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小麦育种两系法将不育系和保持系合二为一,实现一系两用,繁育程序简化,配组自由,选育出优良组合的概率增高;克服了三系法细胞质负效应和广谱恢复源难以找到的难题;解决了化杀法对分蘖作物杀雄不彻底,难以配制出纯度很高的杂交种问题,预计将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最主要方法。但两系法现有不育系仍存在众多问题亟待解决,温敏型人为精准控制气温困难,温光互作型不能摆脱温度影响,光敏型杂种优势利用仍存在制约因素。新型小麦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育性转换只受光长控制,不受气温影响,且配合力好、杂交优势强,从根本上解决了小麦两系不育系不过关的难题,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概述了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现状,分析了光敏不育系中光 121S 应用前景,以期为小麦两系杂交育种研究和优良光敏不育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岩 《小麦研究》2009,30(1):11-13
选育抗病、高配合力,具有良好制种性状的恢复系,恢复系的恢幅度达到90%,并建立三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大面积制种产量达到250公斤/亩,制种的纯度达到98%,杂交种的发芽率达到90%,育成超高产杂交小麦品种,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5%,产量潜力在500公斤/亩以上,加工品质优良,抗赤霉病强的杂交小麦品种,创制春性不同细胞质(T、K、Yen型)不育系;培育出春性异源细胞质恢复系;将恢复系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提高不同胞质的春性小麦三系水平;将超高产强优组合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3.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  相似文献   

4.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加速杂交小麦的选育研究和推广应用,我所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矮杆、抗条锈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温光敏两系不育系,并利用自育的优良品系和中间材料配制了一批杂种优势较强,抗病性好,品质较优的杂交小麦新组合,在产量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6个杂交小麦新组合进人品比试验和大区对比试验,以期从中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为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试种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利用我所多年研究选育出的小麦温光敏两系不育系与自育优良品系和中间材料配制的杂优组合在品比试验及大区对比试验中的产量和主要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综述了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历程,包括温光型不育系的发现和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起始,温光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生理变化,温光条件对育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质对‘C49S’育性的影响;总结了应用研究成果,包括对原始温光型不育系的改造,恢复系的选育,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筛选,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其生产示范;提出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对条锈病抗性的丧失影响杂交小麦的应用,(2)如何提高制种纯度的问题,(3)如何降低制种成本的问题。文章最后介绍了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的新动向,提出了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效制种技术是杂交小麦推广和产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制种区域的探索是制种技术研究的关键内容。以往基于光温敏不育的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区域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安徽阜阳地区。为扩充杂交小麦的制种区域,本研究将陕西渭南地区与传统制种区域——安徽阜阳种子生产区进行了生态气候条件比较分析。渭南地区小麦生长期平均温度较阜阳低1.3℃,育性转化重要时期平均温度相差小于1℃;日可照时数与原阜阳制种区相近,从光温等生态气候条件上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提供了可能。同时,渭南地区在小麦种子生产关键时期降水量较阜阳低41.7%,种子质量更有保障。在此基础上,在陕西渭南地区开展了BS系列光温敏不育系育性鉴定和中试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BS系列骨干不育系自交结实为0.5粒/穗左右,不育度可达98%以上;各杂交种平均异交结实数可达14.4~20.7粒/穗,制种产量超过3 000kg/hm 2,并且种子纯度达到95%以上,符合杂交小麦制种生产要求。渭南地区可作为BS系列杂交小麦制种的备选区域。  相似文献   

8.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系法杂交小麦属我国原创性成果,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BS210是本课题组选育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2012—2014年通过3个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箱温光调控试验,研究了BS210的育性转换特性。在不育制种生态区,适期播种条件下,BS210的不育度可达95%~100%,其安全制种播种时期为安徽阜阳9月30日至10月10日、云南丽江9月30日;在可育繁种生态区,晚播条件下,BS210的自交结实率可达70%以上,其安全繁种播种时期为北京海淀11月10日、北京顺义9月30日至11月10日。BS210以温度敏感为主,光照时长对BS210育性影响较小,温度转换敏感期为药隔至单核期。在光照10.0~12.5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10~12?C;在光照14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8~10?C。在短日低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以染败为主,表现为不育;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为圆形、黑染,表现为可育。通过明确BS210育性转换特性,为指导BS210安全制繁种生态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的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原代号MS1)是运用两系法以重庆温光型两系不育系C49S-89与自育恢复系J17杂交组配而成的强优势杂交组合。本文介绍绵阳32特征特性及其配套高产栽培、高产制种以及亲本繁殖等技术,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1亲本选配及选育过程1992年重庆市作物所成功育成居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为小麦杂优利用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年,我所引进其核不育材料C49S,并连续两年对其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以观察和验证其育性变化和育性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49S的不育期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高,…  相似文献   

10.
袁永  吴志 《种子》1990,(6):60-61
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成功,对进一步利用杂交水稻有重要的意义。光敏核不育即是在长日照下,表现不育(制种),在短日照下,表现可育(繁种),为了摸索光敏核不育系在雷州半岛早春制种的可行性,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