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布  李广贤  王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96-14897
针对大穗型小麦分蘖成穗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结合大穗型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试验结果,总结出"高肥力、早播种、窄行距、适播量、控旺长"的组合增穗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选6号"小麦2009年通过了国家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生选6号为春性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1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植株偏矮,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着粒紧密,  相似文献   

3.
小麦是晋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近年来晋州市小麦生产的实践,确定今秋种麦的指导思想是:以打好种植基础为中心,优化品种布局,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坚持"协调穗数,增加粒数,提高粒重"的技术路线。要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目标,播种时应把好"九道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型抗倒调理剂"劲丰"的不同浓度、不同喷施时期试验示范研究,证明了"劲丰"具有增产抗倒功能,主要表现在显著增强小麦茎秆弹性,缩短穗下节间和穗长,降低植株高度;增产作用极显著,主要能显著提高每穗粒数与粒重。于小麦破口期喷施效果好于扬花期喷施,浓度以5mL/kg处理最为理想,即每1hm2用"劲丰"1500mL对水300kg喷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是通过对小麦和夏玉米品种与密度试验、小麦播期与密度试验、夏玉米熟期比较试验,筛选出小麦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并通过肥水试验结合病虫草害相关试验,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出大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长夏玉米品种的搭配、多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短夏玉米品种的搭配、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肥水调控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小麦、夏玉米"优质、高产、高效、节水"技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邦发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2):1779-1782,1825
该研究针对中国西南麦区审定品种与生产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需要出发,分析了当时审定小麦品种较多而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总结了小穗小粒红皮种推广速度慢且农民不愿种植、大穗大粒白皮种推广速度快的原因,并提出了"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白皮小麦新品种"的育种创新工程。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绵阳25’、‘绵阳26’、‘绵阳27’、‘绵阳28’、‘绵阳31号’、‘西科麦1号’、‘西科麦6号’等白皮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四川省小麦第6次大更换的主要品种,为四川省和中国的小麦育种、小麦生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劲丰"是利用B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为主体复配研制的稻麦增产抗倒营养剂。选用淮麦22和富玉2008两个小麦品种,在抽穗期喷施"劲丰",研究在小麦后期应用"劲丰"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抽穗喷施"劲丰"后,小麦株高降幅达15%~20%,植株茎秆变粗,各节间缩短,各节间壁厚增加,抗折力与充实度提高,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增...  相似文献   

8.
为给中筋小麦"淮麦28号"优质栽培提供依据,分析了3个不同水稻茬口、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淮麦28号"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插秧茬口与机插秧茬口播种的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均比较高,其中人工插秧茬口播种"淮麦28"的稳产性较好。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质、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拔节孕穗期增施氮肥可提高"淮麦28号"品质。  相似文献   

9.
硫包衣尿素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国外硫肥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为研究硫肥在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及对小麦产量、产值的影响,进行了"鲁岳"硫包衣尿素与对照普通尿素肥效对比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起身期每亩追施13.5 kg硫包衣尿素,与等量普通尿素比较,增加了株高、穗长及有效小穗数,减少了不孕小穗数,促进了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同时,提高了亩穗数,使小麦群体特征更趋于合理,每亩增产33.15 kg,增幅为6.46%,节本增效61.98元。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近10多年来江苏省水稻的成熟期越来越晚,多数接茬小麦错过了适宜播种期,加上不少地方仍沿用"精量播种"和"半精量播种"栽培技术,出现因基本苗偏少而使穗数不足难以达到高产的问题。合理增加稻茬迟播小麦的基本苗,是争取实现小麦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笔者对稻茬小麦不同播期的适宜基本苗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小麦齐穗后,构成小麦单产的成穗数和穗粒数均已基本定局,后期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巩固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灌浆正常进行,使籽粒饱满,增加粒重,提高单产。分析了濉溪县小麦生育期间气象特点,并提出了小麦抽穗后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根外喷肥、防治病虫害、防旱排涝等。  相似文献   

12.
永年县继小麦亩产获得467.1公斤的好收成后,狠抓玉米生产管理,大力推广一增四改一晚"技术,全县玉米长势喜人。据技术人员测产调查,全县玉米平均亩穗数4643穗,每穗粒数466粒,千粒重按330克计算,八五折后预计亩产606.9公斤,夏秋两季合计亩产达1074公斤,  相似文献   

13.
一、超级小麦新品种——超大穗三号 株高70厘米,半冬性,穗长15~18厘米,穗粒120~140粒,千粒重50克。抗病能力强,高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倒伏。长相好,整齐一致,茎秆粗壮,增产潜力大,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650~700千克,特殊田块可达800千克,农户称之为"吨小麦"。  相似文献   

14.
进入5月份以来,不少农民朋友就小麦出现"黑粉"的问题进行询问。小麦散黑穗病发病范围遍及河北省主要小麦产区,涉及多个品种。田间病穗率一般在1%~2%,严重的达3%~5%。为解决农民朋友对此病的众多疑问和困惑,本刊特邀石家庄市植保站的有关专家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机理及防控技术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俗称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危害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和稗、李氏禾等杂草。二化螟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穗苞、茎秆等。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被害状。常见的为"枯心"、"白穗"等,对产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麦田管理进入后期阶段,从生育特点上看,有效穗数已成定局。要想进一步提高产量,麦田管理要以"保根、保叶、促大穗、增粒重"为目标,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做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防御、适时收获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河西平川灌区绿肥压青后氮肥最佳减施比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包兴国  杨文玉  张久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16-12517
[目的]明确绿肥压青后小麦生产中的氮肥最佳减施比例。[方法]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设8个施肥处理,研究绿肥压青后小麦生产中的氮肥减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处理"绿肥+70%化肥"产量最高,而纯施化肥处理的小麦产量较低。在农艺指标方面,不同处理小麦株高、穗长、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千粒重及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处理"绿肥+70%化肥"及"绿肥+60%化肥"的生物产量、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处于较高水平。[结论]绿肥压青后减施氮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是呈增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张彭良  郝艳玲  杨洁  骆耀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91-13993
[目的]描述四川小麦育种的概括和今后四川小麦育种走向,并为小麦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选定1999~2007年由四川农业大学任正隆课题组选育的17个优质小麦品种进行相关的产量和抗病性分析。[结果]"川农号"系列小麦大多属于早中熟春性品种,产量介于5 000~5 500 kg/hm2,增产幅度较为明显,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其有效穗和穗粒数变异系数是11.11%和11.47%,在保持原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是今后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结论]证明了四川地区培育高产优质小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小麦拔节抽穗后,是根、茎、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培养合理群体结构,巩固穗数,形成壮秆、大穗、增加粒重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拔节抽穗期的管理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石新828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在小麦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防治小麦早衰,小麦成熟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说明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而使小麦产量提高的。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10 000倍液,对防治小麦早衰和提高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