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大豆孢囊线虫病 1.1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由大豆孢囊线虫寄生所致,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大豆根系,造成植株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大豆在发病初期或发病轻时,表现为叶片缺绿,褪色,逐渐黄化,严重时植株矮化、黄化、瘦弱,逐渐干枯而死,苗期发病严重时可造成不开花甚至死苗。大豆孢囊线虫初侵入根系时,根表面出现褐色斑点,根系发育缓慢,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受其它真菌或细菌侵害引起腐烂。根内雌虫成熟后虫体露出根表皮,此时,在根上可见白色淡黄如小米粒大小的肉质颗粒,即线虫成熟的雌虫。因此,根表雌虫是诊断此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紫斑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 一、大豆孢囊线虫病 1、症状:大豆孢囊线虫从大豆根部侵入后,地上部叶片发黄,中外缘和业内部分失绿,植株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干枯。以致全株枯死。受害植株发育缓慢,中后期分支少,结荚少,瘪夹增多。  相似文献   

3.
一、大豆孢囊线虫病1主要症状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花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全株枯死。2发生与危害孢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根部被线  相似文献   

4.
抗感病大豆品种连种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连种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后,大豆孢囊线虫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种植抗病品种无论在黑土或盐碱土地区,大豆植株根部寄生的和土壤中的孢囊数量均较少,且在年度之间或月份之间变化不大。种植感病品种在黑土或盐碱土条件下,大豆植株根部寄生的和土壤中的孢囊数量明显高于抗病品种,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和分析2013年同一生长季大豆和烟草上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探讨2种作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寄主适合性差异和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对线虫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采取“Zig-Zag”取样法对同一地点2种作物上的大豆孢囊线虫每隔6-8 d同时取样,用淘洗-过筛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土壤中线虫,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组织中线虫染色,镜检并计数。统计作物生长季每旬100 g土壤和10 g根组织中各虫态的数量,即群体密度。【结果】在大豆和烟草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出现于4月7日至9月15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7月下旬,之前分别有2个和1个不明显发生高峰;白色雌虫最早均于6月3日出现,其群体密度在大豆土壤中于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而在烟草土壤中仅于6月份有1个较低水平的高峰阶段;孢囊群体密度均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之后在大豆土壤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在烟草土壤中逐渐下降到极低水平。在大豆和烟草根组织中,2龄幼虫最早均出现在5月19日,其群体密度在大豆根组织中出现3个明显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而在烟草根组织中出现2个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前一高峰不明显;3-4龄幼虫最早分别出现在5月26日和5月19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6月下旬,但在5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在大豆根组织中另有2个较不明显的发生高峰;年轻雌虫最早均于5月26日出现在根组织中。该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和烟草上的繁殖系数(Rf=Pf/Pi)分别为5.0和0.5。7月上旬之后,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继续发生侵入和根内发育,而在烟草上再无侵入,却有许多半埋生根内的空瘪小的褐色孢囊产生。【结论】在同一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发生3代,而在烟草上只发生2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繁殖明显较好,大豆寄主适合性程度明显高于烟草。7月份烟草土壤中2龄幼虫不能侵入根系可能与持续过高的土壤湿度有关,而7、8月的高温似乎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世代进程。  相似文献   

6.
大豆在我国东北是主产区,实现专用品种单独生产、单独收购、单独加工,建立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优质专用大豆的生产与出口基地. 一、防治技术 1、大豆孢囊线虫病 (1)症状识别: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对采自山西绿豆根际的孢囊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孢囊线虫对绿豆的致病性。[方法]将绿豆根际孢囊线虫进行分离、观察和测量,采用通用引物对其28S、ITS和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利用Geneiou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孢囊线虫的致病性。[结果]孢囊呈柠檬形,初期白色,后期褐色或黄褐色;阴门锥明显,两侧双半膜孔型,阴门裂35.9~48.7μm,膜孔长39.7~42.4μm,膜孔宽28.0~36.3μm,下桥89.2~97.8μm,有明显的泡状突。二龄幼虫呈蠕虫形,体长401~456μm,口针长21.5~25.0μm,尾部圆锥形,透明尾长19~31μm。该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一致。基于ITS+28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和苜蓿孢囊线虫(H. medicaginis)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基于COI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MK093154,MK093153,KY775596和MN720172)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将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上可引起植株发病,并在根部形成孢囊。[结论]将绿豆根际分离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 Ichinohe,1952),该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可侵染致病并形成孢囊,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大豆孢囊线虫在田间侵染绿豆。  相似文献   

8.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ra gleines) 在土壤中随密度增加,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危害损失逐渐加重.通过试验研究,导出一个由不同密度下孢囊线虫危害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方程式:y=32.86+0.38x,实测得出大豆生产水平在每亩130公斤产量下防治指标为百克土壤中有9个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1999,(4)
1.根结线虫病线虫侵入幼苗根部,形成许多瘤状物,导致细根肥肿、腐败而破裂,地上部分枯死。防治方法:(1)播种和移栽前两周,用滴滴混剂原液熏蒸土壤,每平方米用5~8毫升。(2)发病后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浇灌根际土壤。2.孢囊线虫病线虫侵入幼苗根部,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虫瘿,严重时细根变褐腐烂,叶片枯黄而死。防治方法与根结线虫病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安徽省宿州市小麦孢囊线虫发生规律。[方法]2015—2018年,通过定点采集小麦田土壤和小麦样本,监测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数量、卵量、2龄幼虫数量以及小麦根系内部孢囊线虫的发育情况,鉴定田间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类型。[结果]安徽省宿州市试验田内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线虫的混合种群,其中以禾谷孢囊线虫为主;其孵化和侵染高峰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3至4龄幼虫发育高峰期为4月上旬,5月上旬根部可见白雌虫。[结论]明确了安徽省宿州市小麦孢囊线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为其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作物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影响,以寻找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作物品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少量大豆孢囊线虫会孵化为2龄幼虫,遇适宜寄主孵化率迅速提高,但非寄主植物对孢囊线虫的孵化影响不大,在处理38d后,适宜寄主根围2龄幼虫数量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根围2龄幼虫数量。在作物生长100d后,农科六号、中黄13、黑乌豆、小粒黑豆和菜豆(改良保丰一号)处理土壤中的孢囊数量是原始孢囊数量的2.3~9.4倍,这5种植物为大豆孢囊线虫的良好寄主;但在豇豆(之豇28-2)、谷子(新吨谷1号)、大葱(中华巨葱)、番茄(精选L-402)和玉米(郑单958)等作物处理中,土壤孢囊数量仅为原始孢囊数量的58%~63%,可有效减少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上危害巨大的病害之一,前些年,未引起有关专家和农民朋友的重视。近几年来,已发生其危害,并逐年发展蔓延,减产幅度20%~60%,甚至绝收。为了控制该病的危害、流行和蔓延,了解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发生规律、传播途径和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1 危害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侵入大豆根部后,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与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孢囊线虫发育均有较大的影响.感病品种根周的孢囊和J2数量与抗病品种相比较多,而抗病品种的变化趋势同休闲地相似.说明感病品种根浸出液刺激孢囊孵化,而抗病品种根浸出液抑制孢囊孵化.抗病品种内二龄、三龄、四龄幼虫出现高峰及数量不同,表明大豆孢囊线虫抗发育机制不同,初步推测PI90763、Peking、磨石豆、哈尔滨小黑豆及应县小黑豆为不同程度抗发育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富锦是黑龙江东部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播种面积16万hm^2以上,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0%。连年的重迎茬种植,加快了大豆孢囊线虫的繁殖和孢囊在土壤中的积累。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富锦市大豆重迎茬显著减产、持续减产的主要原因。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线虫大豆品种的应用取得了极显著地抗病增产效果,累计推广面积达15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付国会 《新农业》2023,(18):21-22
<正>1大豆胞囊线虫病1.1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表现及发生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病可发生于大豆整个生长周期。该病的发生是由于土壤中的线虫侵入大豆根系,吸取大豆营养,导致大豆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茎叶呈淡黄色、开花迟缓、结荚率降低和结瘪荚、籽粒萎缩褶皱,严重时大豆不结荚,导致大豆产量严重下降。病株根部可见乳白色小颗粒状物质,  相似文献   

16.
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孵化特征及致病型测定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燕麦孢囊线虫江苏沛县闫集镇群体在不同处理温度和时间下的2龄幼虫孵化特征,同时评价了不同规格小麦种植容器和线虫接种密度对单株小麦白雌虫量的影响,优化了燕麦孢囊线虫致病型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江苏群体的孢囊经过低温刺激才能孵化出2龄幼虫.孢囊经5℃低温预处理8周后,在10、15和20℃条件下均能孵化,其中最适孵化温度为15℃,而25℃条件下仅有少量线虫孵化,28和30℃条件下线虫不能孵化.延长低温预处理时间有助于幼虫孵化.孢囊经14周低温预处理后置于15℃条件下,2龄幼虫的单周孵化高峰及累积孵化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22条和62%.2龄幼虫不同接种密度显著影响致病型测定中单株小麦白雌虫量,在不同规格的小麦栽种容器里每cm-3接种4条2龄幼虫时,单株小麦产生的白雌虫量最多.本研究优化的致病型生物测定条件,不仅可节约2龄幼虫接种量,而且可提高鉴别寄主抗感病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正>1、大豆孢囊线虫病苗期发病,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叶片变黄,叶柄及茎顶端失绿呈淡黄色,开花推迟,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叶片干枯、脱落,大豆成片枯死,似被火烧焦一样,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侧根减少,须根增多,根瘤少而小,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即孢囊。防治措施:1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种比为1∶70。2用35%的甲(乙)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3  相似文献   

18.
大豆孢囊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是目前困扰大豆产区最主要的病害。为害作物根部,作物根系染病后,线虫孢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土传病害加重,可造成根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原物之一,由孢囊线虫口针分泌的扩展蛋白(expansin)在线虫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并对其结构、组织定位和发育表达特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大豆孢囊线虫的寄生、致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根据已报道的线虫expans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上下游简并引物,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cNDA中克隆expansin基因的EST片段,根据EST片段序列设计RACE特异性引物,通过RACE技术扩增测序后采用DNAstar 7.1和DNA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和拼接,得到大豆孢囊线虫expansin基因c DNA全长;采用CLC sequence viewer 6进行开放阅读框查找、蛋白质翻译和序列比对;使用EBI在线软件Signal P 3.0 Server和TMHMM软件进行预测蛋白质前体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预测,GSDS在线软件进行基因组结构分析;使用PHYML软件和MEGA5.0软件最大似然法对获得的基因与其他线虫expansin基因进行比对与系统进化树构建;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分析Hg-exp-1在大豆孢囊线虫基因组中的拷贝数;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确定2个expansin基因的表达部位;提取卵、侵染前2龄幼虫、侵染后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与白雌虫的c DNA作为模板,通过半定量PCR技术分析expansin基因在线虫不同龄期的发育表达特性;根据Hg-exp-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并合成dsRNA,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浸泡处理24 h后接种大豆植株,分析Hg-exp-1 RNA干扰后对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中成功克隆出2个扩展蛋白基因全序列,命名为Hg-exp-1和Hg-exp-2,长度分别为1 047和1 037 bp,分别编码长度为288和295个氨基酸的多肽,2个预测蛋白N端均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表明其为分泌型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大豆孢囊线虫HG-EXP-1序列与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GR-EXPB1(CAC83611)和GR-EXPB2(CAC84564)以及非洲茎线虫(Ditylenchus africanus)DA-EXPB1(ADJ57307)等具有高度一致性。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expansin基因在大豆孢囊线虫中可能以多拷贝方式或多基因家族存在。原位杂交显示它们特异地在大豆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表达。Hg-exp-1体外RNA干扰后,2龄幼虫浸泡在dsRNA 24 h,靶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接种后大豆根内线虫2龄幼虫数和雌虫数分别下降了38.3%和43.4%。【结论】从大豆孢囊线虫中成功分离鉴定出2个expansin基因,同时明确了其在大豆孢囊线虫寄生早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1、大豆孢囊线虫病1.1危害及症状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它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同: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尤以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如辽宁省康平、吉林省白城地区、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区发生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