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峨 《北京农业》2012,(28):23-25
正白灵菇1)菇蕾形成的条件:温度为6~1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并有一定散射光和良好的通气条件。在这些环境条件下,温度及温差是关键因素。一般中低温型的菌株,菇蕾形成的最低温度为12℃,而  相似文献   

2.
一、育蕾管理 (一)催蕾 1.催蕾条件菇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15-20℃,夜间8-10℃,造成有10℃以上的昼夜温差;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有充足的氧气;需有散射光;空气相对湿度80%-90%,培养料内有充足的水分,以含水量50%-55%为宜。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栽培技术(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鹏 《农村科技》2009,(12):44-44
4.出菇管理①幼蕾阶段幼蕾个体小,抗逆性差,需较严格稳定的环境条件,该阶段可将棚内温度稳定在10-18℃、相对湿度90%-95%、光照强度500-700勒克斯,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凉爽、高湿、弱光及清新的空气,约3-5天,幼蕾分化为幼菇,即可见子实体基本形状。  相似文献   

4.
1、空心白根菇: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降低菇棚温度,保持在14-18℃。  相似文献   

5.
<正>1.平菇。当平菇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10℃温差,同时要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0~18℃,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向空间喷雾进行补水,一般每天喷2~3次,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90%,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一、拉大昼夜温差秋末冬初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白天盖上薄膜,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2~3℃,夜晚10点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在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二、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湿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三、创造适宜的干温差  相似文献   

7.
一忌栽培环境不洁。菇房、菇场堆放杂物,消毒处理不彻底,随便乱扔污染料,导致种菇失败。二忌后期温度过高。平菇属于变温结实菇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5.20℃,菌丝成熟后如采取大温差培养(昼夜温差10℃左右),可以加快子实体的形成。如后期温度过高,则难形成菇蕾或形成的菇蕾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14,(8):30-30
<正>1、拉大昼夜温差秋末冬初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白天盖层薄膜,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点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在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2、控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温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3、创造适宜的干湿差秋菇前期,菌筒内部含水量  相似文献   

9.
鲍鱼菇栽培以大棚袋栽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为宜。在气温较高时,可利用温差刺激出菇,即将制冷机直接移到菇棚内进行制冷,使菇棚温度降至20℃左右进行低温剌激8~12小时,这样有利于小菇蕾的发育整齐。出菇期间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棚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结合出菇量及气候变化科学管理,达到生物转化率高且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主要环境因子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工厂化生产杏鲍菇期间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湿度、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杏鲍菇发菌速度、催蕾时间和菇体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杏鲍菇发菌期,可以将温度设置在24~26℃,空气相对湿度设置在60%~75%,CO2浓度设置在3000~4000 mg/L;在催蕾期,温度应保持在14~16℃,湿度应控制在80%~95%,CO2浓度可以设置在1000~1500 mg/L,光照强度可以设置在100 lx;在育菇阶段,温度应保持在14~16℃,湿度应控制在80%~90%,CO2浓度应控制在2000~2500 mg/L,光照强度应设置在100 lx。  相似文献   

11.
韦桥送 《吉林农业》2005,(12):30-30
一、菇蕾死亡原因:1、空气过干。2、原基形成后,气温骤然上升,出现持续高温或遇较低温度,导致菌柄停止向菌盖输送养分,使菇蕾逐渐枯萎死亡。3、湿度过大或直接向菇体淋水,使菇蕾缺氧闷死。对策:1、菇蕾形成后,要密切注意培养料水分含量,水分不足时,灌水到四周沟内,使水面与栽培畦面持平补水。对于袋栽的可直接将营养液注入料内。营养液配制方法:50kg水加尿素125g、磷酸二氢钾45g、白糖500g混匀。加入营养液的量应使整个袋的重量同刚吃透料时该袋重量相同为准。采用泥墙法种植时墙顶沟内应灌2cm深的上述营养液。2、菇蕾分化后要密切注意保持…  相似文献   

12.
鸡腿菇临J-12是中温偏高型喜湿性食用茵.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生长以温度10℃~35℃、空气相对湿度60%~70%为宜;出菇时以温度10℃~30℃、空气相对湿度85%~90%为宜;温度20℃、湿度90%时,子实体品质好,最高产量为155.0kg.  相似文献   

13.
1 空心白根菇 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  相似文献   

14.
1.拉大昼夜温差。白天气温高。盖层薄膜,可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时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出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  相似文献   

15.
杨青 《今日农村》2004,(3):27-27
1.空心白根菇 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降低菇棚温  相似文献   

16.
杨青 《农技服务》2003,(10):26-26
<正> 1、空心白根菇 菇柄疏松变白,严重时收缩形成中空。发生原因: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由于空气干燥和高温引起。当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下,覆土层含水量较少,菇房内气温在18℃以上时,蘑菇生长快,水分蒸发也快,导致菇体内吸收的水分小于蒸腾的水分而造成。防治方法:白天及时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早晚喷水后及时通风,降低菇  相似文献   

17.
实验结果显示.温度对蟹味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有显著影响,原基形成需要10~16℃低温刺激.子实体生长温度13~18℃,出菇温度14℃出菇品质最理想。蟹味菇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55%,培养基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80%.菌丝生长很弱。原基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温度控制在80%~95%。菌丝生长阶段无需光照,光线不能抑制生长.能够使菌丝色泽变深,原基形成需要光线刺激,光照与原基形成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黑暗易导致蟹味菇白化,产品质地不佳。  相似文献   

18.
真姬菇即玉蕈,味道鲜美,适口性较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它属低温变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子文体分化和生长适宜温度为13~17℃.空气相对湿度要求达85%-90%,培养料的pH值适宜在6.5~7.5,含水量为65%~70%。出菇季节存深秋至春季较适宜.所以南方地区在9月份开始生产菌袋较适宜,而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室外排场出菇较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拉大昼夜温差 秋末冬初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白天盖层薄膜,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点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连续几天。原基就会大量暴露在菌筒表面,发育成菇蕾。  相似文献   

20.
刘军 《农技服务》1994,(7):18-19
<正> (一)淋水催蕾法。当春天的温度上升列10—20℃或秋天的温度下降到15—20℃时即可催蕾。首先将接种培养后的菇木呈“井”字形或覆瓦式推码于荫蔽处。只需散射光。用自来水或家用水泵向菇木上喷水。或用水壶淋水。采用淋淋停停、停停淋淋,始终保持菇木湿润状态。连续3—5天,使菇木中充分吸足水分。停水3—4天,就有大量原基出现。这时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