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综合调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及生态 退化的现状,以恢复生态学、土壤侵蚀学理论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机理,提 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内容、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黄土高原是我国资源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矿产品、核能源的生产地。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不但限制了本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黄河中下游人民的生命和经济安全。黄土高原是华北的前哨,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使黄土高原的生态重建问题显得非常迫切。该区生态重建的进展程度及破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山开采力度不断加大,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何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和恢复矿山植被已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课题。基于此,简要论述了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阶段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4.
生态贫困是指某一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不能满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和难以维持再生产的贫困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贫困。通过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及贫困原因的介绍,提出了改善生态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生态良性转变缓慢,通过对60年代至今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动、植物种群下降,分析了生态恶化及物种种群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及恢复物种种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北水土流失区土地质量评价与综合治理优化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庙儿岔流域为例,对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在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自然地理因素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土地质量,对土地类型单元归类和分级,据此建立了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为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孟宪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922-18924,18954
通过对河北省旱灾情况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河北省旱灾成因主要是因为降水量少而不均匀,降水变率大,生态恶化,水资源贫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河北水资源严重短缺是长期生态破坏的恶果,主要由于山区森林植被破坏和平原湖泊沼泽消亡。中古时代的河北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规模可观。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恢复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要加快设施和技术改造,推广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特征与建设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特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机遇。提出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要改变工作方法,实现4个转变;要用产业理论指导生态环境建设;要发挥科技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第一推动作用;要加强对各类生态工程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监管;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外部性成本内部化;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生态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林(草)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提出生态退化和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为黄土高原植被修复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生态恢复的相关原则、方法与理论,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退化形成与治理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与干扰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态退化机理,并对该模型进行初步验证。【结果】通过构建黄土高原生态退化的因子触发-响应机制模型,认为黄土高原本身维持生态系统自我发展的主导力脆弱,系统演变过程受干扰因子作用而偏离生态演替顶级的趋势提前。严重退化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通过适时、适宜的人为设计,可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促进植被的正向演替,将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措施总体上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处于良性触发态势,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但良性触发的主导因子是封山禁牧,人工造林短期内由于耗竭土壤水分、生物多样性低等原因而处于恶性触发态。【结论】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干扰因子"的响应机制,使治理措施与生态系统产生良性触发,充分发挥封山禁牧的良性触发作用,以修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小人工造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植被承载力与植被生态恢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关系调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态植被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土地植被承载力对植被结构的影响,认为在大气降雨量为唯一土壤水分输入量的黄土高原,土地植被承载力决定了植物群落密度,直接影响植被结构.从植被地带和群落适应性原理、缓解土壤干旱、控制植被生产力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恢复与土地植被承载力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必须优先考虑土地植被承载力,根据土地植被承载力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建设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阿莫莱玫瑰葡萄(マスカットヂュークアモーレ)是日本植源葡萄研究所用亚历山大×黑三尺杂交种子选育的欧亚种晚熟葡萄品种,在日本综合性状表现优良。为了了解和掌握该品种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的生长结果习性和栽培方法,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于2009年从日本植源葡萄研究所引进该品种进行试栽培。栽培试验运用多种树体管理技术,在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防控等方面进行重点技术突破,并对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特性、物候期进行了观察和记载。经过5年的试验、观察和讨论,总结出了该品种的生长结果特性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认为该品种果穗大,具有浓郁的玫瑰香味,品质优良,植株长势中庸,丰产性能好,抗病性强,适宜在江浙沪及山东、安徽等华东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林业作为我国重要资源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推动林业产业的自身发展,更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结合我国高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与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适合陕北黄土寡营养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寡营养培养基分离筛选法与单菌丝顶端挑取法,对陕北黄土土样中的极端寡营养环境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硅胶薄层层析法,对筛选出的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从黄土中分离出18株极端寡营养环境微生物,从石样风化土中分离出2株极端寡营养环境微生物。其中由pH值为4的培养基中分离出8株菌株,pH值为10的培养基中分离出12株菌株。JDA-03、JDA-04、JDA-05、JDA-06、JDA-07、JDB-11、JDB-13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丰富,JDB-9、JDB-10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萜类物质。[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陕北黄土中特有的微生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区域耦合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区域耦合度的不同,区域耦合发展依次分为低水平、初级、中级和高级等4个阶段。采用变异系数法分析研究近10年来海西区与中部地区在社会综合、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和要素等5个方面发展的耦合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近10年来海西区一直处于区域耦合发展的领先地位,中部地区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海西区与中部地区经历了从低水平耦合到初级耦合再到中级耦合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高原地区近自然河道自身的特点,单一的工程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阐述高原近自然河道自然特性和生态河道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水利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原生态型、工程生态型、生物修复型3种河道生态治理模式及不同模式适用条件,对高原地区河道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晋西黄土高原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全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64种,分属于96科、348属。科、属、种分别为山西植物区系的56.8%、39.0%、27.9%。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为该区的优势科,共含236种,占总种数的35.5%。而区域性的单种科与少种科多达63科,占到全部科数的65.6%,反映了该区分类群成分的复杂性,具有强烈的北方半干旱区的特点。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类型分析显示,该区系是以北温带分布为主,与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有紧密联系。在该区系已记录的植物中,有两个新分类群,有12种珍稀濒危植物,有7种、4变种为《山西植物志》未记载的植物。该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达70%之多,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对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栽培大麦变种及其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报道了中国编入目录的5225个栽培大麦品种的变种类型及其分布,共属233个变种,其中52个是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变种。通过对五千余份材料的观察研究认为:我国栽培大麦具有窄护颖、齿芒、芒形多样性以及颖壳和粒色的深色型较多等特点;变种类型的分布与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根据一个生态区内分布多个变种组成该区的变种群的原则,将我国栽培大麦划分为青藏高原裸大麦变种群、云贵高原短芒变种群、黄河流域密穗型变种群、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变种群和北方春大麦区稀穗型变种群五个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桦木林种群年龄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10个典型样地的调查数据,对白桦、红桦、糙皮桦3种天然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亚高山带的主要桦木种群年龄结构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桦树的年龄结构较复杂,白桦和糙皮桦均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前期)或稳定型(发育的中期),而红桦的不同群丛属于增长型(发育的初期)或始衰型(发育的中后期),不同群落之间差异明显;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桦木林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5类,中华柳—糙皮桦林单独聚为第1类,桦叶荚蓬—白桦林和辽东栎—山杨—白桦林聚为第2类,箭竹—白桦林、糙皮桦纯林、红桦纯林、山杨—白桦林聚为第3类,白桦纯林单独聚为第4类,箭竹—红桦林和青杆—白桦林聚为第5类.出现以上情况,不仅与群落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为干扰和地区环境差异有关.因此,为保护该地区桦木林,不但要进行适当择伐,减少人为干扰,而且应对其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类型之一,生态环境功能独特,极具研究价值。总结了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退化湿地恢复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高原湿地退化研究主要优先领域及退化湿地恢复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扼要叙述了半干旱地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人类未能按照环境资源特点去开发利用引起土地沙漠化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区域综合防护林体系为主的整治沙漠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