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卵寄生蜂的种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卵寄生是褐冰虱的重要自然天敌。本文从稻田周围禾本科杂草上收集到飞虱卵寄生蜂29种,但能寄生褐飞虱卵的寄生蜂只有20种,分属2个科,7个属。其中缨小蜂科11种,赤眼蜂科9种。缨小蜂占卵寄生蜂总数的82.4-97.6%,而赤眼蜂只占小部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采取包括调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种植显花植物(芝麻)、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调整水稻生长前期的农药使用策略、"三控"施肥技术等内容的生态工程控害技术措施,探讨其提高稻飞虱卵期天敌控害能力的作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水稻生长期前的常见禾本科杂草上稻飞虱寄生蜂数量以及水稻生长期稻田稻飞虱及其卵期寄生性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是寡索赤眼蜂(Ollgosita spp.)的最适越冬寄主,在冬末春初,生态工程控害区的寡索赤眼蜂数量远高于农民自防区。在水稻种植前期稻田边的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缨小蜂(Anagrus spp.)的适宜寄主,对缨小蜂的种群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稻田实施生态工程技术能显著提高稻田附近稻飞虱卵寄生蜂的数量,有效降低稻田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为害水稻的最主要害虫。缨小蜂(Anagrus spp)是稻飞虱卵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常年的寄生率为10%~70%。由于稻田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收割、喷施农药等)和寄生性天敌的滞后现象,稻田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不稳定。有研究表明稻田边杂草及其有关非稻田飞虱对稻田卵寄生蜂起重要的保护和恢复作用[1-3]。我们在田间节肢动物的系统调查中发现,茭白上长绿飞虱[Saccharosydne procerus (Matsumura)]的卵寄生蜂中有大量的蔗虱缨小蜂[Anagrus optabilis(Perkins)],对茭白田周围的稻飞虱卵常常有较高的寄生率。为此,我们就蔗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的寄生选择性和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生境调节技术来提高蔗虱缨小蜂的自然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4.
稻虱缨小蜂的发生和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是水稻后期的重要害虫。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的重要天敌,其寄生率可达20~50%。1982~1983年夏秋我们在江苏东台县弶港农场直播稻田对稻虱缨小蜂的发生、消长和生活习性作了调查和观察,结果如下。一、种类和性比稻虱缨小蜂有三种:稻虱缨小蜂 Anagrus sp,稻虱黄缨小蜂Anagrus sp,黑腹缨小蜂Anagrus sp。三种缨小蜂中以稻虱缨小蜂数量最多。7至9月  相似文献   

5.
稻田飞虱与天敌数量消长关系及其自然控制作用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十多年来国内对稻飞虱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有的是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有的主要以保护利用稻田蜘蛛等方法来控制稻飞虱的发生。我们在研究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的基础上,对福建稻飞虱各虫期的天敌总体进行了初步调查(1977——1982年),得93种。其中缨小蜂、黑肩绿盲蝽、尖钩宽黾蝽和蜘蛛类在稻田数量大,自然控制效能高;瓢虫、隐翅虫也颇常见;螯蜂、撚翅虫和线虫有时局部多发,但通常寄生率较低。1980——1982年我们在福建的沙县和福州调查分析了飞虱与天敌间的数量消长关系,和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粉蚧是绿化苗木、林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寄生蜂在粉蚧类害虫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报道的粉蚧寄生蜂有5科45种。其中,跳小蜂科35种、蚜小蜂科1种、金小蜂科4种、棒小蜂科3种、广腹细蜂科2种。我国对粉蚧优势寄生蜂——班氏跳小蜂(A.bambawalei)和粉蚧长索跳小蜂/指长索跳小蜂(A.dactylopii)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目前我国对于寄生蜂在粉蚧生物防治中的实践应用较少。  相似文献   

7.
稻田中的寄生蜂是水稻害虫重要的自然天敌,在生物防治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寄生蜂作用的发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使用马氏诱集器调查了水稻各生育期稻田中寄生蜂和鳞翅目昆虫的种类及数量,分析了水稻生育期对寄生蜂及其主要寄主鳞翅目昆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水稻各生育期捕获的寄生蜂数量均显著多于鳞翅目昆虫数量。其中姬蜂科、茧蜂科、赤眼蜂科、缨小蜂科及缘腹细蜂科等属于寄生蜂的优势类群,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1.80%、11.71%、9.18%、15.51%和11.83%。鳞翅目中,螟蛾科、夜蛾科、卷蛾科和蛱蝶科等为优势类群,分别占物种总数的22.32%、20.87%、26.28%和12.75%。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寄生蜂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水稻乳熟期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7个生育期的结果。寄生蜂科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无明显的变化,均匀度指数到乳熟期时有所降低(0.790),随后逐渐上升直到收获。鳞翅目昆虫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水稻扬花期数量最多,与其他生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鳞翅目科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在分蘖期到抽穗期虽有波动,但各生育期间差异不显著。在水稻抽穗期到蜡熟期,稻田中鳞翅目科的均匀度指数波动较大,多个生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对寄生蜂与鳞翅目昆虫发生数量存在一定的影响,在特定生育期间对昆虫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Linnaeus,1758)(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食性杂,对玉米Zea mays L.等众多农林作物危害严重,亟待防治。寄生蜂作为重要的生物防治因子,对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探究该害虫在新疆的发生及其寄生蜂的寄生生物学特性,可为保护本地寄生性天敌资源和将来人工繁育优势寄生蜂防治大青叶蝉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野外观察调查了该地大青叶蝉的生活史,同时进一步采集大青叶蝉卵进行室内饲养和解剖,确定其优势卵寄生蜂的种类、寄生率、羽化率和雌雄性比等寄生生物学特性,并观察记录该寄生蜂的整个发育历程和寿命及其羽化、交配产卵等过程。结果表明,大青叶蝉在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一年发生两代,以卵越冬;发现该害虫的两种卵寄生蜂,其中小斑邻赤眼蜂Paracentrobia exilimaculata Hu & Lin为世界首次报道的大青叶蝉卵寄生蜂,优势寄生蜂长角柄翅缨小蜂Gonatocerus longicornis Nees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大青叶蝉卵寄生蜂;长角柄翅缨小蜂的自然寄生率平均为49.70%,九月上旬最高,可达74.96%;室内饲养结果显示,在15℃~40℃,随着温度的升高,羽化率和雌雄比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符合正态分布曲线;以15%蜂蜜水(蜂蜜:水=1:6)饲养,该寄生蜂从产卵到羽化需要9~16 d(平均14.25 d),成虫寿命约6~12 d(雌蜂:9.38 d;雄蜂:8.50 d),且雌蜂一般会比雄蜂的寿命长1~2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30℃、RH 45%和光周期14L:10D为大青叶蝉优势寄生蜂长角柄翅缨小蜂的最佳饲养条件,且对大青叶蝉卵具有良好的寄生性能,利用该寄生蜂防治大青叶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缨小蜂(Anagruc spp.)是稻飞虱卵寄生蜂的主要类群。它们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起着显著的自然控制作用。为欲协调生防与化防,必须探明各种农药对天敌的不同影响,选用对天敌无害或毒性低的农药,避免  相似文献   

10.
两种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南京江浦稻田8月上旬前以稻虱缨小蜂为主,主要寄生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卵,8月中旬以后则以拟稻虱缨小蜂占优势,主要寄生于褐飞虱卵。水稻苗期灰飞虱卵寄生率平均为27.3%,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寄生率,杂交稻田为10.87%和21.5%,晚粳稻田为20.67%和19.6%。白背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里直线相关,而褐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呈幂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8.2128+0.2075x和Y=0.006807x~(1·4887)  相似文献   

11.
养蟹稻田稻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明确了养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养蟹田和非养蟹田稻飞虱的发生期基本一致。由于螃蟹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养蟹稻田稻飞虱的发生量比不施药对照田明显偏低,一般发生年份,不用药防治,即可控制稻飞虱的为害。养蟹田稻飞虱的分布与距养殖沟的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距养殖沟越远,虫量越高,防治时应注意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取食感虫品种的白背稻虱若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酶(AcpE)和碱性磷酸酶(AkpE)的活力明显高于取食抗虫品种的;取食中抗和中感品种的介于取食感虫品种和抗虫品种之间。水稻不同抗性品种对白背稻虱成虫及第二代若虫上述三种酶活力的影响也有类似倾向。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主要病虫综合治理效益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主要稻虫综合治理是一个多输入输出的管理系统,作者层次法引入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效益评估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数学分析等手段建立了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效益评估层次模型,对总目标、亚目标、准则,指层要的权重值进行科学评估,并对指标层各个要素建立定量化方法,从而建立了一整套综合防治效益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对4个综合防治点1992-1993年早、晚委的综合防治总体效益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基本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水稻IE  相似文献   

14.
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品种抗虫性是害虫综合治理中重要的技术措施。筛选抗性材料和评价其抗性机制是作物育种和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并介绍了抗稻飞虱的基因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可为水稻抗稻飞虱品种的选育和利用以及稻飞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栽插密度、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评价了水稻栽插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均是诱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主要因子,但影响的侧重点不同,密度主要影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的再分配;氮肥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对水稻纹枯病的水平扩展作用要大于密度的作用;而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垂直扩展作用略大于氮肥的作用,二者的交互  相似文献   

16.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7.
嘉兴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籼稻抗源的选择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的选择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和未取食稻株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褐飞虱在籼稻浙852和粳稻秀水11上主要选择白背飞虱取食后的稻株,在籼粳杂交稻协优9308上表现为差异不明显;白背飞虱则在浙852上主要选择褐飞虱取食后稻株。对3个品种稻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飞虱取食诱导稻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以后取食的稻飞虱的寄主选择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在做预报时 ,对下列几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①灯诱问题 :不能把全年灯下诱得的虫量都称为迁入虫源 ,灯诱常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 ,必须注重田间调查。②迁入长翅型成虫的有效率问题 :长翅型成虫迁入时如遇适宜食料等适生环境 ,则有利其繁育滋生 ,如迁入期太早或太迟 ,遇不到适生环境 ,则不利其繁育滋生。③种群问题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越冬、寄主、迁飞规律、历期、繁殖力、田间分布、为害特点等有其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