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光和蓝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的主要光质,不同植物对红光和蓝光光质配比的需求有所差异。本研究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辐射产生的不同光质,探究不同光质对珊瑚姜愈伤组织诱导、芽增殖及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黑暗和红光的条件更利于珊瑚姜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光质下珊瑚姜愈伤组织诱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黑暗>红光>白光>蓝光、红蓝组合光,为节能省电,建议使用黑暗条件诱导珊瑚姜愈伤组织。在珊瑚姜芽增殖阶段,红蓝组合光下珊瑚姜芽增殖系数最高,红光次之。相比白光,红光会促进珊瑚姜组培苗长高,而蓝光使苗矮化。但红光条件下,幼苗生长状态较柔弱。红蓝组合光和白光条件下,幼苗较为健壮。因此,建议使用低耗能、低散热、寿命长的LED红蓝组合光替代普通白炽灯作为珊瑚姜芽增殖培养的光源。该研究结果为LED系统在珊瑚姜的规模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红蓝光质组合LED灯对鳄嘴花生长的影响,采用以发光二极管(LED)精量调制光质红光、蓝光和不同比例红蓝光组合(红光∶蓝光=5∶5、红光∶蓝光=6∶4、红光∶蓝光=7∶3、红光∶蓝光=8∶2)6个处理组,以白光(普通日光灯)为对照组,光照12 h/d的研究方法,各试验均以45 d为一个周期,研究了红蓝光质不同配比对鳄嘴花的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组合对植物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同红蓝光LED灯组合配比对叶鲜重无影响;其中,红光∶蓝光=5∶5组能显著提高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红光∶蓝光=7∶3组能有效提高鳄嘴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并且不利于抗坏血酸的积累;红光能有效增加鳄嘴花叶片中总黄酮和总膳食纤维的含量,同时降低了粗蛋白的含量;不同红蓝光LED灯配比对鳄嘴花叶片中的Fe、Zn、Ca、Mg和抗坏血酸含量不起促进效果。总的来说,不同红蓝光质组合LED灯不仅对黎药鳄嘴花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对营养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具有红光(660 nm)和蓝光(446 nm)复合光的LED灯作为光源,研究其对‘阳光红心’红掌组培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70%红光+30%蓝光的复合光能显著提高红掌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促进叶片和根茎的干物质积累,而30%红光+70%蓝光的复合光则更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张。红蓝复合光能抑制红掌叶片暗适应初始荧光(Fo),增加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叶绿素荧光产量,显著提高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改善光合作用系统Ⅱ(PSⅡ),促进叶片获取光能的能力,提高光合电子传递和光能转化效率,促进红掌叶片和根茎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光质对茶树愈伤组织中茶多酚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龙井43成熟茶籽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测定茶多酚含量(T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光质对次生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的光质处理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中茶多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因光质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异。蓝光处理下愈伤组织生长较好;各处理1~10d茶多酚含量增加,10~20d降低,蓝光处理下茶多酚含量低于对照,红光处理则高于对照,而绿光、黄光对其影响不显著;白光处理下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处理,红光处理下活性则显著低于各组处理;白光处理CAT的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处理,而绿光和黄光可能不利于CAT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以甬优12和扬两优6号作为试验材料,育秧期间采用纯蓝LED光源、纯红LED光源及红蓝光质各50%配比光源补光,以自然光下育秧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质配比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稻秧苗生长有显著影响。蓝光能够抑制幼苗株高,提高充实度和根冠比,在培育壮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光处理下的水稻幼苗茎和叶鞘显著伸长,秧苗生长进程加快。此外,参试2个品种经红蓝光处理后的幼苗叶龄显著提高。试验结果探明了使用LED补光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的影响,为调控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光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光照培养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以单色LED灯作光源,系统研究了红(R)蓝(B)组合光源对花生幼苗根系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光75%R+25%B和50%R+50%B处理较自然光明显促进花生幼苗根系生长,主根长度、侧根长度、根系总长度、平均直径、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显著增加,25%R+75%B抑制根系生长;红光促进根系生长,蓝光抑制根系生长。50%R+50%B和25%R+75%B处理可明显提高花生幼苗根系活力,75%R+25%B根系活力减弱;蓝光提高根系活力,红光减弱根系活力。红蓝光组合(50%R+50%B)所产生的互补效应可同时促进花生幼苗根系生长和提高根系活力,使花生幼苗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增加,有利于花生根系建成和吸收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质对豇豆幼苗光合特性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方设施栽培环境条件下,以矮生豇豆为试材,研究不同光质(红光、蓝光、绿光、白光)对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有利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而蓝光处理则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不同光质处理豇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  相似文献   

8.
以紫甘蓝品种‘紫辉甘蓝’为试材,在南方塑料大棚内密闭式光照植物培养架中,采用新型LED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对紫甘蓝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R(红)、B(蓝)、8R2B(红光∶蓝光=8∶2)、5R5B(红光∶蓝光=5∶5)、2R8B(红光∶蓝光=2∶8)和荧光灯(对照CK)。结果表明:(1)在8R2B处理下,紫甘蓝幼苗地下部鲜重、地上部鲜重、单株鲜重、株高、根体积、根总表面积和根投影面积均最大;(2)与CK相比,不同光质处理均提高了幼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2R8B处理最高;(3)与CK相比,除R处理的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外,其它处理均有助于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积累,以8R2B处理最高;(4)可溶性糖含量以R处理最高;(5)与CK相比,各光质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幼苗MDA含量,以B处理效果最显著,8R2B和5R5B次之;(6)各光质处理对紫甘蓝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与CK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东源金线莲和福建金线莲品种‘红霞’为材料,研究了白光(W)、红光(R)、蓝光(B),以及组合光R8B2、R7B3、R5B5、R3B7、R2B8共8种光质的LED对金线莲组培增殖与生根的影响,并比较了株高、鲜重、干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组合光R8B2和红光(R)显著提高了东源金线莲增殖系数,而所有LED处理对福建金线莲‘红霞’的增殖系数差异不显著。白光、红光、组合光R8B2和R7B3有利于2种金线莲的生根和株高的增加,白光、组合光R8B2和R7B3促进了鲜重和干重的增加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而蓝光(B)显著抑制了2种金线莲的生根,生根率、根数和平均最长根长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试管苗的干重和鲜重也较低。综合来看,金线莲增殖阶段最适LED光质为R8B2和红光,生根诱导阶段最适LED光质为R8B2和R7B3,该研究结果为LED光源在金线莲组织培养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立侠  唐树延 《大豆科学》1990,9(2):130-135
研究生长在同等光强(50μE/m~2·s)6种光质(白光、红蓝光、红蓝绿光、红光、蓝光和绿光)条件下的大豆类囊体膜结果表明:红光诱导大豆具有阴生植物的特点,蓝光诱导大豆具有阳生植物的特点,绿光下大豆类囊体膜的发育较弱。低强度的复合光类似红光,诱导大豆具有阴生植物的特点,如高的叶绿素含量和低的叶绿素a/b比值以及较高的光系统Ⅱ含量和较低的光系统Ⅰ含量。红蓝光的组合照射相对有利于大豆类囊体膜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采用LED光源单色红光、蓝光、绿光及白光不同光质配比7种组合处理,以荧光灯为对照,研究其对野生碧玉兰组培苗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蓝绿复合光(RBG)下,组培苗的淀粉含量最高,为9.977 8 mg/g,极显著高于荧光灯处理。在单色蓝光(B)下,组培苗的淀粉含量最低,为3.684 5 mg/g,极显著低于荧光灯(CK)和单色红光(R)处理,说明蓝光会明显抑制碧玉兰组培苗的淀粉合成。因此,在碧玉兰组培苗培育过程中,利用LED红蓝绿复合光源(RBG)取代传统的荧光灯光源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12.
发光二极管(LED)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温室栽培作物及科研的光源。本研究以上海青、华夏7号和浙鲜豆5号3个品种菜用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LED植物生长灯为光源,研究相同光照强度(180±5μmol·m~(-2)·s-1)下,不同光质对菜用大豆光形态建成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以红光为主的光质处理显著提高了菜用大豆的株高和下胚轴长度,随着组合光中红光比例的增加,植株的复叶面积逐渐增大;蓝光及以蓝光为主的组合光明显促进了根系的生长;相对于单色光组合光能提高菜用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及根冠比;菜用大豆对光质的响应存在着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瓠瓜幼苗生长的最佳光谱配方,在南方塑料大棚内密闭式光照植物培养架中,以瓠瓜为试材,以白光(CK)作为对照,研究4个不同LED(发光二极管)复合光质处理[红∶绿∶蓝(R∶G∶B)分别为7∶0∶3(L1)、6∶2∶2(L2)、3∶0∶7(L3)和2∶2∶6(L4)]对瓠瓜幼苗的生长及其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当不同LED复合光质处理的光强与光周期均一致时,当红光比例大于蓝光时,有利于瓠瓜幼苗株高、叶面积、下胚轴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蓝光比例大于红光时,有利于增加茎粗和提高壮苗指数;红蓝复合光中,适当加入绿光,有利于茎粗的增加及增强壮苗指数,降低MDA含量,提高瓠瓜幼苗抗逆性。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可将红绿蓝比例为6∶2∶2的LED复合光作为瓠瓜生长的最适光源。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光质配比对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模拟玉米/大豆套作下大豆冠层光质配比,设定白光(对照)、红光/蓝光=0.8和红/远红光=0.6三个处理,大豆品种选用贡选1号和桂夏3号,研究大豆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参数在不同光质配比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光/蓝光配比和红光/远红光配比处理与对照相比,大豆幼苗株高分别降低和增加,茎粗则相反。而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根冠比在红光/远红光配比处理下最低,与白光和红光/蓝光配比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白光和红光/蓝光配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红/远红光配比处理下分别最低和最高,而两大豆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额(ΦPSⅡ)均在红光/蓝光处理下最高,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最低。两大豆品种的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 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在各处理间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下铁皮石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多糖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蓝和绿3种光质下多糖含量、PEPC活性和PEPC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红光蓝光绿光;在白光下则出现显著差异,呈现出基因表达量低、酶活性高、多糖含量高的特征,显示出光质对光合代谢调控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以“巴西蕉”组培生根苗为材料,研究不同LED光质处理对香蕉组培生根苗生长指标的影响,筛选适合香蕉组培育苗的光源方案。结果表明,蓝光(B)处理香蕉组培苗假茎粗度、植株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红光(R)、黄光(Y)对香蕉组培苗株高有促进作用;绿光(G)处理抑制香蕉组培苗生长;复合光质条件下,红光:蓝光=3:1(R3B1)处理在株高、茎粗、根数、鲜重等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白光(W),可有效促进香蕉组培苗的生长,明显改善香蕉组培苗的生长状况,有利于香蕉组培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盐害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褪黑素对大豆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明确褪黑素提高大豆耐盐能力的作用途径。以大豆品种天隆2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200μmol/L)对大豆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受到了抑制,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与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WSP)含量、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缓解大豆幼苗的盐毒害症状,增加其生物量,与盐处理相比,显著地提高了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减少了H2O2与MDA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WSP含量也显著上升。此外,正常水培条件下,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加大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H2O2,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并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缓解盐胁迫诱导的渗透胁迫,促进大豆幼苗生物量积累,从而提高大豆幼苗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中薯7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以脱毒马铃薯组培苗单节茎段为外植体,采用100μmol/m2·s光强的白(对照)、红、蓝及红蓝光组合4种LED光谱作照明光源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研究不同LED光质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引起马铃薯组培苗茎秆伸长变细,增加其节间长和茎节数,降低壮苗指数;蓝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外源亚精胺(Spd)对燕麦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选用燕麦品种坝莜1号为材料,以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采用砂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3、0.6、0.9和1.2mmol·L~(-1))外源Spd后燕麦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抗氧化剂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PEG胁迫显著抑制了燕麦幼苗生长。在PEG胁迫下,与只喷施蒸馏水的对照相比,0.6mmol·L~(-1) Spd处理对燕麦幼苗根系活力、抗坏血酸(ASA)含量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喷施0.9mmol·L~(-1)外源Spd明显提高了燕麦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积累,抑制了O_2~-·、H_2O_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降低了游离氨基酸含量,促进了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维持了较高的渗透调节能力;1.2mmol·L~(-1)外源Spd处理后幼苗生长、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作用出现下降趋势。综合来看,在PEG胁迫下,叶面喷施0.9mmol·L~(-1)Spd可通过提高幼苗抗氧化和渗透能力,维持生物膜系统的稳定,减轻渗透胁迫对幼苗的伤害,促进生长和增强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对油菜耐旱性的调节作用,以中双1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PEG6000 (polyethylene glycol)胁迫模拟干旱,分析了干旱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模拟胁迫下,油菜的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alonadialdehyde,MDA)、脯氨酸(proline,Pro)以及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的活性显著提高。在干旱模拟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可以缓解干旱对油菜幼苗的不良影响,促进其生长。与单纯干旱模拟条件下的幼苗相比,添加外源5-羟色胺显著地提高了CAT、SOD、APX的活性,减少了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外源5-羟色胺通过增加油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的不利因素,促进油菜幼苗生物量积累,提高油菜幼苗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