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集广西山口8种红树林植物的多个部位,采用2种培养基分离培养红树林内生真菌;采用挖块法和琼脂扩散法对4种细菌和3种真菌进行抗菌试验。结果显示,从8种红树植物的根、茎、枝和叶上分离出104株内生真菌,叶片中共分出43株菌,数量最多。从白骨壤上分离得到菌株20株,占总菌株数的19.23%,比例最高。根据形态观察,内生真菌隶属8个类群及不产孢类,其中不产孢类46株,数量最多,其次是青霉属。抗菌试验筛选出20株内生真菌对至少1种指示菌具有抗菌活性。表明红树林内生真菌菌种资源丰富,这些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将从野生华石斛、铁皮石斛、美花石斛及五唇兰根系中分离出的28种有益内生真菌,接种于文心兰组培瓶苗上进行共生培养,测定共生培养4个月后瓶苗的生长效果,以及瓶苗移出盆栽3个月后的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组培瓶苗上筛选出8株对文心兰具有促生作用的内生真菌,其中1株属华石斛内生真菌,1株属铁皮石斛,3株属美花石斛,3株属五唇兰;(2)接种了促生真菌的瓶苗移出盆栽后也同样表现出促生效果。表明兰科促生真菌不存在严格的专一性,但对兰科不同种类的促生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油樟内生菌资源并发现潜在活性成分,本研究以春季油樟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纯化可培养内生真菌,结合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多样性,筛选具有产黄酮功能菌株,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产黄酮效果最佳菌株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从油樟中共分离到62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划分为3门、7纲、14目、22科、28属、54种。其中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RF为88.71%),优势纲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RF为45.16%),优势目为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RF为37.10%),优势科为格孢菌科(Pleosporineae,RF为14.52%)、亚隔孢壳科(Didymellaceae,RF为12.90%),优势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RF为12.90%)、附球菌属(Epicoccum,RF为11.29%)。以纲为类群单位,根组织分离的16属20种21株真菌的系统发育可分为7个类群,茎分离的13属24种30株真菌则分为2个类群,叶的8属10种11株真菌则分为3个类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系数结果表明,油樟根部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相对较丰富,群落分布相对均匀。10株内生真菌具有产黄酮功能,5株来自根部,5株来自于茎部,隶属2门3纲5目8科9属,其中YZ-29菌株产黄酮能力相对较强。YZ-29菌株最优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时间7 d、温度30℃、转速175 r/min、装液量80 mL/150 mL。综上结果显示,内生真菌在油樟不同组织数量、种群及组成上存在差异,分离得到的功能性菌株值得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为开展内生真菌在油樟抗氧化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臂形草内生真菌菌株HND5的分离、抗性评价及其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我国主要臂形草(Brachiaria sp.)种质内生菌进行了活体检测、内生菌分离纯化、抗性评价及其初步鉴定。利用改良的苯胺蓝染色法对臂形草内生菌活体检测结果发现,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供试的9个臂形草品种中;通过组织块培养法从供试材料叶片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菌株HND5;体外抗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HND5菌株对多种重要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和较强的耐盐碱性;经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半知菌类(FungiImperfecti)从梗孢目(Moniliales)从梗孢科(Monillaceae)枝顶孢属(Acremonium)真菌。  相似文献   

5.
甘蔗内生菌分离鉴定及功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甘蔗内生菌多样性组成及相关特性,本研究采用稀释涂板法分离并结合形态观察和分子标记(gyrB,rpoB, ITS, 16S rDN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12个栽培品种(系)和5个野生种无性系的根、茎、叶组织中共分离到细菌589株、放线菌34株和真菌46株;细菌中固氮菌有41株,溶磷菌有98株,解钾菌有52株,对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分别有44株和35株。内生细菌分属21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和泛菌属为优势属;内生真菌分属于枝顶孢属、链格孢属、曲霉属、镰刀菌属、枝孢属等17个属,而放线菌仅为链霉菌属。具有潜在植物益生功能的菌株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属、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及泛菌属。本研究显示甘蔗栽培品种(系)和野生种无性系均含有丰富的内生菌资源,且栽培品种(系)所含内生菌在数量和多样性上均高于野生种无性系;12个栽培品种(系)间所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通过初步的功能鉴定,筛选出一些具有应用潜力的益生微生物,为开发相应功能的生物菌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海南省儋州市的橡胶树RRIM600品系上,采集花、叶、枝、果、根组织分离内生真菌,共分离了504个组织块,获得内生真菌545株.根据形态特征对482株产生孢子的菌株进行鉴定,分别归入21个属,大部分为半知菌,共19属,其中丝孢纲真菌12属,腔孢纲真菌7属;少数为子囊菌,共2属.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拟茎点霉属(Phmopsis)为橡胶树5种组织中的优势属,刺盘孢属(Colletorichum)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属,侧多隔孢属(Pleurophragmium)为根组织中的优势属.这5种组织中的内生真菌定殖率为50%~100%、分离率为0.74~1.52.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部分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组织偏好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广西香蕉主产区的香蕉根系样本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开展其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分析,对了解广西香蕉与其根部内生真菌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其内生真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168个香蕉根段中共分离获得352株内生真菌,分别归属于5纲17目34科43属62个分类单元,不同分类单元的代表菌株中,有41株菌株能够产生分生孢子(66.13%)。其中,优势纲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相对频率(RF)分别为66.19%和20.45%;优势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相对频率分别为55.4%、17.61%和9.66%;优势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未鉴定属3、帚枝霉属(Sarocladium)、未鉴定属2、弯孢属(Curvularia)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相对频率分别为32.39%、15.06%、13.35%、5.11%、3.98%、3.41%、3.13%和2.84%,后5个属的相对频率未超过10%,其优势不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系数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坛洛镇TL2样地和锣圩镇LX样地的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较丰富,群落分布较均匀。相似度系数分析显示,钦州地区大成镇2个样地(DC1、DC2)间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群组成相似度最高(Cs=0.67)。不同采样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给香蕉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是影响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广西香蕉主产区的香蕉根系样本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采用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开展其物种组成与多样性分析,对了解广西香蕉与其根部内生真菌间的关系以及探索其内生真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168个香蕉根段中共分离获得352株内生真菌,分别归属于5纲17目34科43属62个分类单元,不同分类单元的代表菌株中,有41株菌株能够产生分生孢子(66.13%)。其中,优势纲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相对频率(RF)分别为66.19%和20.45%;优势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和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相对频率分别为55.4%、17.61%和9.66%;优势属为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未鉴定属3、帚枝霉属(Sarocladium)、未鉴定属2、弯孢属(Curvularia)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相对频率分别为32.39%、15.06%、13.35%、5.11%、3.98%、3.41%、3.13%和2.84%,后5个属的相对频率未超过10%,其优势不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系数结果表明,南宁地区坛洛镇TL2样地和锣圩镇LX样地的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群多样性较丰富,群落分布较均匀。相似度系数分析显示,钦州地区大成镇2个样地(DC1、DC2)间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群组成相似度最高(Cs=0.67)。不同采样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给香蕉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是影响香蕉根系内生真菌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豆内生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不同地点采集大豆,从不同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并用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对病原真菌做皿内拮抗试验,经过两次筛选有生物拮抗活性的内生菌菌株。结果表明,从大豆各种组织中分离得到137株内生细菌,其中2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经初步鉴定2菌株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0.
从4种芭蕉属植物的10个不同部位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并用Sherlock MIS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脂肪酸鉴定,分析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含量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威廉斯香蕉内生细菌含量最高,达8.809×108 cfu/g,而芭蕉和红花蕉含菌量最低,分别为2.022×105cfu/g和2.171×105cfu/g。在同一种类的不同器官组织中,内生细菌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共分离得到64株内生细菌,可鉴定的菌株有23株,划分为14个种群,隶属于11个属,数量最多、分离频率最高的3种内生细菌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克雷白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赫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huttiensis)。根据这14种内生细菌的分布情况显示,不同种内生细菌在种群数量分布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防病促生的内生性细菌菌株,提高油菜的抗病性,对武汉地区甘蓝型冬油菜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同时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拮抗菌株和促生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从采集到的油菜样本中共分离得到134株内生细菌,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属于18个细菌属中的33个种,其中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占优势,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46.27%、15.67%和11.94%。油菜根、茎和叶内生细菌分离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47、2.808和2.356,辛普森指数分别为0.956、0.939和0.907。经过平板筛选、离体叶片筛选以及活体油菜接种筛选,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CanL-30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eria biglobosa)有拮抗作用,还具有稳定的抑制核盘菌的效果。进一步试验表明,菌株CanL-30主要通过产生抗真菌物质抑制核盘菌生长。研究还发现CanL-30能促进拟南芥和油菜生长。上述结果说明冬油菜存在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从中可以筛选得到防病促生的细菌菌株。  相似文献   

12.
从胡椒科的胡椒、假蒟、蒌叶3种植物叶、枝条(茎)、根、花和果实共1624个表面消毒的组织块中,分离获得1648个内生菌株,包括内生细菌81株,内生真菌1567株。其中,内生真菌分属于9目、10科、20个属,主要归属于半知菌类和子囊菌门。结果表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为5种组织中的优势属,于叶片、茎及果中最多;炭角菌(Xylaria spp.)在叶片、茎及果实中仅次于刺盘孢属的优势属;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为花轴及根的优势属;芽枝霉属(Cladosporium sp.)只在叶片中分离到;多节孢属(Nodulisporium spp.)仅在茎部组织中分离到;青霉属(Penicillium sp.)只在根组织中分离到。3种植物的不同组织中定殖率最低的为蒌叶根,仅25.00%;最高的为假蒟叶,高达96.23%。胡椒的分离率以茎最高,为1.3681,蒌叶、假蒟均以叶最高,分别为1.1667和1.5112。5种组织中多样性指数为叶、茎最高,花轴与根相似性最小,叶片与果相似性最大;3种植物中,胡椒与假蒟的相似性大于与蒌叶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从海南省10个县市的15个不同地点采集橡胶树RRIM600品系的叶、枝、果、根等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内生真菌507株,415株能够产生孢子,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18个属,23个种,其中丝孢纲真菌9个属,10个种;腔孢纲真菌6个属,9个种;子囊菌门真菌3个属,4个种。初步研究表明:在所研究不同地区的橡胶树中,穗黑孢霉(Nigrospora oryzae)、树状多节孢(Nodulisporium sylviform)、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均有分布。不同地区橡胶树内生真菌定殖率为17  相似文献   

14.
从表面消毒的银杏叶片中获得两株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菌株Zy25和Hy7;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该拮抗菌株,培养的菌液摩擦接种银杏叶片,分离结果表明两个菌株可在银杏叶片内稳定定殖;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DNA和DNA gyrase B subunit(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两个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利用特异引物对菌株的生防功能基因进行扩增,结果表明:bmyB、fenD、ituC、srfAA、srfAB、bioA、yngG和yndJ基因簇的片段在两个菌株中均存在,表明生防菌株Zy25和Hy7可能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