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垩白是指稻米胚乳中不透明的部分,是稻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除了影响外观品质外,对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减少稻米垩白是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入WTO后,我国稻米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其品质至关重要.如何提高稻米品质,尤其外观品质,减少稻米垩白,是稻农关心的课题.笔者根据他人科研成果,结合生产实践,就减少稻米垩白的栽培技术对策提出自己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水稻垩白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是稻米最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试验主要调查了15个不同粳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和垩白面积,并对稻米胚乳细胞形态结构和淀粉粒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供试15个不同粳稻品种之间差异最大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率,垩白面积次之,最后为垩白度,并且垩白率和垩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粳稻品种,其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淀粉粒的分布和垩白性状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同一品种之内, 垩白米与无垩白米的淀粉粒有明显差异,垩白稻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稻米的淀粉粒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稻米垩白是影响水稻品质的重要性状,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南方稻区籼稻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米率的变化趋势。综述了对稻米垩白形成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杂交水稻稻米垩白的改良,尤其是籼粳杂交品种垩白的改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垩白是稻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研究垩白发生的环境条件和遗传控制,对于选育和栽培优质水稻品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环境因素对稻米垩白形成的影响,以及农艺性状与稻米垩白的相关性;综述了垩白形成的遗传基础,展望了稻米垩白改良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高垩白、低垩白各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垩白品种的平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直链淀粉含量、食味评分均高于低垩白品种,低垩白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糙米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高垩白、低垩白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品质指标的垩白度、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最大,高垩白品种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低垩白品种糙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高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直链淀粉、食味评分均呈正相关,与糙米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低垩白品种垩白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品质,保证稻米商品性。  相似文献   

6.
垩白是稻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文章介绍了影响稻米垩白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提出了稻米垩白的育种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产梗稻为例,研究稻米外观分选对其食味品质的影响.根据外观品质将单-品种米样分为整米无垩白、整米垩白少、整米垩白多、碎米无垩白、碎米垩白少、碎米垩白多6个等级,分别测定6种米样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米粒垩白多少和米粒的整碎相关性显著;整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碎米的低,胶稠度比碎米的长;垩白越少其直链淀粉含量越低,胶稠度越长.所以剔除碎米和垩白米能够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稻米分选不仅可以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还可以改进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稻米垩白现状研究及改良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黑龙江省大量品种(系)的垩白品质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寒地稻米垩白性状与国优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垩白性状改良已经成为寒地稻米品质改良的主要问题。而且通过对垩白的遗传及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从育种技术方面提出了垩白性状改良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垩白是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综述了稻米垩白与稻米的其他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垩白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以期对优质稻的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3个早稻品种(组合)为材料,采用发芽箱人工诱导模拟穗发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穗发芽深度对水稻稻米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发芽严重影响稻米品质,发芽引起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增多和垩白大小增大,碱消值降低,糊化温度升高,胶稠度减小,粗蛋白含量降低,其中整精米率下降幅度最大,最大降幅达50%以上,其次是垩白大小。因此发芽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营养品质;发芽还使RVA谱的特征值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度减小,降低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1.
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日本佐竹公司生产的食味分析仪器(RCTA11A)对64个垩白性状有差异的粳稻品系进行食味品质分析,测定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和综合食味值,分析垩白性状与稻米食味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米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0.946。稻米的水分含量和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大小对稻米食味值没有明显的影响。优质育种可以兼顾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香稻垩白性状的形成机理及培育优良品质的香稻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调查11个香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并对香稻品种胚乳细胞及淀粉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供试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最明显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粒率,其次是垩白面积,最小的是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成正比,垩白粒率越高则垩白度越高。不同香稻品种稻米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形态及其横断面淀粉粒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与垩白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根据稻米胚乳中垩白形成的位置不同,可将垩白性状分为腹白、心白和背白3种垩白亚类。同一香稻品种,垩白米与无垩白米在淀粉粒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垩白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米的淀粉粒间无明显差异,且垩白度低的部位淀粉粒发育良好。【结论】香稻稻米的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可用于香稻稻米品质鉴定。  相似文献   

13.
控制水稻垩白产生的育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垩白是稻米中不透明部分的总称 ,是由于稻米胚乳中淀粉和蛋白质颗粒积累不良 ,疏松充气而形成光散射所致。它的存在 ,直接影响了稻米的外观品质、碾米品质和食用品质 ,降低了市场价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国家对水稻优质优价政策的相继落实 ,无垩白的水稻将成为今后育种的方向。由于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水稻品种普遍存在垩白较多或较大的问题 ,因此 ,如何利用育种手段来最大限度降低垩白的比例 ,应是认真研究的问题。垩白分腹白、心白和背白 ,以腹白为主。其成因较为复杂 ,除了受生长期间的温度、光照、水分、氮肥供给等外在因…  相似文献   

14.
延边地区稻米品质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吉林省和从韩国、日本引进的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品质评价和品质性状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品质指标间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各供试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部优一级达标率极低;(2)蛋白质和碱消值的提高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直链淀粉含量的降低也有利于外观品质的改善,然而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3)垩白大小、米粒长宽比、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能较好地反映稻米品质,其累积贡献率为76.7%,同时根据延边地区稻米品质现状,提出了该地区稻米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垩白性状是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早稻一向因垩白粒率高、米质差而不被认可。本文作者主要概述了早稻产业的重要性,垩白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研究进展,低垩白早籼常规稻选育进展,同时探讨了早稻低垩白优质品种的选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进传统的稻米垩白度计算方法操作困难、准确率低等不足,提出了一种稻米垩白度测定特征值提取的新算法。该算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积分学的相关理论计算稻米米粒的面积和垩白区域的面积,进而计算稻米垩白度,大大提高了算法的精准度,为稻米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垩白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有关垩白的成因和垩白与稻米品质相关分析的研究 ,结果表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粒宽、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与透明度、粒长、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 ,同时 ,垩白对其他品质指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沼肥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可行性。[方法]以水稻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沼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沼肥对稻米品质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稻米的糙米率,降低稻米垩白率、垩白大小;对稻米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对稻米的其他品质如精米率、整精米率、稻米垩白度、粒形等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4个不同品质粳稻为材料,对强、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变化及与子粒后期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主要集中在抽穗后的5~15d和15~30d,其它时期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不同品质粳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集中在抽穗后的10~35d和35~40d,以后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但品质优的品种弱势粒在抽穗后35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品质差的在抽穗后40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最终垩白度形成期与子粒灌浆终止期是一致的,具有完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20.
豫南粳稻稻米品质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豫南地区不同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点,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豫南地区12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垩白大小、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88.66%、80.43%、22.76%、26.46%、18.4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精米率、糙米率、粒长、粒宽、胶稠度以及直链淀粉含量是粳稻品质性状的关键指标。同时通过主成分得分聚类分析,12个粳稻品种基本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第Ⅱ类以及第Ⅳ类表现出了高垩白的特征,第Ⅲ类、第Ⅴ类以及第Ⅵ类的垩白性状虽然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相对较小,但其整精米率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