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同工酶主要是指来源相同,催化性质相同而结构不同的酶蛋白分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同工酶已成为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学各个领域,各种酶的同工酶还用于作物的地理分布及亲缘关系的研究。Gupta等人(1977年)曾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鉴定形态上不易区别的种的差别;也有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作为植物细胞分化和器官发育的“标志”。几年来我们对茶树不同品种及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测定。实验表明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型是有规律的变化。在茶叶多酚类的氧化代  相似文献   

2.
菜用大豆种子劣变与生理生化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孟祥栋 《大豆科学》1993,12(3):259-264
本文以菜用大豆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活力种子发生的一些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劣变,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浸泡液电导率增加;当种子丧失生活力后,细胞膜损伤严重,并失去修复能力,内含物大量外渗。高活力种子吸胀葫发过程中呼吸代谢旺盛,而低活力种子呼吸强度较弱。当种子失去生活力后,胚轴中测不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胚轴、子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减少,峰高降低;胚轴酯酶同工酶谱带减少,峰高降低,而子叶酯酶同工酶很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李松  何新民 《广西蔗糖》2000,(3):6-8,30
将甘蔗近缘植物陇川割手密DNA提取液分别以共培养导入法和基因枪导入法转导到桂糖11号的离体细胞内并分化成苗。结果,基因枪导入法获得的变异株系与供体桂糖11号相比,其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有差异,而共培养导入法获得的转导再生变异苗的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供体桂糖11号的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大豆种子和荚皮在发育过程中4种同工酶的变化。从开花后14天始至籽粒成熟,其超氧物歧化酶、醋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在荚皮中变化较小,多数酶带合成较早。随种子发育进程酶带逐渐增多,活性也随之增高,而酯酶在发育早期和中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同工酶带数也多。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的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特征和某些生化特性是:①不育系的雄蕊发生不育的形式多样,多数雄蕊的结构完整,但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一部分短雄蕊的花药完全退化;有一些长雄蕊两个给合在一起,一部分药囊退化。②不育系的雌性较强,一部分不育植株花器官的雄蕊和雌蕊的子房外面生长有很多发育完全的子房外胚珠。③不育系花器官各部分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与保持系都有差异。④组织化学分析表明,不育系的花粉在发生败育的过程中,其细胞色素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ATP酶的活性都比保持系的弱,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比保持系的强。不育系花药的部分药壁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比保持系的强,而多酚氧化酶和ATP酶的活性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不同倍性苎麻同工酶及光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思乡  鄢明芳 《中国麻作》1999,21(2):1-4,23
对不同倍性苎麻酯酶同工酶及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酯酶同工酶酶带少,活性弱,倍性之间差异很小。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多,活性强,倍性之间差异大,其中Rf=0。027和Rf=0.082两条酶带为多倍体所特有,可作为其特征酶带。另外,还对不同倍性苎麻的光合作用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倍性之间净光合强度,蒸腾强度,气孔阻力,叶温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大豆短日照处理后,可以提前开花。来源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大豆在石家庄种植,对短日照反应不同,低纬度地区种反应敏感,高纬度地区种反应迟钝。对外界日照的这些反应必然引起其内部生理过程的变化。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以其广泛的存在和特殊的生物学意义,引起日益深入的研究。不少作者指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是较好的遗传信息表达标志,并认为过氧化物酶活力和同工酶的变化可能与一些高等植物的发育变化关系密切。本文拟以来源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大豆为材料,观察其经短日照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以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对咖啡的中、小粒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小粒种咖啡在不同的发育时期酶谱不同,以成熟叶片进行同工酶分析较好。②中、小粒种不同品系或品种之间酶谱各异。③中粒种二倍体与自然四倍体酶谱不同。④中粒种具有慢区和中区酶带,而小粒种只有慢区酶带。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无性系GT1正常树与死皮树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看到死皮树无论是树皮或胶乳,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快带部分的活性都比正常树高得多,其余谱带差异不明显。无性系RRIM600死皮树与正常树的胶乳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很明显,死皮树有3条谱带,酶谱带宽,显色快,染色深,表明活性较高,而正常树只有2条,活性很弱。GT1死皮病灶部位的树皮过氧化物酶活性特别高,过渡区其次,健康皮较弱,显示出距离病灶愈近,酶活性愈高的趋势,似乎死皮的诱发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诱导是同步发生、发展的。RRIM600的结果与GT1一样。此测定结果与同工酶电泳结果相符。死皮病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健康树皮低。RRIM600健康树皮的胶乳可分离出6~8条SOD酶带,死皮树皮的胶乳只分离出4~5条,而且活性减弱,显示出某些同工酶带缺失。本文还认为橡胶树死皮是一种自卫性的愈伤反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聚丙烯酰凝胶盘状电泳方法,对不同苎麻品种、两种主要繁殖方法、苎麻的不同收获季节作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苎麻品种、不同繁殖方法、不同的收获季节都存在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差异,以不同苎麻品种间的过氧化物酶迁移率、酶谱差异为大,并且随着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大小的不同。亲缘关系愈远,差异愈大,不同的收获季节,不同的繁殖方法存在着差异,这说明过氧化物酶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存在着时间性。因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测定苎麻体内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对于指导苎麻育种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录组文库中的 PRR7 基因序列,从文心兰盛开期花瓣中扩增得到文心兰 PRR7 基因的 2 个成员,分别命名为 OnPRR7-1(GenBank 登录号:MG543993)和 OnPRR7-2(GenBank 登录号:MG543994)。OnPRR7-1和 OnPRR7-2 基因全长分别为 2 091 bp 和 2 154 bp,分别编码 696 和 717 个氨基酸大小的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表明,OnPRR7-1 和 OnPRR7-2 均为疏水性蛋白。BlastX 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OnPRR7-1 和OnPRR7-2 基因和铁皮石斛和小兰屿蝴蝶兰的 PRR 基因同源性比较高。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结果表明,OnPRR7-1和 OnPRR7-2 基因均呈现昼夜节律性表达格式,并且在正午 12 点时表达量达到峰值;在花发育和衰老过程中,OnPRR7-1 和 OnPRR7-2 基因在花瓣中的表达量均在绽口期和衰老初期达到峰值,表明其有可能在花发育的开花和花衰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荔枝雌花发育期蛋白质的特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荔枝雌花发育期蛋白质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荔枝雌花在4个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合成总体上逐渐增强,大孢子成熟期蛋白质含量最高;大部分蛋白质在发育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但少数蛋白质在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延续时间的长短等性质上存在差异,即在雌花的4个不同发育期,蛋白质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表现为蛋白质不断的合成或分解,具有发育时期的特异性;荔枝雌花发育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且受环境综合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雌花发育的调控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和‘华南205’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为材料,采用定株观察的方法,比较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开花结实特性的差异,探究染色体加倍后对木薯开花结实特性的影响,为开展木薯多倍体材料创制及鉴定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2个木薯品种四倍体的开花结实物候期都要迟于二倍体,且四倍体的雌花、雄花、花药、果实、种子的形态大小均大于二倍体;2个木薯品种不同倍性间花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新选048’的四倍体会出现两性花且其雌花花被颜色与二倍体存在明显差异;2个木薯品种不同倍性间开花及坐果数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新选048’四倍体的单序总花量和雌、雄花总量显著大于二倍体的,但2个品种在不同倍性间开花及坐果数量的差异中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木薯染色体加倍,可延迟开花结实的时间,增加生殖器官的大小,改变花形态特征和雌雄花的数量及花总量,但这种改变具有品种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7):1311-1317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15.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 Ficus geniculata (FG) is one of the underutilized fig species in India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ever,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t have numerous...  相似文献   

16.
果胶裂解酶是炭疽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降解寄主细胞壁的一类重要水解酶。本研究在杧果炭疽病菌中克隆获得了 3 个果胶裂解酶基因 Cgpel1、Cgpel2 和 Cgpel3,DNA 全长分别为 1 037、1 498、1 089 bp,cDNA 全长分别为 975、 1 380、978 bp,分别编码 324、459、325 个氨基酸,均含 1 个果胶裂解酶保守结构域,均有典型的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其二级结构中 α-螺旋分别占 16.05%、20.26%、16.92%,延伸链分别占 28.09%、21.79%、29.54%,β-转角分别占 5.86%、8.93%、7.38%,无规则卷曲分别占 50.00%、49.02%、46.15%。Cgpel1、Cgpel2 和 Cgpel3 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与 C. tofieldiae(KZL77240.1)、草莓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XP-007274932.1)、C. incanum(KZL84476.1)果胶裂解酶序列相似度在 93%以上。qRT-PCR 分析发现,3 个果胶裂解酶基因在整个侵染过程中均持续高效表达,但在漆酶基因 Lac1 敲除突变体中,表达均下降约 90%。可见 Cgpel1、Cgpel2 和 Cgpel3 是果胶裂解酶基因家族成员,序列差异较大,在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其表达受漆酶基因 Lac1 影响。  相似文献   

17.
11个瓠瓜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个瓠瓜品种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区前期产量与雌花开花期、子房柱宽为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83、0.73;小区产量与单瓜重、小区采瓜数、小区前期产量为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76、0.85、0.65;通径与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子房柱形指数对前期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直接作用系数为1.401 5,单瓜重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直接作用系数为0.789 0。因此,在瓠瓜早熟性育种实践中,应注重选择雌花期早、子房粗短、瓜形比较短的类型;在丰产性育种实践中,应着重选择单瓜重、结瓜数多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美味猕猴桃过氧化物酶基因 AdPOD27 的密码子偏好特征,本研究采用 CodonW1.4.2、SPSS19.0、MEGA5.2 和 EMBOSS 等软件分析 AdPOD27 的密码子偏好性参数,同时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间 POD27 的密码子使用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dPOD27 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 G 和 C 含量(GC)、密码子第 3 位 G 或 C 的含量(GC3s)分别50.65、0.443 和 0.429,意示着 AdPOD27 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但偏好使用含有较多 A 和 T 并以 A 或 T 结尾的密码子;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平均 ENc 值分别为 36.93 和 52.25,单子叶植物 POD27密码子偏好性普遍强于双子叶植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物种间具有严格的密码子偏好性规律。此外,AdPOD27与猕猴桃基因组密码子使用频率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 AdPOD27 基因功能和分子进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Fruit skin color, total phenolics, total anthocyanins, soluble solids content, titratable acidity 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fresh fruits of a number of local and well-known fig (Ficus carica L.) genotypes and cultivars grown in northeastern Turkey were determined. TEAC (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FRAP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assay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Fruit skin color of genotypes were found to be very diverse, i.e., light green, light purple, purple, dark purple and black.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ics, soluble solids content (SSC) and titratable acidity greatly varied in the range from 24 to 237?mg of gallic acid equivalent per 100?g fresh weight, 18.60 to 26.30?% and 0.16 to 0.47?% in local genotypes and studied cultivars. In general,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ies determined by two methods expressed higher values in the local fig genotypes compared with the cultivar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genotyp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determines difference in the composition of bioactive compounds in figs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putative health benefits locally grown genotypes.  相似文献   

20.
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应用改良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小粒野生稻进行了抗性鉴定,并根据褐稻虱在抗性品种上的生存率、发育进度、蜜露分泌量、群体建立、虫体重量变化、卵巢发育程度、产卵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品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了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级别为0级,属高抗褐稻虱。在小粒野生稻上,褐稻虱的生存率为18%,蜜露分泌量为6.04 mm2,群体建立为21.8头/对,体重增量为-0.33 mg,卵巢发育为2.9级,产卵量为29.67粒/雌;而在感虫对照品种TN1上,褐稻虱的生存率为82%,蜜露分泌量为46.8 mm2,群体建立为217.0头/对,体重增量为2.27 mg,卵巢发育为4.8级,产卵量为229.3粒/雌。由此可知,小粒野生稻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为抗生性和非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