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2.
鉴于长江中下游河网水流条件复杂,河流生境变化导致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异性,于2012年10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在长江下游江苏和安徽交界处的河网区布设6个采样点,进行轮虫和甲壳动物采样调查,并检测NH+4-N、NO-2-N、TN、TP、CODMn和Chl.a含量等水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河网区共检出轮虫31种,优势种包括螺旋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疣毛轮虫(Synchaeta sp.)等;枝角类14种,优势种为象鼻溞(Bosmina sp.);桡足类20种,优势种为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和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轮虫密度最高,平均为350.69个/L,其次为桡足类3.44个/L,枝角类最少,仅0.15个/L。轮虫和甲壳动物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平水期的轮虫种类多于枯水期,枝角类和桡足类则相反,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规律也类似。CCA分析表明,氮、磷、CODMn和Chl.a共同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分布,枯水期轮虫密度与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均显著正相关(P0.01),叶绿素a与3类浮游动物密度也显著正相关(P0.05)。受长江汛后水文条件的影响,河网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优势种变化有其特定规律,轮虫与甲壳动物的种间关系也对其种类和密度的季节变化造成影响,而食物限制则是枯水期种群竞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湖北省三道河水库2007年8月至2008年4月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现存量的时空变化。三道河水库6个采样点(Ⅰ~Ⅵ)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8科、13属、21种,其中枝角类5科、9属、14种,优势种为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透明溞(Daphnia hyalin);桡足类3科、4属、7种,优势种为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为92.6个/L,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36.9个/L和55.7个/L;平均生物量为1.126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0.737mg/L和0.389mg/L。浮游甲壳动物现存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和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差异明显,采样点的密度和生物量由高到低为Ⅱ>Ⅵ>Ⅲ>Ⅰ>Ⅳ>Ⅴ。  相似文献   

4.
2008年8月对尤溪街面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8科13属16种,其中枝角类5科7属8种,桡足类3科6属8种。枝角类优势种为突额湖仙达溞和长肢秀体溞,桡足类优势种为广布中剑水蚤。浮游甲壳动物平均密度为43.58ind/L,平均生物量为477.43μg/L。浮游甲壳动物种数由蓄水前的8种增加到16种,广布中剑水蚤和透明温剑水蚤在蓄水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1993年-1994年对进贤湖泊浮游动物调查分析.共采到浮游动物85种,隶属于58属.平均生物量0.7112mg/L优势种属群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似铃壳虫、轮虫类的龟甲轮虫,枝角类的秀体、透明、象鼻,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鱼产力2.808×10-3k/m2.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程海湖泊生态系统的状况,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对程海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结果表明,程海有浮游动物34科、59属、86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科、18属、28种,轮虫10科、23属、34种,枝角类5科、7属、11种,桡足类2科、7属、9种,其他浮游动物4科、4属、4种。原生动物纤毛虫类(Ciliophora)四季均为优势类群,溞钟虫(Vorticella kahli)春季数量较多,而急游虫(Strombidium sp.)和湖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在秋季数量达到高峰。轮虫优势种为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奇异巨腕轮虫(Pedalia mira)、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las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枝角类种类少、数量多,主要是棘爪网纹溞(Ceri-odaphnia reticulata)、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透明溞(Daphnia hyaline)、园形盘肠溞(Chydorus sphaericus)和长肢秀体溞(D.leuchtenbergianum);桡足类种类少、数量低,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sp.)、锯齿真剑水蚤(Eucyclops macruroides deticulatus)、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常见并有一定优势。浮游动物数量为3316.9个/L;其中,春季2635.6个/L,夏季3010.7个/L,秋季3998.0个/L,冬季3623.5个/L;水平分布南部明显偏高,东部数量高于西部,湖心明显偏少。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食物和鱼类摄食。在水体富营养化和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强大摄食压力下,程海浮游动物小型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骆马湖浮游动物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至1999年对骆马湖全湖14个点进行9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初步鉴定出67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7种,挠足类12种.9次调查全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32.7个/L,平均生物量1.514mg/L,其中,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499.6个/L和0.250mg/L,枝角类16.4个/L和0.306mg/L、挠足类116.8个/L和0.958mg/L.数量及生物量都为湖北部高于南部;消落区高于网围区边缘,高于敞水区,高于南、北繁保区.平均生物量春、秋季高于冬、夏季.  相似文献   

8.
柳叶湖浮游动物调查报告(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3—1985年11次采样观测的结果,柳叶湖浮游动物有98种,其中原生动物占39%,轮虫占33%,枝角类占19%,桡足类占9%。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4.44(2.27—5.76)毫克/升;其中原生动物3.4%,轮虫占29%,枝角类占43%,桡足类占24.6%。本文根据浮游动物生长期生物量估算了鳙鱼生产潜力。一、工作方法柳叶湖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9.
2007年和2008年春(5月)、秋(11月)季对武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133种,其中原生动物61种,轮虫6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物种数春季较多,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86种和85种;秋季较少,分别为73种和72种。2007年春季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为49605个/L;2007...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对泸沽湖表层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结果表明:泸沽湖表层水体有浮游动物33科58属80种,其中,原生动物10科13属19种、轮虫10科22属32种、枝角类4科9属13种、桡足类3科8属10种、其他浮游动物6科6属6种。浮游动物密度219.4~2 200.3个/L,年均813.2个/L。其中,原生动物30.0~2 400.0个/L,年均660.7个/L,占81.25%;轮虫3.0~780.0个/L,年均145.4个/L,占17.88%;枝角类0~12.0个/L,年均4.1个/L,占0.50%;桡足类0~13.0个/L,年均2.7个/L,占0.33%;其他0~4.0个/L,年均0.3个/L,占0.04%。种类数的季节分布为春季55种、夏季48种、秋季71种、冬季63种;水平分布全湖以鸟岛区域和靠近草海处种类数最丰富,东部较西部丰富,南部较北部丰富,湖周种类较湖心丰富。密度的季节分布为春季693.2个/L、夏季903.4个/L、秋季933.0个/L、冬季722.9个/L;水平分布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和西部差距不大,湖心最深区域明显偏低。区系成分大都是生态幅较大的种类,以广温性种类为主,也有一些南方种和冷水性种类分布;生态型则以浮游型种类较多,底栖-周丛型也有一定数量。浮游动物4个类群的优势种都不十分突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独角聚花轮虫(Conochilus unicorn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透明溞(Daphnia hyaline)、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西南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mariadvigae)、短尾近剑水蚤(Tropocyclops prasinus)常见。影响4个类群密度变动的主要水环境因素,原生动物食物条件,轮虫为水深、水温、总碱度和食物条件,枝角类为水温、溶解氧、矿化度和氨氮,桡足类为水温、透明度、氨氮和矿化度。  相似文献   

1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黄峰 《水产学报》1996,20(1):68-7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黄峰,严安生,汪小东(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关键词鲢,鳙,胰蛋白酶STUDIESINTRYPSININSILVERCARPANDBIGHEADCARP¥HuangFeng;YanAnshengandWangXiaodon...  相似文献   

12.
用24种随机引物对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的草鱼,鲤亚科(Cyprininae)的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荷包红鲤、黑龙江野鲤和德国镜鲤)进行RAPD分析,构建了这5种鱼类的基因组指纹图谱。通过对获得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的量化分析,利用UPGMA重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鲤种内3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相似性高于鲤和柏氏鲤种间的相似性,而草鱼与另4种鲤亚科鱼类亚科之间的差异明显高于柏氏鲤、黑龙  相似文献   

13.
徐伟 《水产学报》2005,29(3):339-343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种群分化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赵金良 《水产学报》1996,20(2):104-110
为查明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有无不同种群,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汉阳、瑞昌江段和下游安庆江段鲢、鳙、草鱼、青鱼各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变异。同种鱼各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未见有显著差异。遗传距离D值均小于0.001。由此,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的鲢、鳙、草鱼、青鱼应各属一个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的种群,我们称之为“长江种群”。因而,在长江中下游选择一处优良保护场所就有可能达到就地保护长  相似文献   

15.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7,21(2):143-151
主要报导长江原种亲鱼鲢、鳙、草鱼和青鱼的形态特征、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通过可数可量参数的测定,年龄生长、性成熟年龄、繁殖力、成熟系数及卵比重等单项的相对关系的研究,讨论并提出了原种亲鱼鲢、鳙、草鱼、青鱼的标准参数,可供原种场生产管理、原种检测及种质资源保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几种鲤、鲫鱼腹膜色素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曹顶臣  李池陶 《水产学杂志》2005,18(1):66-68,F003
通过普通鲫、普通鲤、红鲫、荷包红鲤、水晶彩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和腹膜壁层色素细胞观察,腹膜脏层分布有黑色素细胞,其中普通鲫致密完整,普通鲤和红鲫密集均匀,水晶彩鲫和锦鲤缺失,荷包红鲤完全缺失;腹膜壁层分布有鸟粪素细胞,除水晶彩鲫缺失,其它品种致密完整。  相似文献   

17.
水晶彩鲫、红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 transparent coloredvar.)、红鲫(C.a.redvar.)和锦鲤(Cyprinus carpio ornamentalvar.)腹膜脏层黑色素进行肉眼观察和密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这3种鱼的不同体色个体,腹膜脏层黑色素的密度不同。依据黑色素的密度,将其分为Ⅰ~Ⅵ级。水晶彩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肉白a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肉白b和红白个体多数在Ⅰ~Ⅱ级,红色个体多数在Ⅰ~Ⅳ级,杂色个体多数在Ⅳ~Ⅵ级,密度表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红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白色个体分布在Ⅲ级,红白个体分布在Ⅲ~Ⅳ级,红色个体分布在Ⅲ~Ⅴ级,杂色分布在Ⅳ~Ⅵ级,青灰色分布在Ⅴ~Ⅵ级,密度依次也表现出递增的趋势。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体表没有黑色斑纹的红、黄、白、红白和黄白等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体表有黑色斑纹的红黑、黄黑、白黑和红白黑等个体多数有黑色素出现,主要分布在Ⅳ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4-148]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6±2)℃、自然光照条件下,以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设定3种投喂方式。实验饵料为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第1种方式为连续投喂,整个实验期间不间断;第2种连续投喂4 d后饥饿1 d;第3种连续投喂2 d后饥饿1 d。3种方式分别以S0(对照组)、S1/4和S1/2表示。实验周期均为30 d。结果显示,长吻和异育银鲫在3种处理条件下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草鱼在S0组(对照组)和S1/4组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S1/2组的终体重显著降低。这表明,长吻和异育银鲫在S1/4和S1/2组时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而草鱼只在S1/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在S1/2组则发生部分补偿生长。结论认为,长吻和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能力要强于草鱼。3种鱼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比都没有显著差异,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实际摄食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鲤鲫杂交(♀)×鲫(♂)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长为体高的(2.35±0.11)倍,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为眼间距的(1.74±0.07)倍;为尾柄高的(1.96±0.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体高为头高的(1.59±0.09)倍。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鱼在可数和可量性状上都有个别性状产生变易,但大多数性状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20.
青鱼和草鱼葡萄糖耐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典型的淡水肉食性鱼类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和草食性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为对象进行糖耐量初步实验。青鱼和草鱼的体重分别为(63±3)g和(46±2)g,在实验室适应4周后禁食24h,以高剂量(H)1.67g/(kg体重)和低剂量(L)0.42g/(kg体重)灌喂葡萄糖,比较研究其代谢反应。结果显示,2种鱼灌喂不同剂量葡萄糖后都出现持久的高血糖,青鱼血糖含量高于灌喂相同剂量的草鱼,灌喂剂量越高,血糖含量越高。草鱼组及青鱼L组在灌喂葡萄糖后血浆总氨基酸和甘油三酯先降后升,但青鱼H组口服葡萄糖后血浆总氨基酸和甘油三酯先升高。青鱼H组和草鱼H组在灌喂葡萄糖后最初1h和2h肝糖原含量分别下降至2.62%和5.46%。实验结果提示,青鱼糖耐量比草鱼低;高糖负荷后两种鱼的内分泌调节规律可能不同;较高葡萄糖负荷还引起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强弱可能与糖耐量大小呈反比,与负荷剂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