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2.
基于野外调查和土壤样品分析数据,应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讨论了长沙市城乡交错带五种典型林分类型(枫香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湿地松纯林、杉木-桤木混交林、樟树纯林)土壤的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各林分林地均属于有机质、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缺乏。五种林分土壤综合肥力系数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杉木一桤木混交林〉樟树林〉枫香林〉湿地松林。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恢 《福建林业科技》2012,(1):41-44,52
研究马尾松与6种阔叶树行间混交13 a后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6种混交林相对马尾松纯林而言,土壤物理性质与养分特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马尾松固氮树种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优于马尾松非固氮树种混交林。土壤容重、坚实度表现为:马尾松杨梅混交林<马尾松南岭黄檀混交林<马尾松江南桤木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孔隙状况则相反;而6种混交林中土壤养分含量则以马尾松杨梅混交林最高,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土壤化学性质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闽粤栲+马尾松、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分配率。研究结果表明,闽粤栲+马尾松及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在改良地力、促进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方面均优于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改良地力的能力略强于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量高于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各树种干材生物量分配率最大,其次为树枝和树叶;叶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枝的分配率大小为光皮桦+马尾松混交林>闽粤栲+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乔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以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次之,大叶栎纯林最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大叶栎纯林马尾松×椆木混交林;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2)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了一定影响。综合比较,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较显著,大叶栎纯林次之,马尾松纯林最差。(3)速效磷、全氮、全磷、全钾、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容重分别与植物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极显著(P0.01)的线性关系,它们是拟合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方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杜英混交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状况、林分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杜英、闽粤栲混交后,树高、胸径生长量增加明显,蓄积量增大;马尾松混交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都增多,生物多样性比马尾松纯林丰富;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苦槠混交林生长状况与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光泽县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营造的7 a生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苦槠混交林(混交比例1∶1)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下坡位,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大于马尾松纯林,蓄积量为30.33 m3·hm-2,比马尾松纯林增加17.47%;在中坡位,混交林的蓄积量略高于马尾松纯林;在上坡位,混交林的生长量小于马尾松纯林,林分蓄积量为11.89 m3·hm-2,仅为马尾松纯林的76.02%。混交林和纯林蓄积量、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指标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增加。马尾松苦槠混交林的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N等指标在下坡和中坡位均略高于马尾松纯林,在上坡位则略低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8.
基于野外调查和土壤样品分析数据,应用内梅罗(Nemoro)综合指数法,讨论了长沙市城乡交错带五种典型林分类型(枫香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湿地松纯林、杉木-桤木混交林、樟树纯林)土壤的综合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各林分林地均为有机质、有效磷含量中等,有效钾含量缺乏.五种林分土壤综合肥力系数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杉木-桤木混交林>樟树林>枫香林>湿地松林.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及水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政 《防护林科技》2004,(1):6-7,26
对马尾松火力楠行状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火力楠纯林乔木层生物量、地上部分持水量、土壤渗透性能及贮水能力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大,土壤渗透性和贮水能力强,其综合水源涵养力强于马尾松纯林和火力楠纯林。  相似文献   

10.
研究马尾松纯林、桉树纯林和3种不同模式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主成分综合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水解 N、速效 P 和速效 K 皆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全 K 则表现相反;在各林分中,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 P 含量最高,混交林次之。混交林则土壤全 N、全P 和速效 N 含量总体上大于纯林。马尾松纯林除在浅层土中速效 P 含量最高外,其他养分指标都低于桉树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为桉树纯林>混交林 A>混交林 C>混交林 B>马尾松纯林,表现为桉树纯林养分状况最好,马尾松纯林最差,与针阔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凋落物养分归还能力有关。混交林中种植密度较大的混交林A 养分状况相对较好,表明其养分储存能力较好,消耗较少。而相同种植密度下,混交林 C 的林分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混交林 B。  相似文献   

11.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马尾松、枫香先锋树种成林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从土壤改良的角度,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升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升高,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2)以非根际土壤为对照,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土壤p 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前者p H值和有机质的变化幅度更大,后者速效磷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马尾松纯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加,磷酸酶活性降低;混交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因此,枫香木荷混交林改善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效果更为明显,土壤p H值和磷酸酶活性是影响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长、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0年生马尾松+马褂木、马尾松+光皮桦和马尾松+乳源木莲混交林生长、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马褂木、马尾松+光皮桦和马尾松+乳源木莲总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纯林增加了103.6%、51.5%和1.5%,总生物量分别比纯林增加了122.0%、39.7%和5.0%.马尾松混交林与纯林生物量空间分布模式类似,均为干>根>枝>叶.马尾松混交林的营建有效改善了土壤肥力状况,其中马尾松+马褂木效果最佳,尤其是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以湘中丘陵区石栎马尾松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研究对象,对两类林分进行了生物量和封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分生物量远高于马尾松纯林,是纯林的2.99倍;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也高于纯林;混交林林分平均净生产力高于纯林,是纯林的3.62倍;混交林和纯林的根系总质量分别占林分生物量的9.76%和11.08%.在各级根中,两类林分均以粗根所占比例最大,细根所占比例最小,根系质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混交林枝叶比略小于纯林,而枝叶指数、冠根比及光合部分与非光合部分比值则相反;混交林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但混交林土壤容重比纯林低,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比纯林林地高,本研究结果,为湘中丘陵区石栎马尾松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闽南山地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闽南山地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大量调查,分析了经营混交林与纯林对生物量及土壤肥力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对生物量积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林地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土壤水分、养分状况明显改善。建议今后应尽量避免连茬经营人工纯林,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马尾松、红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红锥混交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马尾松和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和土层深度容重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和红椎纯林及其混交林间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马尾松纯林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红椎纯林及其混交林,而混交林持水能力和孔隙度显著高于纯林。3种林分土壤pH值均为强酸性,有机质含量为二级标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均在混交林中最高。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纯林中显著高于混交林,而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在混交林中最高,其中土壤氮素表现为丰富等级,而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缺乏或极缺乏等级。混交林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养分有效性和土壤肥力;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和营养元素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混交林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导热性、紧实度以及保水能力显著高于纯林。土壤的氮磷钾现实供应能力显著高于纯林,混交林更有利于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生长效果和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量和土壤肥力状况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中马尾松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总蓄积量均高于马尾松纯林。混交林中马尾松和毛红椿的生长量呈现出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比例4∶1>3∶1>2∶1的规律。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优于马尾松纯林,营造马尾松毛红椿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由于毛红椿生长快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以带状混交为佳,且毛红椿比例宜小。  相似文献   

17.
研究广西凭祥伏波林场28年生马尾松纯林、红椎纯林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根据培育人工大径材和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目标,提出基于自然的森林经营方向.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3 ~24 m优势种为马尾松,Ⅱ层2~9m优势种为红椎),红椎纯林可划分为2层(Ⅰ层:12~17 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2~8 m,优势种也为红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可划分为3层(Ⅰ层:20~25 m,优势种为红椎;Ⅱ层:13~20 m,优势种为马尾松;Ⅲ层:4~7 m,优势种为红椎);胸径大于1 cm的乔木物种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1种)>红椎×马尾松混交林(7种)>红椎纯林(4种);胸径大于1 cm的林木株数表现为马尾松纯林(1949株·hm-2)>红椎纯林(825株·hm-2)>红椎×马尾松混交林(383株·hm-2);胸高断面积表现为马尾松纯林(30.05 m2·hm-2)>红椎×马尾松混交林(17.48 m2·hm-2)>红椎纯林(12.35 m2·hm-2);平均胸径表现为红椎×马尾松混交林(21.7 cm)>红椎纯林(9.9 cm)>马尾松纯林(9.7 cm);除丰富度指数外,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显著低于2种纯林(P<0.05);红椎纯林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低,但3种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该地区的马尾松纯林,通过林分结构调整,充分依靠林下天然更新,适当补植阔叶树种,最终形成以阔叶树为主的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对于红椎纯林,根据目标树经营体系,通过林分结构调整,补植部分阔叶树种,最终形成异龄、复层阔阔混交林;对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根据目标树经营要求对妨碍目标树生长的林木进行砍伐,促进林下马尾松和红椎更新,最终形成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对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将两种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生物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与同龄的马尾松纯林相比,无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还是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总生物量大于马尾松纯林。说明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提高了林分生长量,促进了马尾松生长,提高了林分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了土壤肥力。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是马尾松经营中一种较合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的土壤密度显著大于刺槐纯林和马尾松+刺槐混交林,但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最小;马尾松纯林有效钾含量最高,刺槐纯林最低;马尾松纯林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最低,刺槐纯林与马尾松+刺槐林没有显著差异;马尾松+刺槐pH值最高,马尾松纯林和刺槐纯林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各植被土壤碱解氮与有效钾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有效钾、碱解氮及pH值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马尾松+刺槐林和刺槐纯林的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没有显著差异。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建议营造混交林,以便增加抗逆性,降低营林成本。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和生物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要高于两者的纯林生物量,但营养元素无论是在于马尾松纯林、火力楠纯林或者是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的树干中含量都是最小,在叶中的含量最大。并且马尾松根系中的部分元素(等)要大于火力楠,而在叶中马尾松养分含量要小于火力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