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长江刀鱼学名刀鲚,又称长颌鲚(Coilia ectenes JS),隶属于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为江海洄游性、肉食性鱼类,肉味非常鲜美,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洄游路线改变等导致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正在兴起,由于受到各种病害的侵  相似文献   

2.
长江刀鱼池塘驯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刀鲚(Coilia ectenes)俗称刀鱼,也叫长颌鲚,属鲱形目,鳀科,鲚属,是一种中小型名贵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通江水域,是长江三鲜(鲥鱼、河豚、刀鱼)之首,为典型的长江名贵鱼类,由于群体数量下降,现已成为稀有水产品。2005年开始  相似文献   

3.
我国刀鲚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刀鲚(Coilia ectenes),属鲱形目、鲲科、鲚属,俗称刀鱼、毛刀鱼、毛花鱼、胡子鱼、鲚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1].  相似文献   

4.
正长江刀鱼学名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江刀",隶属鲱形目、鳀科、鲚属,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味道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长江刀鱼肉质细嫩鲜美,富含DHA、EPA及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独特的香味,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渔业资源,拥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刀鲚(CoiliaectenesJor-danetSeale),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地方名凤尾鱼、河刀鱼、刀鱼、海刀鱼。体长、侧扁,向后渐细尖呈镰刀状,故而得名。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体侧两边被大而薄的圆鳞,腹具棱鳞,无侧线。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臀鳍长直至尾尖与尾鳍相连,尾鳍小而成尖刀形。头及背部浅蓝色,体侧微黄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基部均呈米黄色,尾鳍边缘黑色。刀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其鱼群组成以3—4龄…  相似文献   

6.
正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俗称刀鱼、毛花鱼、梅鲚等,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4月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刀鲚资源量持续下降,2002年长江沿线产量已不足百吨,至2011年产量只有12 t左右~([1])。2004年江苏率先开启了长江刀鲚池塘养殖探索,此后规模逐年扩大,但养殖技  相似文献   

7.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江刀”,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味道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由于过度捕捞,刀鲚资源迅速减少,其价格水涨船高,最高时突破1万元/斤。为了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农业农村部﹝2018﹞5号文发布《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由于其重要的生态效应和可观的经济价值,刀鲚开发性保护利用成为了热点,许多研究院所和养殖企业对刀鲚的人工繁育养殖技术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出苗率及鱼苗成活率还很低,苗种品质差,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养殖。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从刀鲚的亲鱼培育、孵化和苗种培育阶段入手,采用生态仿生技术有效提高了苗种质量,现将主要技术关键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长江刀鱼的天然繁殖与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刀鱼,学名为长颌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其肉质细嫩、鲜美,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为保护增殖资源,促使长江名特优水产品增产,作者把亲自参加调查和观察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一、天然繁殖1、繁殖群体长江刀鱼是江海洄游鱼类,每年春季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于是形成  相似文献   

9.
凤尾鱼     
《水产科技情报》1973,(6):30-30
分类地位 凤尾鱼俗称拷子鱼,学名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鲚必(Coilia)龟类现知共有3种,即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凤鲚Coilia mystus (Linnaeus)和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它们是福建沿海港湾与河口一带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肉味鲜美,除鲜销外,还制成罐头,畅销国内外。有关这几种鲚鱼的形态,国内尚少报道,本文以七丝鲚和风鲚为材料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1.
长江刀鲚灌江纳苗与养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见彩中插2)俗称刀鱼、毛鲚,属鲱形目、鲲科、鲚属,为典型的溯河洄游鱼类,一般每年春季由海进入江河进行生殖洄游,在长江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并随江水而入海。长江刀鲚体长而侧扁,胸鳍上部有6根分离而延长的鳍丝如麦芒状,可达臀鳍部,其鱼鳞细自如银,肉质鲜嫩,腴而不腻,是目前“长江三鲜”中仅存于长江的珍贵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潘阳湖刀鲚资源状况, 2019—2020 年在鄱阳湖开展鱼类资源调查工作, 采集到大量鲚属(Coilia)鱼类, 对这些样本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随机测量 112 尾样本的上颌骨长度显著大于头长, 长颌长/头长的范围为 1.00~1.46, 平均为 1.17±0.07。使用线粒体 Cyt b 基因和 D-loop 控制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 对 22 尾随机样本进行物种鉴定, 结果显示 22 尾样本均为刀鲚(Coilia nasus)。对其中 5 尾样本耳石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测定, 结果显示耳石锶钙比(Si/Ca)均有大于 3 的过程出现, 表明样本为溯河洄游型刀鲚。2019—2020 年, 刀鲚在鄱阳湖中的单船产量分别达到 8.1 ind/d 和 142 ind/d, 与历史数据相比, 出现了一定的增长。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表明长江禁渔制度实施和取消刀鲚特许捕捞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议进一步开展鄱阳湖刀鲚产卵场调查并加强栖息地保护, 促进刀鲚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正每尾100g以上的刀鱼,每公斤售价12000元,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刀鲚贵成了"天价鱼"。4月18日下午颁发的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内首次实现长江刀鲚的全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有望让天价刀鱼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14.
《渔业现代化》2005,(2):59-59
长江刀鱼、又称刀鲚,其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多,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由于过度捕捞及水体污染等因素,刀鱼已少得可怜、贵得惊人。上海水产大学与南通市海洋渔业局合作,“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取得进展。刀鱼属产卵洄游型生物,性喜江中的洲滩缓流浅水带,并于4~10月在那里产卵。“江心洲”正是刀鱼的天然养殖基地。课题组2004年初采取了“纳苗养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太湖的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开展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47条序列共有变异位点2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2个,共得到22个单倍型。两物种间Fst值达0.703,分化程度较高,种群间的基因流仅为0.212。湖鲚种群内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2,短颌鲚种群内为0.001,而湖鲚与短颌鲚种间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5,湖鲚与短颌鲚种间遗传距离高于湖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也高于短颌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分成2个大的类群,但有1个湖鲚个体与短颌鲚具有共有单倍型。总体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yt-b序列可用于区分湖鲚与短颌鲚个体。  相似文献   

16.
《水产养殖》2014,(10):36-36
<正>2014年9月16日,10万尾全人工繁育的刀鲚苗种在长江大桥以东水域放流。意味着刀鱼人工养殖技术的成熟,每年清明前上演的"天价刀鱼"有价无市窘境有望得到改善。历史上,长江刀鲚资源极其丰富,不过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及过渡捕捞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长江刀鲚产量逐年下降。2012年的清明前后,刀鲚渔获量40多吨,150 g左右规格的刀鲚市场售价高达每千克1万8千元。不过据了解,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刀鱼学名为“刀鲚(CoilaectenesJordanetSeal)”,属鲱形目,鲲科,又名茅刀鱼、倒鱼等,因形似利刀而得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资源较多,黄河口地区年产量在50万kg以上。7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由于干旱和中上游用水失控,黄河经常断流,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形成恶性循环,黄河口刀鱼产量也逐年锐减。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保护长江口刀鲚资源的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历史上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资源极其丰富,长江中下游最高年产量为1973年的3945t,其中仅长江口就达390t,此后年产量不断下降,1982年虽稍有回升,但仍不及1973年的二分之一;特别是1989年以后,刀鲚幼体受到鳗苗网、深水定置张网等有害渔具的过度捕捞,资源每况愈下,目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了保护长江刀鲚资源,我们对上海市崇明县1975年以来长江口刀鲚产量变化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19.
2014年采集自湖北长湖的479尾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样本,研究了长湖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短颌鲚的耳石和鳞片均可用于鉴定短颌鲚年龄,且两者鉴定年龄的吻合度达到75.8%。长湖短颌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1~3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96.0%。短颌鲚属匀速生长型,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6.290×10-6L2.855(n=479,R2=0.959,P0.01),且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湖短颌鲚体长与体重的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_t=332.869[1-e-0.213(t+1.775)],W_t=99.940[1-e-0.213(t+1.775)]2.855,其生长拐点为t=3.15龄。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长湖短颌鲚渔业资源,建议捕捞规格提高到体长200 mm。  相似文献   

20.
两种耳石分析法在鲚属种间和种群间识别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耳石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对281尾2龄长江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nasus)个体的矢耳石形态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耳石形态测量法对凤鲚与刀鲚种间的正判率达90.9%,但2个刀鲚生态型种群之间的判别成功率仅为76.9%。而运用傅里叶耳石形态分析法,凤鲚和刀鲚物种间的识别率高达100%,2个刀鲚生态型间的识别率也提高至86.8%。可见,两种耳石形态分析法对鲚属种间的识别效果均很好,但对种群分析而言,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