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株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发生于贵州省湄潭县茶叶所茶树资源圃中的茶轮斑病病原,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菌株ZYP04-5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轮斑病的致病菌;形态学特征结合病原菌的ITS、β-tubulin和tef1基因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轮...  相似文献   

2.
对造成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芦笋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确定病原菌的属、种名,为防治该病害寻求理论依据。试验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核糖体DNA的ITS区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搜索其同源性并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引起芦笋枯萎病的病原菌是镰刀属中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且病原菌之间的同源性高达89%,遗传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起蓖麻种芽腐烂病害的病原菌种类,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分类。结果表明,从蓖麻种芽病样组织中分离得到RFR1-4菌株为致病菌。形态学鉴定该菌为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对致病菌株进行ITS、β-tubulin和TEF-1α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与Fusarium-ID数据库中的茄腐镰孢复合种(F. solani species complex)有100%的相似性。因此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引起蓖麻种芽腐烂病害的病原菌为茄腐镰孢复合种。该病原鉴定对蓖麻种芽腐烂病害的防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05%,其主要组分为(Z)-己酸-3-己烯酯(18.395%)、乙酸叶醇酯(16.935%)、罗勒烯(12.615%)和顺-3-己烯基丁酯(11.210%),其中顺-3-己烯基丁酯对4种病原菌均具有熏蒸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61.29 μL·L-1。结果表明,顺-3-己烯基丁酯有作为熏蒸型杀菌剂应用于茶树病害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橡胶树灵芝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南省澄迈等地的橡胶树林地发现一种新的茎腐病,由灵芝属的一种木腐菌侵染橡胶树活立木的茎干引起,株发病率约为1%~2%,田间发生茎腐病的断干橡胶树植株,新抽枝条上的叶片失绿,无光泽,变黄后脱落,后期树冠稀疏,生长不良、枯枝,病树茎干木质部组织白腐,重病植株整株枯死。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并建立ITSLSUSSU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海南橡胶树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 (Fr.)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的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 ℃,pH 6.0,黑暗条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培养。  相似文献   

6.
不同寄主植物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11个不同寄主上的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进行系统发育研究,获得655bp的线粒体D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的遗传距离在0~0.046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2。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木棉,遗传距离为0.046;杧果、荔枝、鳄梨、番荔枝、龙眼、咖啡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基于COⅠ构建的11种寄主上茶黄硬蓟马之间的系统发育MP树显示:杧果、荔枝、鳄梨、番荔枝、龙眼、咖啡、花生、茶树紧密的聚合在一起;辣椒、台湾相思、木棉各为一支。  相似文献   

7.
应用PDA培养基培养出茶炭疽病的疑似病原菌,采用电脑可视显微镜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茶炭疽病,以此菌体为模板.并根据炭疽病原28SrRNA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对PCR扩增的目的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常德东山峰茶区茶炭疽病病菌28S rRNA核苷酸序列与炭疽株系基因组相应区段核苷酸相似率接近100%。从而初步建立了茶炭疽病的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腐病是油梨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为害根部,引起根部变黑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从发病典型的植株根部分离、纯化菌株,并开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位点(ITSLSUCOXⅡ)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海南油梨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还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和10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最适pH为8,黑暗条件更适合病原菌的生长;烯酰吗啉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0929 μg/mL。本研究结果为油梨根腐病的田间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福建霞浦杨家溪榕枫公园和福州森林公园的枫香树叶部病害过程中,分离得到了6株形态特征有差异的炭疽菌,并采用形态特征与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形态特征包括菌落性状、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等;系统发育分析包括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肌动蛋白(ACT)、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和几丁质合成酶(CHS-1)5个基因。研究明确了这6个菌株可鉴定为炭疽菌的3个种,即胶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和热带炭疽菌C. tropicale,以及尖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经柯赫氏法则的验证,这3个炭疽菌种均可引起枫香炭疽病,但致病力有所不同。这也是C. fructicolaC. tropicaleC. fioriniae引起枫香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探究其系统发育地位。利用Illumina和Sanger测序对陕西省安康市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8 085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1个3 678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昆虫线粒体祖先基因顺序(Ancestral gene order)相同。基因组AT含量为78.10%。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6个以ATG起始,7个以ATT或ATA起始,10个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cox2atp6cox3以T终止,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UUA、AUU、UUU和AUA,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为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和丝氨酸(Ser)。22个tRNA基因存在GU、UU、GA和AA错配23处,trnS1(GCU)缺少DHU臂,其他tRNA均能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控制区包含位于前端的3种非串联重复、4个(TTAG)n和1个位于后端的串联重复序列,含有多个茎环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茶网蝽与直脊冠网蝽(Stephanitis mendica)的亲缘关系最近,所有网蝽科聚为一簇,位于发育树的根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方法确定采自建德市大同镇茶园茶枝的致病菌为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与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鉴定并报道F. incarnatum为茶树致病菌。龙井43和中茶108离体叶片及茎秆用于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析试验,结果显示,F. incarnatum对龙井43嫩叶及茎秆具有较强侵染力,是造成该茶枝茎秆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并且可能与C. fructicola共同侵染茶树叶片。因此,在今后茶树病害识别与防控方面需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丽水市茶饼病发生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饼病第1次在丽水市茶区发生于2010年秋,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和接种试验证实该病害的病原菌。病害抗病性观察显示,不同茶树品种对该病害抗性明显不同,其中迎霜品种相对最感病;每年4~6月和8~10月期间雨量与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海拔260~520 m范围内,因不同海拔高度茶园的雨日、雨量、相对湿度不同,病害发生情况各异;60%遮荫的茶园极有利于茶饼病发生。生长季节结束后,科学修剪及处理修剪枝叶、冬季清园封园等农业措施,对病害控制效果达到28.86%~49.62%。  相似文献   

13.
茶芽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芽枯病是浙江省茶树土的一种重要病害。为害春茶幼嫩芽叶,可使春茶减产约30%,而且品质下降。病原是一种叶点霉属真菌新种,学名为 Phyllostictagemmiphilae Chen et Hu sp.nov.。菌丝生长和器孢子萌芽的适温在20—27℃,8—10℃时能缓慢生长,29℃时生长受抑制。器孢子萌芽最适 pH 为5.40—6.80。在2%茶汤中器孢子萌芽率最高。病菌对氮源的利用力高,以丙氨酸和谷氨酸最适宜。碳源以果糖、棉子糖、蔗糖为最适宜。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树上老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器  相似文献   

14.
山东棕壤茶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因的营养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茶树成叶生理型病害,在叶片背面有深绿色隆起的颗粒或斑块,且在病变处可见自发的黄绿色荧光。为了探明该病害的发生原因,对山东不同茶区、品种和病害程度的荧光性绿斑病叶13种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对照叶含量和茶叶中元素正常范围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与病害发生相关的可能元素,在此基础上,利用砂培进行不同营养液诱导处理,观测各处理诱导病害发生情况,同时测定诱导病叶中相关元素含量,结果表明:⑴钙、锰、铝过量处理可以诱导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发生;⑵山东棕壤茶区荧光性绿斑病的发生是由于成叶中钙、锰两种元素过量累积所致。此外,讨论了茶树钙、锰、铝中毒的营养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茶白星病是我国茶区常发真菌病害,近年发生面积及为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不利于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茶白星病病原菌的鉴定,并进一步综述其分布与为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以供茶叶技术人员和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经厌氧处理7 h后的同一批茶鲜叶原料,根据不同加工工艺分别制备成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毛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变化、以及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包括细胞抗氧化能力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  相似文献   

17.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为炭疽病的抗性茶树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为材料,通过钙过量处理诱导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研究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系统损伤、电渗率以及与膜透性有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酶清除系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的细胞质膜以及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液泡的膜系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病害程度加重,丙二醛、电解质渗透率逐渐升高;与此同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也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发病初期显著升高,后期降低,但活性均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在发病期间虽然启动了活性氧清除的膜保护机制,但仍然无法逆转膜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20.
茎点霉真菌Phoma adianticola引起的一种茶树新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引起茶树芽头褐变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通过柯赫氏法则,成功分离得到了致病菌株。菌株PDA培养条件下的形态学和rDNA-ITS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茎点霉属真菌。按照茎点霉属真菌鉴定程序开展了鉴定研究。此菌在OA和M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菌落平均直径6.0~6.4 cm;分生孢子器圆球形,具孔口,器外壁光滑或有菌丝附着;分生孢子橄榄球形,无隔,多数具2个游球,大小为4.9~6.3μm×2.1~2.8μm;NaOH颜色反应呈黄绿色。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此病原菌为Phoma adianticola。由P.adianticola引起的茶树芽头褐变可能是茶树的一种新病害。根据此菌侵染后的症状,暂将其表述为茶树褐芽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