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革命科研路线指引下,我国玉米育种工作大搞群众运动,充分利用南方冬季气候温暖的天然大温室条件,进行玉米异地培育以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使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选育推广过程由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缩短到4—5年。大大加快了我国玉米杂  相似文献   

3.
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 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践证明,利用玉米的杂种优势,特别是双杂交种的优势,增高效果一般都很显著。但是利用玉米双杂交种按照欧美方法从培育自交系开始到应用于生产,需时十多年之久,这在推广工作上不能不是个局限。因此,如何进一步贯彻专业机关育种和羣众育种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改革和提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多快好省地选育新品种,是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时期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吉林农业科学》2017,(4):11-14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原四平市农业科学院从1979~1999年20年玉米育种的全面工作,对玉米自交系选育、杂交种培育、新品种开发、育种团队的培养与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归纳了20年的育种成就,并简要介绍为春玉米区粮食生产作出重大贡献的"四字号"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对产量的贡献率达到50%。而优良自交系是优良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两大方面,探讨了当前在玉米杂交种选育和培育自交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玉米育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隐性的矮生基因,培育叶片直立上冲,光能利用率高,抗倒、耐肥,适于密植和间套作的矮秆玉米杂交种,正在成为世界玉米育种的一种发展趋势。 1965年,我所从品种间杂交种“东风1号”(龙门大心×金皇后)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矮生植株,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自力更生地开展了玉米矮秆育种的研究工作。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先后选育出了“矮325”、“矮331”、“龙73”、“杂  相似文献   

8.
关于玉米单杂交种对双杂交种产量的影响,至今尚无統一的見解。著名的育种家Γ.C.卡列也夫肯定双杂交种的产量不受参与交配的单杂交种的不同后代所轉移。Б.Π.索科洛夫院士認为单杂交种的第一代及其以后各代使双杂交种产量降低极微。A.C.穆西科认为单杂交种第一代以后各代会显著降低双杂交种的产量。 全苏T.Д.李森科遺传育种研究所玉米育种系于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研究了双杂交种BИP42的亲本类型——即“荣誉”(44×38)与“光荣”(40×43)这两个单杂交种不同世代的产量,并研究了单杂交种不同世代交配所得BИP42第一代的产量。 首先测定了亲本类型各个不同世代的产量。在  相似文献   

9.
聊玉系列玉米种的选育方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中早熟、紧凑、粮饲兼用型玉米杂交种为育种目标和思路,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出一系列玉米新品种。本文从4个方面阐述了优良玉米自交系的选育途径。提出了多点鉴定,加速育种进程;早代测定,测用结合;高密度育种及选择结实性好、出籽率高的品种4个创新选育方法,最后从6个方面指出了聊玉系列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提高玉米自交系选育效果的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种优势的应用是本世纪以来玉米生产上的重大革命,它使玉米产量大幅度的增加,玉米杂交种的增产效果是公认的。Cardwell(1982)研究认为美国遗传改良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占23.1%。李竞雄(1990)认为,我国无法精确估算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增益,只有它的产量增益数据,通常则以30~40%作为诸种增产因素中杂交种所占的比重。建国以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近年来,由于育种工作水平所限,新育成的杂交种的产量潜力和其他性状并无显著的突破,很难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致使我国玉米育种处于“爬坡”状态。如何尽快解决当前的“爬坡”问题,这在玉米育种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杂交种以提高玉米产量,是我国解放后在党領导下开展起来的农业增产新措施。从解放初期利用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发展为现在生产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杂交种,如綜合品种,頂交种,单杂交种,双杂交种等。玉米双杂交种的利用是近代遗传学科对生产一大贡献,也是目前具有世界性的玉米育种方向。目前我国各种玉米杂交种的数目虽則不多,种植的面积也不很大,但是在党领导下只要我們的研究工作能赶上去,配合适当的杂交种子繁育制度,以促进玉米双杂交种工作的发展,这对我国粮食和飼料的增产,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的演变特点。[方法]以辽宁省70年代以来生产上推广的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丹玉6、丹玉13、沈单7、掖单13、沈单16和丹玉39为试材,通过对主要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比较,揭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随时间更替的变化特点。[结果]不同玉米杂交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产量随着年代推移逐年增加,其杂种优势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全部表现为很高的正向超亲优势和中亲优势。穗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其中穗粒数的杂种优势对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最大,百粒重、穗长其次,而穗粗、出籽率的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为辽宁省玉米高产、优质育种目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GK798 GK798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专家育成的系列优良玉米杂交种之一,该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稳产和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省80~90年代推广的主要玉米杂交种的系谱是以黄早4、Mo17、8112、330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为主,与其他自交系杂交,形成了较大的品种系谱群。这些玉米杂交种对山东省的玉米生产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系谱分析还表明,美国种质对山东省的玉米育种效果影响较大。今后要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推广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进一步加大密度,使玉米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超高产、中早熟、多抗性优良玉米杂交种——鲁单98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981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的一个超高产玉米新品种,该杂交种成功地解决了玉米育种上高产与熟期的矛盾,以其丰产、稳产和良好的抗性受到了省内外种子部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1 产量表现 1997年在我所夏播玉米杂交种品比试验中,该杂交种平均小区产量折每666.7M2产725kg,比对照种鲁玉16增产40.8%,居参试种第一位.在1998年我所夏播玉米杂交种品比试验中,平均小区产量折666.7m2产680kg,比对照种鲁玉16增产41.7%,居参试种第一位  相似文献   

16.
在黑龙江省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选育工作中,获得适应各地栽培、籽粒高产的双交杂种组合,是玉米育种的首要任务。兼顾籽粒的品质,在以其做为主要粮食直接食用的情况下,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玉米遗传育种实践与理论说明,组成杂种的亲本不同,可使杂交种的优势、籽粒产量和品质发生很大差异。选育配合力高、合乎育种目标要求的自交系单杂交种为亲本,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普及了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育种进展慢,至90年代中期,山区的当家品种恩单二号、郧单一号、宜单2号已种植了10至20余年未能更换,致使恩单二号等当家品种生产性能不高,制约了全省玉米单产水平,1995年全省玉米平均亩产仅为254 kg,与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水平(327 kg)相差73kg.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一)育种单位庞杂,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来看,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2400万公顷左右,每年需要大量的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9.
辽宁玉米育种现状和几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丹玉 1 3号为代表的辽宁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 ,2 0世纪 80年代初曾创造过辽宁玉米育种前所未有的辉煌 ,奠定了我省在全国育种、杂交种的生产地位 ,振兴了我省的种子产业。 80年代末和 90年代 ,我省的玉米育种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成倍增加 ,参加省玉米预备试验的新组合一年比一年多 ,但是达到丹玉 1 3号推广面积之大、种植时间之久的品种至今没有选育出来。本文试图就此发表几点个人拙见 ,与同仁商榷。1 辽宁玉米育种研究的现状1 .1 育种研究单位和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庞大2 0世纪 80年代我省从事玉米育种研究的单位有 :辽宁、丹东、沈阳、铁…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起源于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一带,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变异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种质资源。系统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对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和推动玉米产量的稳步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玉米品种金皇后是从美国最早引进的优良马齿型玉米品种之一,20世纪 50—90年代作为选系基础材料培育杂交种均起到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Mo17自交系的引进,在我国玉米杂交种组配中更是功不可没。直接利用组配出中单2号(Mo17×自3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