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甲鱼冬季加温养殖中 ,由于幼鳖的放养密度大 ,水温不稳定 ,以及水质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幼鳖易发疖疮病和腐皮病 ,大大降低其成活率。我场在1998年冬季加温养殖中 ,部分幼鳖池并发该两病 ,由于防治及时 ,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出温室时大部分病鳖痊愈。现将情况介绍如下。1致病因素导致鳖病发生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有 :a)饲料营养不全面 ,投饲量过大;b)室内空气未加温 ,气温低于水温 ,出现“气雾” ,影响光照强度并传播病原;c)密度过大 ,规格不整齐;d)稚鳖带病入池 ;e)水质恶化 ,水温不稳定。2主要症状该病是由产气单孢菌…  相似文献   

2.
章剑 《齐鲁渔业》1999,16(6):33-34
5类毒素免疫预防 70年代。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曾为天津市出口的商品鳖进行治疗试验.用患赤斑病病鳖的肝、肾等内脏制成类毒素疫苗,注射病鳖后大部分痊愈.疗效非常显著。刘茂春(1980)用患红脖子病病鳖内脏制成类毒素疫苗.用来预防.效果也很显著。凡是大型、中型的养鳖场应该自行制备类毒素疫苗.解决传染性鳖病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在养鳖生产中,钟形虫病是较常见的病害,从苏醒到冬眠,整个养殖周期都可能发生,从稚鳖到亲鳖各种规格都会出现。因为鱼类养殖常见的是水霉病,很少出现钟形虫,而两者的外部形态,肉眼所见都是“生毛”,因此,很多人误将钟形虫病认为是水霉病,延误了病害的治疗。本人根据长期鳖病诊治的经验,对鳖钟形虫病与水霉病的辨别和治疗方法作一介绍: 一.钟形虫与水霉菌的辨别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1995~1998年期间对广东省主要养鳖基地进行鳖病现场调研。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平均成活率为50%~60%,主要威胁养鳖业的疾病是"腮腺炎"和"白底板"两类疾病。鳖病给养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成为广东省养鳖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针对该两种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腮腺炎"和"白底板"病及与细菌性出血病的区别1.腮腺炎该病病因未定,但据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用电镜及我所用新方法检得有病毒存在。主要危害100克以下稚幼鳖,传染性强,易爆发。病鳖脖颈肿大、呼吸困难、食道及呼吸道出血,大部分病鳖口咽部充血或…  相似文献   

5.
鳖鳃腺炎病的主要特征是:口腔两侧的 鳃腺发炎糜烂;口腔、食道、肠管出血;肝脏土黄色,质脆易碎。同一个塘的病鳖,由鳃腺炎引起死亡,有时会出现两种症状:即出血型症状和失血型症状。出血型症状的病鳖,表现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养鳖业的兴起,发现的鳖病也口渐增多,但目前对鳖病防治研究甚少。本文介绍几种常见鳖病的防治方法,供养鳖者参考。1.肿颈病这是一种传染很快的病,流行高峰期在7~8月,死亡率很高。发病初期鳖腹部出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鳖业的发展,发生较多的鳖病。限于目前免疫接种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用药物防治疾病是防止和控制鳖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笔者的调查与实践证明,正确使用药物防治鳖病,可以提高成活率,保证养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鳖用药物及其使用的研究滞后于生产发展,缺少专门的应用知识。目前养鳖使用的药物主要有磺胺嘧啶、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土霉素、孔雀石绿、呋喃唑酮、生石灰、漂白粉、敌百虫等,也有不少养殖者已用过氟哌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先锋霉素等。这些作为常规用药,大部分是套用或参考鱼类或兽用药物,有的比较陈旧,…  相似文献   

8.
集约化养鳖中出现的多种鳖病主要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文中叙述了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防治鳖气单胞菌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  相似文献   

10.
鳖病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蔡完其 《淡水渔业》1985,(3):30-31,38
<正> 鳖是名贵的滋补营养品。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我国养鳖业正在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鳖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现收集日本川崎义一所著《鳖的习性与养殖方法》(1983)等书中有关鳖病的资料,以供养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3,(8):64-64
鳖病可分为传染性鳖病、侵袭性鳖病及其它因素引起的鳖病三大类,即由细菌、霉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鳖病通称为传染性鳖病;由寄生虫为病原体引起的各种鳖病通称为侵袭性鳖病;除上述两类由病原体引起的鳖病外,还有许多由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其他因素引起的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养鳖规模迅速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和鳖种交流日益频繁,鳖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暴发程度越来越严重,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目前,由于鳖病研究工作滞后,当鳖病发生后常常束手无策。因此,对于鳖病必须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减少或者避免盥病发生,保证鳖健康生长。1选择优质鳖鳖病的发生发展与消亡是由病原体、环境条件、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鳖的抵抗力起着主导作用,而抵抗力强弱与体质有密切关系。因此,选择优质鳖是预防鳖病的首要环节。体质好的鳖外形完整,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产》2000,299(10)
在养鳖生产中,钟形虫是较常见的病害,从苏醒到冬眠,整个养殖周期都可能发生,从稚鳖到亲鳖都会出现,因为甲鱼养殖中常见的水霉病和钟形虫病,二者的外部形态相似,肉眼所见都是“生毛”,因此,很多人误将钟形虫病认为是水霉病,延误了病害的治疗,现根据长期鳖病诊治的经验,对鳖钟形虫病与水霉病的辨别和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一、钟形虫与水霉病的辨别 钟形虫与水霉病都是体外寄生,寄生体表都出现“生毛”症状,在低倍显微镜下,钟形虫为吊钟状的虫体,一个个相连成串;水霉菌则是长条状光滑的菌丝,显微镜检查能准确地区别开来,这里…  相似文献   

14.
鳖类病害防治措施(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鳖,又叫甲鱼、水鱼,随着池塘养鳖集约化发展和控温工厂化养鳖业蓬勃兴起,鳖病的发生也日益加重。随着鳖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暴发性疾病增多,给鳖的养殖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在本文中,我们从鳖病的预防和治疗两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鳖的成功养殖提供一点帮助。一、鳖类病害的预防措施目前一些养殖户是在鳖未生病时,常常采用大量的水体消毒药物来杀菌、杀寄生虫,而鳖一旦得病或出现死亡,则不管什么原因,都使用常规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这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鳖病的起因比较复杂,比如营养问题、饵料问题、激素问题以及水…  相似文献   

15.
甲鱼鳃腺炎     
<正>病原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病原的正式报道。从该病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来看,极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症状与诊断发病早期,少数鳖背甲上有白斑症状出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患病鳖有的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但体表光滑。有的则是腹甲上有出血斑。早期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钝,常浮出  相似文献   

16.
黄武联 《内陆水产》1996,23(1):24-25
近年来,随着甲鱼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人工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恒温集约化养殖的推广,鳖病日趋增多,生产上损失日益严重。为此,笔者于1995年8月对益阳市部分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进行了一次鳖的病害调查,发现生产上鳖病的防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养殖生产者对综合预防工作的不够重视是造成鳖病流行的首要原因。资阳区养殖户谢某在6月份的防洪操作中,造成鳖体严重受伤,后因入池前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导致鳖死亡近400公斤,死亡率近90%。另外,目前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鳖病综合症以及某些鳖病的鉴别诊断都给鳖病的控制和治疗带来了一些困难。基于此,下面就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作一些探讨,以供养鳖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白底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龙辉 《内陆水产》2002,27(12):30-31
中华鳖白底板病(亦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是近几年发生的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所以又有甲鱼癌症之称。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近几年来走访过海南、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千余家养鳖场,经常碰到此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1白底板病流行情况及危害白底板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200克左右的幼鳖。肠道出血,肝脏肿大,呈灰白色,有星状出血点,胃肠粘膜组织坏死,腹腔积水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目前该病已在我国大部分鳖养殖区流行。主要流…  相似文献   

18.
叶普仁 《水产科技》1995,(5):20-21,24
钟形虫病是很普通的鳖病,整个养殖周期都可能发生,各种规格都会出现。由于鳖有晒背等习性,能杀灭背甲一部分钟形虫,因而,在环境安静、有足够晒背场地的鳖池,单一钟形虫病不会引起死亡,只会造成食欲减退、消瘦,影响生长发育。但是,由于它的寄生,损伤表皮,导致病源的侵入,产生其它鳖病,危害较大,那是需要充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鳖池一些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鳖池水体进行理化处理,分析了主要的环境因子对养殖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鳖池水体溶解氧的提高对鳖池水质和底质改善及养殖鳖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皮肤病的治疗没有明显的作用;大换水后鳖池水体pH值昼夜变化较大,午后出现较高的pH值高峰;午后高pH值对正常养殖鳖虽无明显的不适反应,但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出现较多的疖疮病和白底板病。利用外加电源提高鳖池氧化还原电位,试图改善鳖池底质和水质的方法,未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周萍  陆新华 《科学养鱼》2003,(11):47-47
在养鳖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者对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辨别不清,在鳖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盲目、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鳖病的防治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养鳖场的实践,对上述鳖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甲鱼白点病、白斑病、水霉病的区别 1.病原不同:白点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白斑病病原是毛霉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