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并评价了福建省近 15年来省级区试中筛选出大麦品种 (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闽麦0 6、莆大麦 5号、闽麦 0 2、莆大麦 7号 )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认为这些品种丰产性较好 ,产量进展显著 ,往高产方向发展。株高适中 ,生育期适宜 ,穗粒结构较协调 ,穗数和粒重上进展较大 ,尤其粒重 ,往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方向发展。抗逆性提高 ,尤其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 ,但品种稳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福建大麦育种应以选育饲料大麦为主 (包括粒用 ,牧草用 ,牧草兼粒用 ) ,育种目标是 :高产 ,稳产 ,抗逆力较强 ,广适应 ,质优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祖荣 《大麦科学》2000,(4):13-15,40
报道了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两年区试中多数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闽麦02和莆大麦7号已参试两年,表现丰产、抗白粉病,产量构成因素也较好,可在适宜地区试种。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近期福建大麦育种在丰产性和抗逆性(尤其是抗白粉病)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多数育成品种表现分蘖较强、穗较多、粒大、抗白粉病、产量高,但品种稳产性尚需进一步提高。认为福建今后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中熟、中秆、抗逆力强、质优、丰产、稳产。育种的方向和道路应该是走多穗大粒型或大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两年区试中多数品种表现较好 ,其中闽麦 0 2和莆大麦 7号已参试两年 ,表现丰产、抗白粉病 ,产量构成因素也较好 ,可在适宜地区试种。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近期福建大麦育种在丰产性和抗逆性 (尤其是抗白粉病 )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多数育成品种表现分蘖力较强、穗较多、粒大、抗白粉病、产量高 ,但品种稳产性尚需进一步提高。认为福建今后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抗逆力强、质优、丰产、稳产。育种的方向和道路应该是走多穗大粒型或大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4.
“莆大麦7号”的选育与大粒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穗大粒型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选育过程以及“莆大麦7号”的产量表现和福建省大麦品种的生态特点。提出二棱大麦大粒育种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自1985年开展大麦育种以来,育成了一批闽系大麦,其中闽诱3号、闽麦06和闽麦02已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十多年来,闽系大麦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主要农艺性状上得到明显的改良。本文阐述了闽系大麦选育成功的几点启示和今后育种思路。指出今后闽系大麦应以优育饲料大麦为主,育种目标: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质优。选育时应走多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大穗大粒型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选育过程以及"莆大麦7号"的产量表现和福建省大麦品种的生态特点.提出二棱大麦大粒育种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莆大麦8号是2004年获得福建省农作物品种认定的大麦新品种,为了充分揭示其性状特征、发挥其增产潜力,给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在连续五年省、市大麦品种试验中摘录莆大麦8号的产量性状数据,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简单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以莆大麦5号为对照品种进行经济性状的系统比较和特征特性的综合评价,从而提出主攻有效穗数,以多穗争高产;主攻结实粒数、以大穗促高产和穗数、粒数及粒重并举的三种高产栽培策略,供探讨和实际生产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8.
闽麦02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二棱皮大麦新品种,1992年开始引入东桥镇,经连续4年的试种示范表明,该品种综合性状优异;中矮秆,抗自粉病,大粒、高产稳产。现将有关试种情况报告如下。一、产裁表调闽麦021992年冬在莆田东桥镇清林村试种2亩。因种子来自北繁,机械收获损伤严重,第一年播种后出苗差,亩基本苗仅9万左右,但该品种分察能力极强,据田间观察,许多单株有效穗多达30多穗,且抗白粉病,后期转包好。在海滩涂围垦的盐碱地上生长良好,干粒重48~50巳亩产达300多kg,比本地主栽品种莆大麦4号极明显增产。1993/1994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大麦闽麦06选育的效果和育种技术。指出育成的闽麦06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病害轻,是我省育成大麦品种中增产效果最显著、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也是近期我省大麦区试中唯一两年均名列第一的品种。认为育种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采用精选亲本、科学优化配组,后代选择中突出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性,主攻大穗多粒和重粒式多稳重粒,加大选择压力,优中选优的技术,并做好品种鉴定、试种示范是闽麦06选育成功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大麦闽麦 0 6选育的效果和育种技术。指出育成的闽麦 0 6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病害轻 ,是我省育成大麦品种中增产效果最显著、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 ,也是近期我省大麦区试中唯一两年均名列第一的品种。认为育种目标明确 ,技术路线正确 ,采用精选亲本、科学优化配组 ,后代选择中突出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性 ,主攻大穗多粒和重粒式多穗重粒 ,加大选择压力 ,优中选优的技术 ,并做好品种鉴定、试种示范是闽麦 0 6选育成功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在丘陵地区条件下,以引进的16个品种为材料,进行二楞大麦与产量有关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以便为该地区制订大麦育种目标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产量因素表现出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在选育时要注意协调平衡;现有品种较易形成足够的穗数,如片面追求穗数型,则因穗数与粒数、粒重呈显著的负相关,难以提高产量:每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较大,同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和一定的遗传变异系数,应作为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不排除在稳定穗数、注意粒数的基础上选择大粒型,创造出高产品种的可能性。因此,保持现有穗数,主攻每穗粒数并兼顾千粒重的选择,可作为当前丘陵山区二楞大麦育种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在湖北省进行了两年7个试点的试验,其表现为:株高99.1 cm,千粒重47.47,穗粒数23.00粒/穗,有效穗数39.26万穗/667 m2,全生育期181 d;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综合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于对照鄂大麦9号,产量比对照鄂大麦9号增产6.70%,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莆大麦7号”的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莆田市农科所自 70年代开始进行大麦新品种选育 ,曾育成莆大麦 4号、莆大麦 5号、莆大麦 6号等系列高产、优质、抗病的大麦优良品种 ,其中莆大麦 4号、莆大麦 5号品种 ,相继成为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福建省大麦当家品种 ,为福建省提供二次较大面积的品种更新和促进大麦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 ,针对福建省畜牧业发展和饲料粮缺口问题 ,提出以高产优质为育种主攻方向 ,选育出丰产优质抗病的饲料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 (原编号 8950 6 7)。该品种系用植 3/ 85- 10杂交育成 ,1994年进入鉴定圃 ,后提升到品比和省区试 ,表现丰产性好、抗病…  相似文献   

14.
本所自70年代开始进行大麦新品种选育,曾育成莆大麦4号、莆大麦5号、莆大麦6号等系列高产、优质、抗病的大麦优良品种,其中莆大麦4号、莆大麦5号品种,相继成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本省大麦当家品种,为本省提供二次较大面积的品种更新和促进大麦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针对本省畜牧业发展和饲料粮缺口问题,提出以高产优质为育种主攻方向,选育出丰产优质抗病的饲料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编号895067)。该品种系用植3/85-10杂交育成,1994年进入鉴定圃,后提升到品比和省区试,均表现丰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现在全省已…  相似文献   

15.
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年来大麦代表性品种—莆大麦系列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莆大麦系列品种的籽粒产量、有效穗、穗粒重、千粒重、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7个性状,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也反映出品种类型的多样性;(2)主要性状演变规律:籽粒产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有效穗、千粒重等6个性状呈不同形状波浪式变化;(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3个主要因素对产量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实粒数>有效穗,其余3个因素顺序为:生物产量>穗粒重>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6.
闽麦02系福建省农科院于1987年用浙皮1号为母本、S09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表现抗白粉病,幼苗繁茂性好,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籽粒大,增产潜力高。其籽粒经多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均比对照品种增产明显;两年省区试,分别比对照莆大麦5号增产10.7%和6.8%。在生产上,一般单产300kg/666.7m^2,最高曾达408.9h/666.7m^2。其麦苗生长快,生物量明显比莆大麦5号等品种高。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是一个粒、苗两用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小黑麦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小黑麦品种(组合)产量形成特性表明:(1)小黑麦穗数少于对照固安大麦,每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固安大麦,产量表现有高有低。不同品种(组合)之间,冬性品种(组合)的每穗粒数高于春性品种(组合),饲草型品种(组合)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但产量差异表现不明显;(2)饲草型品种(组合)鲜草重和干草重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8.
小黑麦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不同小黑麦品种(组合)产量形成特性表明;(1)小黑麦穗数少于对照固定大麦,每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固定大麦,产量表现有高有低。不同品种(组合)之间,冬性品种(组合)的每穗粒数高于春性品种(组合)饲草型品种(组合)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但产量差异表现不明显;(2)饲草型品种(组合)鲜草重和干草重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作物遗传育种理论的实践不断深化时,必将设计出比现有栽培品种更具高产潜力的新品种。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冬大麦区域内的育种单位先后育成一批二棱大麦新品种,如盐辐矮早三、苏啤1号、沪麦4号、沪麦6号、沪麦10号。浙皮1号、浙皮2号、浙皮3号、浙农大2号、浙农大3号、黄大麦4号、莆大麦5号,这些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都超过了生产上原有的品种。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啤酒工业、麦芽工业、畜牧业的发展,期望在大麦的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的目标性状上比现有品种有所突破,为此需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拓宽育种途径,在…  相似文献   

20.
通过 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 ,大中 88- 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 ,抗寒性强 ,成穗率低 ,穗数少 ,穗型大 ,粒数多 ,粒重低 ,产量高。二棱大麦 ,苏啤 3号熟期早 ,抗寒性中等 ,分蘖性较强 ,成穗率高 ,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 ,产量高 ;扬饲麦 3号熟期偏迟 ,抗寒性较强 ,分蘖性强 ,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 ,产量较高 ;苏引麦 3号熟期早 ,抗寒性差 ,成穗率较高 ,穗数中等 ,穗型大 ,粒数多 ,产量中等 ;单二熟期迟 ,抗寒性与分蘖性强 ,成穗率高 ,穗数足 ,穗型偏小 ,粒重高 ,产量中等 ;沪麦 16熟期适中 ,抗寒性较强 ,分蘖性中等 ,成穗率低 ,穗数少 ,穗型较大 ,粒数较多 ,粒重中等 ,产量较低 ;扬农啤 2号熟期早 ,抗寒性差 ,穗数少 ,穗型很小 ,粒数很少 ,粒重特高 ,产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