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细胞工程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系统地综述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培养、细胞培养与无性系筛选、组织培养与体系胞杂交等细胞工程技术,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开发应用后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这些新成果的产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预测并展望了细胞工程技术在未来农作物育种中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4个方面。讨论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超低温疗法在草莓病毒脱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低温疗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的脱毒技术,其脱毒率显著高于传统的脱毒方法。本研究以感染草莓斑驳病毒、草莓皱缩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的红颜草莓茎尖为试材,对超低温疗法中茎尖长度以及关键程序(预培养和预处理)进行筛选和优化,以期建立起完善的草莓超低温疗法脱毒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病毒脱除过程中,茎尖长度对脱毒率没有影响,然而却显著影响成活率。优化的超低温保存体系为:预培养蔗糖浓度为0.3 mol/L,暗培养7 d;室温60%PVS2装载60 min;0℃100%PVS2玻璃化处理60 min;液氮处理1d后,于38℃~40℃水浴2 min。在此体系下,草莓的茎尖存活率为68.89%,但草莓皱缩病毒、草莓斑驳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被同时去除,脱除率为100%,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草莓脱毒苗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科学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以生物工程为主体的一个崭新时代。细胞工程则是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领域。目前细胞工程可分为: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及细胞器工程等。其中的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则是开展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所必需的基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付广  刘传亮 《棉花学报》2007,19(5):362-368
棉花生物技术在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细胞工程中,通过胚珠培养、体细胞培养等技术获得了一些新种质材料;基因工程方面,随着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及花粉管通道法等技术的突破,在棉花抗病虫害和及抗除草剂等方面的育种获得成功,相应的新品种已开始了商业化生产.我国棉花生物技术在抗棉铃虫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他方面尚有差距.棉花生物技术上应加强基因工程的实效性,同时加大细胞工程的研究力度.本文综述了棉花生物技术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其在我国棉花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我国棉花生物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草莓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物技术是草莓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生物技术在草莓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进展,内容包括草莓的遗传转化、草莓的细胞悬浮培养、草莓的原生质体培养、草莓的花药培养、草莓的离体胚培养、草莓突变体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根据草莓生物技术育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草莓育种工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植物微扩繁器的草莓快繁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转转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216-220
为探究草莓在植物微扩繁器中液体增殖培养的适宜条件,以草莓无菌苗为材料,不加琼脂的MS为液体基本培养基,设计不同接种数量、不同浸润时间、不同培养液体积以及蔗糖浓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自动更换培养液的植物微扩繁器中,当培养容器中草莓组培苗的接种数量为30株/瓶;培养系统的浸润频率6次/24 h,每次1 min;培养液体积150 mL/瓶;培养基中蔗糖浓度20 g/L时,草莓在植物微扩繁器中的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系数平均可达9.83,每瓶增殖芽数平均为295。该技术方法显著优于传统固体培养方法,为草莓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草莓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对草莓变异优株筛选、基因功能鉴定及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基因型、外植体、激素种类及配比、培养基类型以及暗培养时间等对影响草莓再生的关键因素,以及基因型、农杆菌类型、侵染方式和时间、共培养时间及抗生素等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导入草莓的抗逆相关、品质相关以及生长相关基因及功能进行归纳,结果表明其中有关草莓抗逆的相关基因最多,品质相关次之,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草莓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堆肥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有效的方法之一。微生物在堆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对于实现有机固体废弃物快速腐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述了堆肥微生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微生物培养方法、显微直接计数法和特定功能微生物研究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现代生物化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分析了堆肥微生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针对堆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方法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草莓枯萎病是目前危害北京草莓产业的主要病害,为筛选出安全有效的杀菌剂,北京农学院等单位进行了相关研究。科研人员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北京昌平地区采集的草莓枯萎病株中分离到引起草莓枯萎病的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草莓专化型(Fusarium  相似文献   

11.
从成熟的薄皮甜瓜(齐甜1号)果肉组织中提取总DNA,经PCR扩增得到约0.5kb的ACC合成酶基因的片段,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pMD18-T中,测序表明,该基因为583bp,编码194个氨基酸;从番茄(东农706)叶片组织中提取总DNA,经PCR扩增得到约2.2kb的E8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pGEM-T Easy中,测序表明,该基因为2192bp; 以pCAM2301为起始植物表达载体,pCAM-GT为中间载体,成功构建了果实特异启动子(E8)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冻融法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得到了完整的Ti质粒表达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12.
亚麻纤维在农业、医疗、工业及航天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育种方法的研究成为培育新亚麻植物的关键,为了加快育种效率,提高亚麻纤维的质量与产量,综述了基因工程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基因工程在亚麻质量和品性提升中应用以及原生质体融合与培养技术在亚麻育种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亚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麻黄离体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麻黄离体培养的器官再生、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细胞悬浮培养、麻黄雌配子体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的建立、麻黄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发育解剖学、愈伤组织培养及其碱含量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麻黄组织培养和麻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认为应在扩大麻黄繁殖系数研究的同时,注重对从试管苗到大田移栽的中间环节研究,进而实现麻黄工厂化育苗,达到解决大规模人工栽培种源匮乏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麻黄的优良基因导入、表达及高产与高含碱量新种质的选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草莓果实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卿  刘帅  邢宇  曹庆芹  秦岭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146-149
为建立草莓果实总RNA的提取方法,针对草莓成熟果实中富含多糖、多酚和色素等次级代谢物质,总RNA提取难度大的特点,比较改良的EASYspin 植物RNA提取试剂盒法和改良的CTAB法提取草莓果实中总RNA的质量。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酸蛋白测定仪(NanoDrop 2000)检测2 种方法提取总RNA的浓度、纯度及完整性等。改良的EASYspin 植物RNA提取试剂盒法和改良的CTAB法都能够完成草莓果实总RNA 的提取,电泳检测在28S 和18S 处呈2 条清晰的条带,OD260/OD280值和OD260/OD230值均在2.0 左右;改良的EASYspin 植物RNA提取试剂盒法成本较高,且提取总RNA质量劣于改良的CTAB法,但是EASYspin植物RNA提取试剂盒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节省时间。通过RT-PCR验证,2种方法所获得的草莓果实总RNA质量较好,可达到分子生物学试验对RNA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苜蓿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苜蓿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它具有品质优良、易于栽培等特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对苜蓿进行遗传改良的研究已取得了部分成果。本文简单介绍了苜蓿组织培养的种类及影响因素,综述了近年来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苜蓿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苜蓿基因工程在今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草莓褐色叶斑病是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造成叶片坏死和果实腐烂。为明确该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草莓褐色叶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该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和活性。结果发现,该病原菌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壁降解酶,即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但不产生纤维素酶(Cx),其中PG和PMG活性较强,且PG和PMG在培养6天时活性最强,PMG在23℃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PG在28℃条件下培养时活性最强,静止和振荡交替培养有利于PG和PMG的产生。致病作用研究发现,果胶酶(PG和PMG)可引起果实腐烂和叶片坏死,说明其在该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草莓易变质、不宜贮藏等难题,从草莓的生理特性入手进行分析,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物理、化学、生物和纳米等方面对草莓保鲜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不同的保鲜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展望了我国草莓保鲜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