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这两份办法创新性地把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引起外界关注。《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是指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的直辖市,占用耕地、新开垦耕地不足  相似文献   

2.
正推进土地跨省域补充调剂,既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也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依据,这对跨省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下好土地国家统筹调剂这盘大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调剂管理办法》),对耕地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3.
速览     
正我国将分类实施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调剂管理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统筹管理办法》要求,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以土地利用总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号)要求,要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水平较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确有不足的,可以使用跨省域调剂节余指标少量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并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予以调整。增加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不得用于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22,(7)
1.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改进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飞  孙爱军  孔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6-8118
介绍了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由来,从占用耕地方、补充耕地方及全国的角度分析了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利弊,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藏粮于地"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为更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对黑龙江省耕地压力指数展开分析与趋势预测.文章借鉴贸易引力模型思想构建耕地外部压力指数模型,将耕地内外部压力指数模型结合,弥补传统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的不足,运用耕地综合压力指数分析黑龙江省2005~2018年耕地压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相比其他省份粮食外部获取能力较弱,耕地外部压力较大,期间耕地外部压力指数上升82.08%;随人口减少和耕地单产增加,耕地内部压力减小;受耕地内外部压力双重影响,耕地综合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采用灰色GM(1,1)模型和残差序列修正后模型预测黑龙江省2019~2023年耕地压力.未来5年内黑龙江省耕地内部压力持续减弱、外部压力加大、综合压力仍呈下降趋势.建议利用综合压力减轻的缓冲期,合理安排休耕轮作,提升地力,实现"藏粮于地"并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分析预测粮食产能的变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耕地质量存在差异,耕地面积仍将呈进一步减少趋势,集中分布于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水平较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耕地统计面积按照国家最高等别1等与最低等别15等折算为标准面积后,耕地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0.25:1,标准粮产量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3.07:1,与占用低等别耕地相比,占用高等别耕地对粮食产能损失影响更大,因此各省应加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力度,避免占用优质耕地.揭示全国及各省域耕地的变化趋势及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有助于确定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及预测粮食产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4月21日,从黑龙江省财政厅获悉,在对现有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统筹20%后,2015年黑龙江省统一每亩粮食补贴标准为57.58元。据了解,为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今年起,在对现有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统筹20%后,其余8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和粮食直补资金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补贴"。根据国家规定以及中央财政拨付黑龙江省的粮食补贴资金总额,在统筹出20%农资综合补贴后,按黑龙江省现行补贴面积测算,2015年全省统一每亩粮食补贴标准为57.58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在自身区域经济发展中因政策性原因遭遇经济发展瓶颈。本文从分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关系入手,论证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着重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现在面临的区域经济发展窘境,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的要求,提出了构建以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商品粮调销补偿基金、耕地保护基金为主的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建议,最终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富民增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是广东省优化土地利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有的地区片面追求增加耕地数量和产出,对补充耕地区域的景观生态建设不够重视,进而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在探讨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利用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项目的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原因,为广东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实施补充耕地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粮食安全的黑龙江省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1990—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总耕地面积、人口等数据,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省耕地压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的耕地压力动态变化情况大致分为3个不同阶段:1990—1999年耕地压力缓慢下降,2000—2003年耕地压力上升,2004—2007年耕地压力迅速下降。近20年来虽然黑龙江省人口不断增加,但耕地数量增加幅度更大,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均在增加。总体上黑龙江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幅度不大,耕地压力指数明显减小,耕地所承受的压力呈现下降趋势。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要求考虑,要进一步减轻黑龙江省的耕地压力,应主要从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和运用新技术以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系统考察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从国家全局层面把握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固定模型等估计方法,明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效赋能全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异质性研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更加明显,吉林省作用渠道有待畅通。在维度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态质量保障效应不明显。据此,为了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更好地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提供东北地区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经济补贴、因地制宜制定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策略、打造以生态质量为导向的“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耕作和保护措施不到位,肥沃的黑土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介绍了黑龙江省耕作制度的现状以及在现行耕作制度下粮食作物生产概况和效益,并对黑龙江省耕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湖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也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省,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多产粮、产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1.产粮于"地",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湖南336万公顷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对新补充的耕地,切实培育和提升地力;对存量耕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等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  相似文献   

16.
耕地生产潜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资料,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10.33%,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97%。但是,掠夺式经营导致黑土不断退化。在黑土区开展耕地生产潜力评价,将为黑土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农村土地流转中耕地占补出现“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现象,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粮食直补政策作用偏差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业纯收入逼近于零,农户种粮积极性持续走低.建议政府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评估考核机制,制定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折算标准,尝试实行财政补贴与商品粮供给数量挂钩的补贴制度并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8.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文介绍了丹阳市耕地数量、质量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补充耕地质量的技术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逦  李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5,(8):292-294,296
从省域和市(州)2个尺度以及耕地集约利用最本质特征——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入手,选取粮食播种面积、中间投入指数、粮食单产、复种指数等指标深入研究云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6 ~ 2012年云南省耕地集约利用度整体上升,但因迪庆、怒江、丽江和西双版纳等区域受自然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耕地集约利用度有所下降.云南省整体投入强度上升,但因劳动力大量转移,资本投入的增加不能完全弥补劳动投入的减少,故出现像玉溪这样大量投入资本而耕地集约利用度未能有效提高的情况.国家应提供相应政策鼓励农户在生产活动中劳动和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以保证耕地产出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14年实现了“十一连增”,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不到1/10的土地生产出世界1/4的粮食.然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实现粮食连增消耗了大量的耕地资源、环境资源,过大的承载也给土地带来超强负担.据调查,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耕地污染面积大、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而在农业肥料的使用方面,我国很多地方农业生产几乎全靠化肥“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