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短花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较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土壤的0~20 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0~20 cm以及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1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0~1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处理土壤的10~20 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土层在不同放牧处理下变化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理化性质指标,春季零放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是最佳的草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放牧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退化草甸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除20-40cm土层轻牧和中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差异外(P0.05),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可溶性碳氮含量在0-20和20-40cm土层间无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在0-20cm土层轻牧显著大于中牧和重牧(P0.05);3)碱解氮和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在不同土层,轻牧和中牧含量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4)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在不同土层下,轻度和中牧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牧区土草畜氮磷特征,以及高寒草甸放牧区家畜氮磷平衡现状,以期为高寒草地健康评价及家畜管理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依饮水点为中心,由近及远设置3个相对放牧强度,研究地上植物群落特征、牧草及土壤营养成分及家畜氮磷平衡。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草地生物量轻牧和中牧强度均显著高于重牧强度(P0.05);土壤全磷含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重牧强度显著高于轻牧强度和中牧强度(P0.05),而在20~30cm土层中中牧强度下显著高于轻牧强度和重牧强度(P0.01);土壤全氮含量0~10cm土层中重牧强度显著高于轻牧强度和中牧强度(P0.01),10~20cm土层中中牧强度显著高于轻牧强度(P=0.016),20~30cm土层中不同放牧强度下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牧草全磷含量线性下降(P0.001),N/P线性增加(P0.001),而全氮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不显著(P0.05);此外,高寒草甸泌乳牦牛体内氮沉积量为27.95g/d,呈正平衡,磷沉积量为-1.95g/d,呈负平衡。综上,合理放牧,维持高寒草甸土草畜氮磷流的平衡,对于家畜的健康生长以及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甘肃马鹿春秋季放牧对高寒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春秋季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6个放牧强度的样地,分析了0–40 cm土层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强而逐渐上升,对表层土壤影响尤为显著(P 0.01);2)0–4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全氮密度和总量、土壤速效磷密度和总盐含量总体上随放牧增强呈下降趋势,其中土壤水分、全氮、速效磷密度和总盐含量与放牧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放牧强度呈显著负相关(P 0.05),0–40 cm土层植物根碳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随放牧率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放牧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10–20 cm土层全氮密度最大,土壤速效氮占全氮的比例随放牧增强呈上升趋势;0–40 cm各土层和土壤总C/N值均随放牧率增加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祁连山草原土草畜互作机制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放牧强度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在伊犁昭苏草甸草原上研究了短期放牧条件下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对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及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但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年度放牧强度间0~10、10~20和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放牧前比,放牧后0~30cm土层养分含量增减趋势并不一致,体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性;相关分析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与放牧强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其响应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无论放牧与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
年际内短期放牧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草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草地生产力维持的基石。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天祝县高寒草甸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放牧(对照)、轻度放牧(0.8头牦牛/hm2)、中度放牧(1.0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1.2头牦牛/hm2)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度放牧使土壤表层0~10cm和10~20cm全氮含量降低了12.5%和10.7%,中度放牧使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1.21%,其他各层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并未随放牧强度变化发生显著变化;微生物量氮在0~10cm土层随放牧处理变化十分明显,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下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5.35%、25.23%、46.91%(P<0.05),而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在中度放牧处理下含量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说明在表层相对于土壤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对短期放牧的反应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8.
以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试验处理和一个对照处理,进行了土壤养分和植物碳氮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年重牧下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CK(全年零放牧)处理的土壤速效钾、有机碳含量与其他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的趋势。放牧对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的没有显著影响。0-10cm土层的全氮含量最高。群落全氮含量在全年重牧区含量最高;放牧降低了群落C、P含量,其中CK处理的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相似文献   

9.
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刘楠  张英俊 《草业科学》2010,27(4):11-14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Leymus chinensis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及放牧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表现为常年放牧地高于混合放牧地,且差异明显。常年放牧地表现为轻牧重牧中牧围封未放牧地,混合放牧地除"轻牧+割草"与"中牧+割草"在20~30 cm土层深度表现出显著差异以外,各个放牧强度间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土壤全氮在不同的放牧梯度间及不同土层深度间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大体相同,趋势表现为轻牧重牧中牧围封未放牧地,而混合放牧地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相比较常年放牧地,混合放牧地的全氮含量要低。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重牧下有机碳含量要高于中牧,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C4植物增多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喀纳斯草地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不同放牧干扰强度下喀纳斯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及土壤养分分布与植物群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下降,生物量减少,盖度降低,密度则在一定放牧强度内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含水量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两者在重牧与极牧阶段均无差异(P>0.05);从轻牧到重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在土壤表层(0~10 cm)均呈下降趋势,到极牧阶段又上升,而土壤速效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分布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且土壤有机质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植物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牧梯度,对不同放牧处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全年重牧土壤容重上升最明显;土壤含水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全年重牧下0~20cm土层下降显著(P0.05)。各放牧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放牧对土壤速效磷和全钾的影响不显著,全年适度放牧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放牧降低了植物地上生物量,减少了凋落物的生成,地上生物量与凋落物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放牧(CK)、深翻耕(S)、浅翻耕(Q)、免耕(M)和封育(F)5种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处理的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不同恢复措施条件下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均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14.90和14.50 g·kg~(-1),显著高于深翻耕处理草地、封育草地和放牧草地(P0.05);20~30 cm土层,不同处理草地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5.03~9.93 g·kg~(-1),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封育草地最低(P0.05)。土壤全氮含量,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0.17和0.22 g·kg~(-1),显著高于封育和放牧草地(P0.05);20~30 cm和30~40 cm土层均以深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0.14和0.13 g·kg~(-1),显著高于封育草地(P0.05)。不同处理草地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的分布范围为0.49~1.58 kg·m~(-2)和0.013~0.039 kg·m~(-2),其中,0~40 cm各土层有机碳密度及0~10 cm和10~20 cm土层全氮密度均以浅翻耕处理草地较高,封育草地较低,20~40 cm土层全氮密度以深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封育草地较低。0~4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以浅翻耕处理草地最高,分别为47.72和1.09 t·hm~(-2),显著高于封育草地(P0.05)。浅翻耕处理草地更有利于该区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放牧梯度下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物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及地下土壤容重、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旨在为此类草地恢复和合理放牧制度的确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梯度下放牧后的草地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下降十分为明显,放牧前、适度放牧后及重度放牧后分别为:161.98,105.11和73.17g/m~2,草地植物生物量在不同牧压间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2)适度放牧下,0~10、10~20及20~30cm的土壤容重在放牧前后均差异不显著(P0.05)。重度放牧下,10~20cm土壤容重放牧后比放牧前增加,差异显著(P0.05);(3)10~20和20~30cm土层,全钾在适度放牧后和重度放牧后均表现为增加、有机质均有所减少,其放牧前后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中黄土高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对陇中黄土高原至少50年传统耕作历史的农耕地和退耕20年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pH值和容重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草地显著高于农田,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20~100 cm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农田高于草地(P<0.05);土壤全磷含量农田虽高于草地但无显著差异。土壤C/N除0~10 cm土层外,农田高于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草地土壤pH值显著高于农田(P<0.05);除10~20 cm和底层土壤外,草地土壤容重也高于农田。2)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农田土壤在0~30 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0 cm土层以下与草地有相同趋势。草地土壤全磷含量各土层间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草地和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都呈减少趋势。土壤pH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与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东缘禁牧(NG)、全生长季休牧(RG)、传统夏季休牧(TG)和连续放牧(CG)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G显著增加了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RG和TG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2)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氮含量和20~30cm土层速效氮含量,而降低了0~10cm土层的速效氮含量;(3)NG,RG和TG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0~30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4)不同模式放牧对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总体上,NG,RG和TG高于CG;NG,RG和TG降低了0~1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而显著增加了10~30cm土层速效钾含量。连续放牧使土壤养分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而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能有效增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的养分含量,是该区和类似区域草地放牧管理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选择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放牧的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短期不同放牧强度(零放牧、轻牧、中牧、重牧)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及pH值的影响,以探索典型草原适宜的载畜率。结果表明:①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在重度放牧条件下呈显著差异;而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重牧>中牧>零放牧>轻牧,且重牧与轻牧呈显著差异。②土壤pH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③垂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pH值大小顺序均呈现为10~20 cm>20~30 cm>0~10 cm。由此可见,制定适宜的载畜率,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是遏制草地退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封育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草原、过牧芨芨草草原、取土坑、人工草地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封育芨芨草草原>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取土坑>农田>人工草地,说明退化和开垦均导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在同一土层内,农田和人工草地(退耕地)的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0~10,10~20和20~40cm的3个土层,农田的全氮含量最高,人工草地次之,主要是由于人为施加氮肥和翻压枯草等因素造成,取土坑的全氮含量最低;同时,0~40cm的土层,封育芨芨草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40~80cm的土层,封育芨芨草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退化过牧芨芨草草原,说明封育使土壤上层的全氮含量增加,而草原退化导致氮向下层转移。全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全氮相似。各草地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草地土壤氮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阿拉善左旗境内贺兰山中段(西坡)及山前地带不同海拔下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梯度下草地土壤全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植被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降低而逐渐降低,在典型草原中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在高寒草甸、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0~20与20~40 cm土层中差异不显著,但高于40~60 cm土层.在海拔1 360~1 380 m草原化荒漠的5个样地上,由于放牧利用程度和植被类型的不同,0~20 cm土层土壤氮的含量变幅在0.022 8%~0.034 7%.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与年降水量、植被盖度、草地生产力、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和<0.05 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影响0~20 cm土层全氮(TN)含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植被盖度(C)和年降水量(AP),相关方程是TN%=0.002 040 C 0.000 585 AP-0.076 800;而影响20~40 cm土层全氮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草地生产力(B),与土壤全氮回归方程为TN%=0.001 6 B 0.024 7.而各环境因素中影响土壤全氮含量最主要的因素,0~20 cm土层为土壤有机碳和年降水量,20~40 cm土层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涛  刘阳  袁航  张岩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2,29(11):1655-1659
对玛曲高寒草甸天然草地及开垦种草8年和20年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8年草地;土壤容重0~10 cm土层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20年草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草地,比开垦种草草地高38.66%。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草地。土壤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随开垦种草年限增加逐渐下降。各样地土壤全氮、速效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唐艳梅  马维伟 《草原与草坪》2021,41(6):74-80,87
为了研究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氮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4个退化演替阶段,即未退化(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的4个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30cm和30~40 cm)土壤的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及亚硝态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阶段0~40 cm土层全氮、亚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速效氮含量均值均按照UD、LD、MD、HD的顺序降低.0~10 cm和30~40 cm土层HD的全氮、速效氮含量分别显著低于UD 15.28% 和2.33%、12.13% 和8.41%;UD的微生物量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高出HD 13.94% 和10.58%、22.69% 和51.70%(P<0.05).回归分析土壤氮素含量与土层深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除全氮外,其他氮组分含量与土层深度的R2均大于0.88.由此说明湿地退化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湿地土壤的氮素含量,但这种降低趋势随着土层加深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