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乐清湾春季浮游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春季(4月)乐清湾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62种;其中,硅藻144种,占总种数的88.9%,甲藻12种,占总种数的7.4%.浮游动物10类、37种;其中,桡足类19种,占总种数的51.4%.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8.12×104个/m3和37.26个/m3,其空问分布格局均呈由内湾至外湾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35和1.16,浮游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更替的现象极显著.乐清湾富营养化严重,可溶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0.756 mg/L和0.038 mg/L.对比历史资料可知,近30年来乐清湾无机氮和磷酸盐呈升高趋势,较1982年同期分别上升112%和131%;同时浮游生物丰度有所下降,且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而浮游动物群落仍以桡足类为主.  相似文献   

2.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松花江哈尔滨段冬季冰下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揭示调查江段冰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松花江哈尔滨段冰下共发现了6门30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16.32×104ind/L,生物量均值为0.1579mg/L,优势种中优势度较高的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angustissima是典型的污染指示种;浮游动物鉴定有4类15种属,密度均值为31ind/L、生物量均值为0.09mg/L,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是常见的冰下优势轮虫;浮游生物兼有冬季北方河流特点和轻度污染河流特征。CCA分析显示,上、中、下游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差异较大。影响冰下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溶解氧、硝酸盐氮、钾离子和浮游动物的数量;亚硝酸盐氮、钙离子、总磷是影响水域冰下浮游动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养鳗池塘的浮游生物及其与鳗摄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迈新 《水产学报》1998,22(3):223-229
报道了养鳗池塘的浮游生物种量及其与鳗摄食的关系,论述了水质良好的养鳗池塘浮游生物优势种,养鳗池和传统家鱼池生态学特点和养鳗池水质的有效调控措施。养鳗池塘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我国传统家鱼高产池塘的游浮生物群落结构区别较大。黑仔鳗塘的浮游植物则以硅藻类和绿藻类占优势,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40%和37%。浮游动物则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枝角类的比例很少。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对鳗的摄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江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长江中游江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9年7、10月,2020年1、5月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6属117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数最多(43.59%),其次是绿藻门(29.91%);浮游动物44属74种,以轮虫(48.65%)和原生动物(20.27%)为主。浮游生物优势种主要包括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小环藻(Cyclotella sp.)、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等。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及生物量分别为5.3×10~5 cells/L、1.54 mg/L;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及生物量分别为69.61 ind./L、0.61 mg/L。根据生物多样性评价,初步得出长江中游江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较稳定,且水质状况呈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型。冗余分析表明,TP、TN和NH_3-N是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TP、NH_3-N、COD_(Mn)是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海河下游天津段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在海河下游七个区域共设置28个调查站位,于2013年5月、7月、9月对各站位表层水体的浮游动植物丰度、生物量进行采样调查和分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117种,浮游动物20种,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8.145×104cells/L,主要优势种为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颤藻(Oscillatori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Turp.)de Bréb)、纤维藻(Ankistrodesmus),以蓝、绿藻为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7.679×104 ind/L,主要优势种为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in,))、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相似文献   

6.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大连近海水产养殖区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大连7个区市县沿海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扇贝、牡蛎和对虾为主的重点海区设置10个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浮游植物群落与水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排序分析(CCA)。调查结果共发现3门31属78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甲藻和金藻,优势种共14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在7.82×104~22.00×104ind./L之间,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51~3.32之间,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在0.378~0.588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硅藻细胞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氨氮浓度呈一定负相关。典范排序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p H、溶解氧(DO)、亚硝酸盐、氨氮和硝酸盐含量是影响大连近海水产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2013年春夏季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春季(6月)和夏季(8月)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72种,其中6月39种,8月63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优势种以硅藻为主,仅有少量的蓝藻和裸藻;6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及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8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6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14×104~836.67×104个/L,平均值为129.31×104个/L;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83×104~16 042.50×104个/L,平均值为2 461.63×104个/L;在调查海域的各采样点中,细胞密度均以硅藻占比最大,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的99%和95%以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分布趋势与硅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6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96~3.69,平均值为2.87;均匀度指数(J)为0.28~0.95,平均值为0.71;丰富度指数(d)为0.60~1.21,平均值为0.88。8月的H’为0.01~3.58,平均值为1.48;J为0.002~0.86,平均值为0.33;d为0.65~1.37,平均值为0.91。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影响渤海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水温、盐度、溶解氧、亚硝酸盐、硅酸盐。  相似文献   

9.
研究河流浮游生物群落沿程变化,为水库生态调度及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南渡江设10个监测点,于2014年8月1-5日(丰水期)与2015年1月21-26日(枯水期)采集浮游生物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丰、枯水两期生物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51种,丰度2.62×105~26.25×105个/L,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4~2.9;浮游动物5门74种,丰度0.01~157.5个/L,香农-威纳指数为1.4~2.6。南渡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沿程变化受梯级水电站建设影响较大,水库浮游生物丰度一般高于河道。尽管热带河流气温季节变化小,丰、枯水期水量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影响显著。枯水期浮游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丰水期,且沿程变化幅度更大,与枯水期水电站蓄水大规模改变水流连通性有关。与浮游植物相比,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同一河流的沿程变化和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说明所研究河段浮游动物对栖息环境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0.
时空及环境因子对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斑鰶资源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作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近年来的优势种,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为研究其资源丰度的变动对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该海域夏、秋季斑(鰶)资源丰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斑(鰶)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斑(鰶)资源丰度秋季较高,夏季较低;其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以北的近岸海域.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海水表层盐度和浮游植物丰度对斑(鰶)资源丰度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斑(鰶)资源丰度随浮游植物丰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0m水深范围内随水深增加呈下降趋势;一定盐度范围内,斑(鰶)资源丰度随表层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盐度达到17时其丰度达到最大.因此,在浮游植物丰度较高的低盐河口水域,斑(鰶)资源丰度较大,这与斑(鰶)的洄游习性、河口区受到淡水径流和海水运动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河流浮游生物种群的沿程变化,针对我国唯一一条大型热带河流-海南南渡江进行生物监测和调查研究。生物监测分丰水、枯水两期开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51种,丰度为2.62×105~26.25× 105 cells/L,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4~2.9;同站点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门74种,丰度为0.01~ 157.5 ind./L,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4~2.6。 研究结果表明,南渡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沿程变化受梯级水电建设影响较大,水库浮游生物丰度一般高于河流干流。尽管热带河流气温季节变化不大,丰水、枯水水量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影响显著。枯水期浮游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丰水期,且沿程变化更加不规则,与枯水期梯级水电蓄水大规模改变水流连通性有关。与浮游植物相比,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同一河流的沿程变化和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说明所研究河段浮游动物对栖息环境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2.
2016年8月,现场调查并分析了山东省威海市双岛湾海域的海草资源及其生态特征,发现分布面积为442.19hm2的海草床,种类为鳗草(Zostera marina)和红纤维虾形草(Phyllospadix iwatensis) 2种。鳗草的分布面积约为434.46 hm2,占总面积的98.3%,主要分布在双岛湾中部东侧及海参池,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2±9.2) shoots/m2和(337.7±17.5) g DW/m2。红纤维虾形草的分布面积约为7.73 hm2,占总面积的1.7%,主要分布在双岛湾湾口东侧及向东约3 km的近岸礁石浅水区,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其平均植株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89.1±17.1)shoots/m2和(605.9±18.1) g DW/m2。双岛湾海草床平均水深约为1.6 m,鳗草草床底质坚硬,平均底质粒径约为(4.3±0.2)mm。本调查表明,双岛湾海草床受到陆源污染物排放、围海养殖和捕捞作业等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提出了保护双岛湾海草床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海草床现有资源提供数据补充。  相似文献   

13.
拉萨河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4-5月对拉萨河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76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4.04×10~4~16.04×10~4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10.18×10~4ind/L,生物量变化在0.037~0.37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13 mg/L;浮游动物4门51种(属),密度的变化范围是45.00~125.00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84.09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06 8~0.063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041 mg/L。该河段浮游生物组成多以冷水性种类为主;浮游生物的密度与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汉江下游开展浮游生物调查,构建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行健康评估,为流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春秋两季在汉江干流雅口-兴隆河段开展了2次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调查,并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对调查河段开展了浮游生物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5种(属)。春秋两季调查区水体中干流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16×104 个/L和803×104 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6 mg/L和1.63 mg/L;2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7属62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春秋两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036 个/L和1791 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91 mg/L和1.40 mg/L。调查河段各采样点之间浮游动植物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季节浮游动植物生物量则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因子分析对浮游动植物数据开展分析,筛选了4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65%)。进一步辨析了4个公因子的生态意义,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了浮游生物生物总量,以及浮游动植物比例关系,而其余3个公因子依次反映了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浮游植物群落丰富度、群落生境流态。在总因子得分表明调查河段秋季生态状况优于春季,并且不同公因子得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调查河段不同季节与位置的水生态状况的差异,进一步结合汉江流域生态特征,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调查河段。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了解嘉兴南湖的水生态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于2018年5月在南湖主干河流、主要出入湖口及南湖分别设置7个、6个和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湖及其水系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隶属6门、47属,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绿藻门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小球藻(Chlorella)和衣藻(Chlamydomonas)、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隐藻门啮蚀隐藻(Cryptophyceae)和具尾蓝隐藻(Chrcomonas caudata),优势度分别为0.290、0.039、0.020、0.199、0.065和0.049。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21×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7.43 mg/L,其中南湖及主要出入湖口浮游植物种类(20种、25种)、密度(1958×104个/L、1303×104个/L)及生物量(14.95 mg/L、7.66 mg/L)均高于南湖7条主干河流(16种、378×104个/L、4.01 mg/L),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1.59~2.70,平均值为2.18;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77~1.53,平均值为1.2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7~0.92,平均值为0.74;南湖各出入湖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7条主干河流显示出较高的均匀度,而南湖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营养状态评价发现,南湖水系大部分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无贫营养水体。物种与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受电导率(EC)、pH、溶解氧(DO)、总溶解性固体(TDS)、浊度(TUB)、水温(WT)等水体基本理化指标以及总氮(TN)、总磷(TP)、亚硝态氮(NO 2-N)等水质指标双重作用影响,这些指标是决定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西藏巴松错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于2020年7月对巴松错出入河流及其湖体15个采样点和湖中心B15采样点11个分层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水体相关理化指标。调查共采集水样275个,分析了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浮游植物对水平和垂直环境梯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巴松错夏季共鉴定浮游植物167种,隶属于5门8纲20目29科66属,物种组成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在水平方向上,平均细胞丰度为1.8453×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117 mg/L;在垂直方向上,平均细胞丰度为1.0055×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为0.0061 mg/L;(3)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平分布较为均匀,群落复杂程度相对较高,较垂直分布更稳定;(4)RDA分析结果表明,EC是影响巴松错夏季浮游植物水平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TUR是影响垂直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高寒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2017年的春、夏、秋3个季节在该海域设置15个监测站位进行调查,并同步监测海区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31属6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绝对优势门类,共25属60种,甲藻门(Pyrrophyta)有6属9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732.10~ 1142.19)×104 cell/m3,平均为937.15×104 cell/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2016年最高峰出现在秋季;2017年最高峰出现在夏季;空间分布上,春、夏2个季节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较好,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不大,2016和2017年相似性高达70%左右,但夏、秋季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较大,相似性仅为40%左右,这主要与环境因子变化有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值与化学需氧量(COD)的相关系数最高,最高值为0.536,其次与之相关的双因子组为pH与COD、COD与无机氮(DIN)、溶解氧(DO)与COD。因此,崂山近岸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关键限制因子为COD、pH、DIN和DO。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月、5月、9月利用系统抽样法对泸沽湖浮游生物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并对浮游生物密度垂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泸沽湖渔业管理、珍稀濒危鱼类的生境恢复及水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共鉴定浮游生物243种,其中浮游植物7门10纲23目41科85属148种,小转板藻(Mougeotia parvu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