌雄图谱分别由24个连锁群组成,其中雌性图谱标记212个,总长度1 320.4 cM,覆盖率为77.7%;雄性图谱标记198个,总长度1 361 cM,覆盖率为76.1%。每个连锁群长度变动在9.3~116.1 cM之间,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3~21个之间。各连锁群上的SSR标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1、3和8号连锁群存在标记密集区。该图谱能够进行初步的QTL定位分析和基因定位相关研究,为开展牙鲆基因和QTL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等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复合杂交群体定位陆地棉产量性状QT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共同亲本渝棉1号分别与中棉所35和贝尔斯诺杂交F1代,再次杂交得到复合杂交群体.利用6 565对SSR引物对3亲本进行多态性引物筛选,获得92对多态性引物.以多态性引物检测复合杂交群体172个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共获得96个标记位点,其中4对引物产生两个位点.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63个标记、19个连锁群,总长656.0 cM,标记问平均距离10.4 cM,覆盖棉花基因组14.8%.利用多QTL作图方法,以复合杂交群体F2株系的产量性状鉴定结果,检测到7个产量性状QTL,即1个单株铃数(BN)、2个单铃重(BW)、1个衣分(LP)、1个单株籽棉(SC)和2个单株皮棉(LC).7个QTL分布于4条D基因组染色体,其中第19染色体分布4个QTL.同时,不同亲本之间存在产量性状QTL等位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上叶夹角和叶间距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Zea mays L.)的叶夹角和叶间距是玉米株型的两个重要性状,不同株型通过影响群体冠层内的光分布状况和群体的光能利用而影响产量。为了解玉米叶夹角和叶间距的遗传机制,利用紧凑型玉米自交系CY5和平展型玉米自交系YL106组配构建的F2世代为作图群体,构建具有212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 153.39 cM,标记平均间距5.44 cM。利用144个F2∶3家系在3个环境下的表型值,结合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穗上叶夹角和穗上叶间距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在单环境分析中,共检测出22个QTL,叶夹角和叶间距分别检测到10和12个QTL,其中西南大学玉米研究所歇马试验基地(简称XM)检测到9个,北碚试验基地(简称BB)检测到8个,合川试验基地(简称HC)检测到5个;在多环境联合分析中,共检测出11个QTL,分别位于1、3、5和7号染色体上,其中叶夹角检测到5个,位于1、3和5号染色体上,叶间距检测到6个,位于1和7号染色体上;在单环境和多环境中同时检测到的一致性QTL有3个,分别是穗上二叶夹角(qSecLA1a)、穗上三叶夹角(qThiLA1a)和穗上三叶间距(qThiLS7),其中在单环境中qSecLA1a位于1号染色体bnlg1803~bnlg1007,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率26.99%和18.51%,qThiLA1a位于1号染色体bnlg1803~bnlg1007,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率24.14%和22.00%,qThiLS7位于7号染色体bnlg1305~umc1787,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率13.77%和9.96%;以上3个QTL在多环境联合分析中的贡献率分别为29.10%、31.86%和11.20%。因此,qSecLA1a、qThiLA1a和qThiLS7 3个位点在不同环境中可稳定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叶夹角和叶间距的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与PPAR基因连锁的5个微卫星标记与猪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已公布的猪13号染色体连锁图谱中选择与PPAR(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基因连锁的5个微卫星位点,在苏太猪群体中对这些位点进行群体遗传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位点等位基因数6~9个,杂合度0.59~0.81,多态信息含量0.51~0.76;背膘厚与嫩度、系水力和肌内脂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0.020和0.311,且背膘厚与嫩度及肌内脂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微卫星位点SW482对背膘厚影响显著(P <0.05);SW937对系水力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其它位点S0222、S0281和S0021对各性状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 >0.05)。  相似文献   

7.
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的QTL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夹角和叶向值是评价玉米株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甜玉米自交系组合T14×T4的F2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192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260cM,平均图距6.56cM。通过测定F2、F2:3家系的叶夹角和叶向值,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两个世代中共检测到26个QTL,其中14个与叶夹角相关的QTL,分别位于第2、5、6、7和8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3%~26.2%;12个与叶向值相关的QTL,分布于第1、2、3、7和10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1%~20.7%。在第2、3、5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1、1、2个同时在F2、F2:3家系都稳定表达的QTL,分别落在区间bnlg1329~bnlg1613、umc1148~umc2275和umc1097~umc1692,可作为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候选基因。发现1个同时控制叶夹角和叶向值性状的QTL,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bnlg1017-umc2129区间,对两性状的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0.8%和10.6%。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玉米耐密型育种及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插入/缺失(InDel)标记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然而谷子中InDel标记的数量十分有限。为挖掘InDel位点和开发分子标记,本研究基于衡谷12号和长农35号的深度重测序结果,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InDel和结构变异(SV)。利用JoinMap 4软件构建连锁遗传图谱,利用WinQTLCart 2.5软件定位株高数量性状位点(QTL),利用生物信息学、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候选基因分析。研究表明,3种变异类型数量由多到少排序为SNP>InDel>SV;获得1 392个在衡谷12号和长农35号中具有多态性的InDel标记,多态性率为35.14%,这些标记在谷子9条染色体上分布不均;获得一张包含467个InDel标记的谷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总图距448.45 cM,平均图距0.96 cM;利用F2群体定位了4个株高QTL(qPH5-1、qPH5-2、qPH9-1和qPH9-2),进一步利用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其中2个效应值较大的QTL(qPH5-1和qPH9-2)进行验证,结果重新检测到qPH9-2,似然比的自然对数(LOD)值为9...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的出现和基因分型技术平台的发展使在猪上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成为现实。本研究以大白猪(Sus scrofa)×民猪(S.scrofa)F2设计资源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公司猪SNP60K分型芯片技术,开展胴体瘦肉量(LMW)GWAS研究,寻找与瘦肉量相关的遗传变异。所有F2代个体在达到(240±7)d日龄时进行屠宰测定。对分型后的355头F2个体,采用基于混合模型及回归的快速全基因组关联及基因组控制法(GRAMMAR-GC)方法进行GWAS分析,结果获得14个在染色体水平与瘦肉量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P<9.63e-06,SSC1;P<2.37e-05,SSC2;P<1.56e-05,SSC14)。其中2个SNP位点ALGA0010777和ALGA0010788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上285030256和285276856bp处;10个SNP位点都位于猪2号染色体末端,可能与已发现的瘦肉量基因突变位点IGF2-intron3-G3072A紧密连锁;2个SNP位点ASGA0065444和ASGA0065455位于14号染色体上99627980和100078535bp处。本研究为猪的瘦肉量性状提供了显著关联SNP位点,预测了新的候选基因。初步阐释了中外猪种瘦肉量性状巨大差异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为了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品系XN555×普通小麦品系中13产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包含99个F10株系)为研究材料,采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根据2012年和2013年的表型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nclusiv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ICIM)定位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粉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QTL。获得了由241个SSR标记位点组成的A、B染色体组的14个连锁群图谱,覆盖基因组1 338.92 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5.56 cM。共定位24个品质性状QTL,分布在1A、3A、4A、5A、6A、1B、2B、3B和5B等9条染色体上。其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蛋白质含量各7个QTL,湿面筋含量和籽粒硬度各5个QTL,4个性状的单个QTL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8.30%~29.69%、6.90%~29.50%、10.10%~18.43%和7.93%~30.49%。两年都在6A染色体的Xbarc104~Xcfa2114标记区间内与Xbarc104相距1.2 cM处检测到湿面筋含量QTL,并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检测出了面粉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本研究为利用波兰小麦改良普通小麦以及在小麦品质改良中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桃(Pruns persica (L.) Batsch)品种大久保与兴津油桃杂交F2 代109株后代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已构建的桃遗传连锁图进行加密,在原有作图数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5个符合孟德尔分离比例的AFLP标记,其中28个新的标记被加到了遗传连锁图上。应用Mapmaker分析软件将所有的144个标记构建到包含11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中,连锁群的总长度为1167.6 cM,覆盖了桃基因组范围的97.3%。连锁群的平均长度为106.15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2.04 cM。与已构建的连锁图比较,发现9个新的标记被加到了第9连锁群,而原有的5个标记丢失了;在第6连锁群,不仅标记间的顺序改变了,而且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也加大了。另外,第3和第11连锁群间、第1和第10连锁群间,一些标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并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F2:4、F2:5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包含199个SSR标记,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101.1 cM,平均间距为10.6 cM。在施氮(+N)和不施氮(-N)两种条件下对群体进行了鉴定,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NIRS)方法测定了群体子粒的蛋白质、淀粉、油分和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条件下子粒的蛋白质、脂肪和赖氨酸含量下降,而淀粉含量上升,但不同材料的变化幅度不同。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4个与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相关的QTLs,其中施氮条件下13个,不施氮条件下11个,涉及21个不同位点的QTLs,分布在1,2,3,4,7,9染色体上,且集中在第3染色体上的QTLs有6个,第9染色体上的QTLs有7个,分别占测到总QTLs的28.57%和33.33%。单个QTL贡献率在8.05%~34.31%之间,其中,qPro1a是不施氮条件下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主效QTL,qOil3b是不施氮条件下与油分含量相关的主效QTL,贡献率分别达34.31%和17.66%。在21个不同的QTLs中,9个表现加性效应,8个表现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耐热粳稻资源热粳35的遗传特性,以热粳35/协B F2群体为研究材料,构建了包含140个SSR标记的分子图谱;借助构图分子数据分析标记基因型的分离情况,并进行耐热性QTL分析。结果表明,该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2 157.7 c M,标记间平均图距15.4 c M,45个(28.5%)标记极显著偏向亲本或杂合子(P0.01)。在第1、第3、第4、第6、第7和第8号染色体上发现9个偏分离热点区域。其中,有4个偏分离热点区域可能与孢子体或配子体选择有关,在第4、第8和第12号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个耐热性QTL。本研究结果为耐热粳稻资源的遗传机理解析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小麦苗期耐盐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小麦敏盐品种太空6号和耐盐品种德抗961杂交形成的F2和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选取小麦8条染色体上的321对SSR引物进行亲本间多态性的筛选,在太空6号和德抗961之间表现多态性的SSR引物为52个,位点为54个,其中barc172和cfa2121两个引物分别有两个多态性位点。对这54个位点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包含42个SSR标记、覆盖小麦基因组8条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共704.5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6.8 cM。采用复合区间法进行耐盐QTL分析。对于4个性状共定位到6个QTL,分别位于5A,5B,5D染色体。对于发芽率,检测到1个QTL,位于染色体5D上,在标记cfd40~gwm182之间,贡献率为7.68%,表现加性效应;对于苗高,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5D和5A上,在标记gwm182~wmc215及barc141~wmc415之间,贡献率分别为9.3%和8.14%,分别表现为显性和部分显性;对于根长,检测到2个QTL,均位于染色体5B上,在标记gwm234与wmc326及barc140与barc142之间,贡献率分别为8.74%和8.40%,分别表现为部分显性和超显性;对于鲜重,检测到1个QTL,位于染色体5D上,在标记wmc215~cfd29之间,贡献率为12.60%,表现超显性。与所得的QTL位点距离较近的SSR标记,如barc141等,可望为耐盐小麦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217个微卫星标记和336个SNPs标记对德国镜鲤F2代68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型检测。其中507个标记共组成62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2805.85cM,标记问平均距离为6-31cM;利用软件MapQTL4.0采用区间作图法对体重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共检测到14个与体重性状有关的QTLs,分布于9个连锁群。其中BIV-5-J有最大的LOD值,为4.46;BIV—I-1的LOD值最小,为2.25。单个QTL平均解释表型变异介于14.10%~45.50%之间,其中贡献率大于20%的主效QTLs有9个。通过BLASTX与斑马鱼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找到了与斑马鱼酰基辅酶A脱氢酶蛋白、胰淀粉酶仅2蛋白、Apoebprotei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蛋白同源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Coix is a genus in the grass family placed in the tribe Maydea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ize and is also used as a crop plant. Since many valuable traits have been identified recently in Coix,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 particularly for maize improvement. In this study, a Coix genetic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using an F2 population of 131 individuals. Eighty AFLP and 10 RFLP markers were mapped, covering a total length of 1339.5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4.88 cM. The map consisted of 10 linkage group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romosome numbers observed cytogenetically. Both AFLP and RFLP markers were used first for genetic analysis in Coix. AFLP markers were generated by two restriction enzyme combinations, EcoRI/MseI and PstI/MseI. A total of 1349 bands were amplified, of which 140 were polymorphic. The polymorphism det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two enzyme combinations was compared, and utility of AFLP markers to construct the linkage map was discussed. Ten RFLP markers detected by three different probes were distributed on eight different linkage groups. The results provide a foundation to map and isolate important genes in Coix, and to investigate its genomic architecture, possible origins, and relationship with maize at the DNA level.  相似文献   

17.
辣椒抗疫病性状遗传及其相关AFLP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3-100-17-1-0×茄门组合为基础,建立F2代作图群体。从感受性、诱导性和稳定性等3个方面进行遗传分析,发现93-100-17-1-0的抗疫病性状是由多基因或寡基因所控制的。根据AFLP分析,利用Mapmaker/exp (Version 3.0)作图软件构建辣椒的分子连锁图谱,结合winQTLCART(Version 1.15),对辣椒抗疫病的基因定位,将与感受性有关的QTL位点定位在第5条连锁群上,与诱导性有关的QTL位点分别定位在第1、第2、第5、第8条连锁群,与稳定性有关的QTL位点定位在第1、第2、第5、第7条连锁群,各QTL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64%以上。  相似文献   

18.
草莓抗炭疽病遗传图谱及其QTL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高志红  段可  刘建成  叶正文  高清华 《核农学报》2012,26(2):250-256,269
为获得与草莓炭疽病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需构建高密度与抗病相关的遗传连锁图,本研究以易感草莓炭疽病品种宝交早生(Hokowase)与高抗草莓炭疽病品种甜查理(SweetCharlie)杂交的210个F2代群体材料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包含34个AFLP标记和109个SSR标记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对抗草莓炭疽病相关因素进行了QTL分析。该图谱共包括7个连锁群和133个遗传标记,平均每个连锁群有19个遗传标记。遗传图谱总覆盖长度为451.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3.4cM。经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得到3个与草莓炭疽病抗性相关基因座(QTL),其中2个与Colletotrichumacutatum抗性相关,分布在LG3和LG5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1.6%;1个与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抗性相关,分布在LG6连锁群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8.4%。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籽粒强休眠特性的主效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人研究表明,我国一些小麦地方品种籽粒休眠性强,穗发芽抗性好,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控制.本文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万县白麦子/京411,万县白麦子/中优9507)进行2点4年的田间试验,以期发掘控制我国小麦地方品种(万县白麦子)籽粒休眠的主效QTL位点.通过复合区间作图进行分析,分别在3AS和3BL染色体上鉴定出2个主效QTL,前者分布在Xbarc57和Xbarc294标记区间(在2个RILs群体中遗传距离分别为5.8和8.5 cM),在多年多点的实验中可解释25.6%~48.3%的表型变异;后者分布在Vp1和Xwmc446标记区间,在万县白麦子/中优9507群体中的遗传距离为8.1 cM,可解释23.5%~37.8%的表型变异.上述研究表明,我国小麦地方品种万县白麦子籽粒强休眠特性主要受Osd.ahau-3A、Qsd.ahau-3B这两个主效基因控制,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可通过聚合育种的方法获得籽粒休眠性强、穗发芽抗性好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