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播种移栽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播种移栽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免耕直播油菜为对照,开展了油菜翻耕育苗移栽和免耕直播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免耕直播油菜相比,育苗移栽处理能促进油菜生育前期的生长发育,增加油菜植株的绿叶数,提高油菜植株的生物学产量。同时,育苗移栽油菜有效分枝高度明显低于对照,一、二次分枝数及有效角果数则均高于对照,从而提高了油菜产量,其产量比对照增加23.49%。  相似文献   

2.
开展不同播种、摘薹方式对菜油两用型油菜‘国豪油5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为四川菜用型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示范提供理论依据。笔者研究了2种播种方式、4种摘薹方式对菜油两用型油菜‘国豪油5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随着摘薹分枝的增加,菜薹产量增加而菜籽的产量减少,蕾期摘主序和一次分枝的方式收益最大。移栽油菜纯收入高于直播油菜。因此,‘国豪油5号’作为菜油两用型油菜使用,最佳的播种方式为移栽,最佳的采摘方式为蕾期摘主序和一次分枝。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恢复系宁R1为材料,研究了宁R1分期播种的这效应和盛薹期搞薹对植株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种能有效地延迟宁R1的初花期的终花期,但随着播期推迟花期缩短,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下降,植株开花量大幅度减少。而盛薹期摘处理不仅能有效地推迟油菜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对开花期天数影响较小,且打薹植株的单株开花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盛薹期摘薹是调节油菜花期的一个有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恢复系宁R1为材料,研究了宁R1分期播种的生物学效应和盛薹期摘薹对植株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种能有效地延迟宁R1的初花期和终花期,但随着播期推迟花期缩短,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下降,植株开花量大幅度减少。而盛薹期摘薹处理不仅能有效地推迟油菜的初花期和终花期,对开花期天数影响较小,且打薹植株的单株开花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因此,盛薹期摘薹是调节油菜花期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效果优于分期播种法。研究还表明打薹油菜分化形成的大量二次分枝是植株增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甘蓝型双低常规油菜新品种宁油18号为材料,在江苏省东台市黄海原种场进行机直播高产示范.结果表明:机直播宁油18号发苗早、生育进程快,植株抗倒性强、抗病性好,总角果数多,产量高,籽粒大、菜籽商品性好.小面积测产高达4 716 kg/hm2,实收产量4 084.5 kg/hm2,分别比大面积移栽油菜增产1 236.6 kg/hm2和918.3 kg/hm2,增幅分别为35.5%和29%.本试验还对油菜机直播关键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油菜机械直播的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6.
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宁油16号摘薹对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别在江苏省丹阳市、宜兴市进行不同密度条件下宁油16号摘薹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摘薹后,生育期延迟,株高降低,一次分枝减少,二次分枝增多,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说明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生产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宁油16号油菜摘薹对产量、经济效益、生育进程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摘薹后生育期推迟,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减少,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增加,三次分枝数和三次分枝角果少量出现。油菜籽产量略有减少,但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次摘薹后此现象更为明显。种植密度则以9.00万株/hm2最优。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摘薹对双低油菜宁杂11号、宁油16号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及净收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宁杂11号各处理的菜籽产量和净收益均显著高于宁油16号,但菜薹产量略低于宁油16号。随着种植密度提高,宁杂11号的净收益显著增加,但摘薹后净收益增加不大。宁油16号摘薹后净收益大幅度增加。摘薹后油菜生育期推迟、株高降低、总角果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但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能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密度与摘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为材料,对不同密度下采摘主薹、分枝薹的多种组合进行效益比较。结果表明,种植油蔬兼用型油菜,既产菜薹又收菜籽一举两得,摘薹后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以密度9 000株/亩、摘主薹、摘分枝薹的组合最优。  相似文献   

10.
根据18个油菜品种9个指标与倒伏指数的调查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下回归方程:Y=-2.033-0.052X1+0.013X2+0.092X4+6.423X7-4.950X8-0.385X9[Y表示倒伏指数,X1表示株高,X2表示生物产量,X4表示分枝高度,X7表示(薹茎+主花序)/(缩茎+伸长茎),X8表示薹茎/伸长茎,X9表示(薹茎+伸长茎)/缩茎]。回归结果表明:(薹茎+主花序)/(缩茎+伸长茎)对倒伏指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薹茎/伸长茎。  相似文献   

11.
根据18个油菜品种9个指标与倒伏指数的调查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下回归方程:Y=-2.033-0.052X1+0.013X2+0.092X4+6.423X7-4.950X8-0.385X9[Y表示倒伏指数,X1表示株高,X2表示生物产量,X4表示分枝高度,X7表示(薹茎+主花序)/(缩茎+伸长茎),X8表示薹茎/伸长茎,X9表示(薹茎+伸长茎)/缩茎]。回归结果表明:(薹茎+主花序)/(缩茎+伸长茎)对倒伏指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薹茎/伸长茎。  相似文献   

12.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宁油16号油菜摘薹对产量、经济效益、生育进程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次摘薹后生育期推迟,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减少,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增加,三次分枝数和三次分枝角果少量出现。油菜籽产量略有减少,但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次摘薹后此现象更为明显。种植密度则以9.00万株/hm2最优。  相似文献   

13.
<正> 油菜育苗移栽,是解决晚茬地种植油菜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培育壮苗利于油菜安全越冬.我县是油菜新区,壮苗移栽在生产上未能广泛应用,不少地方移栽时用弱苗或高脚苗,结果冬季大量死苗,影响油菜生产.供试品种:7110-3-1.共分四个处理:壮苗——八叶,弱苗——五叶以下,高脚苗——矮缩茎伸长10厘米以上,大壮苗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若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1号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油菜植株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结构及千粒重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数、单株有效结角数、二次分枝对产量的贡献率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分枝点高度、千粒重、含油率、主轴对产量的贡献率和等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 。因此,杂交油菜种植密度过低,植株高大,二次分枝增多,其产量贡献率占单株产量的1/4-1/3,在充分发挥杂交油菜单株生产潜力的同时,千粒重和含油率下降,从而影响杂交油菜籽粒的商品性,在大面积生产上,杂交油菜的种植密度以8000株/亩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朱红文 《农家致富》2009,(17):27-27
油蔬两用即在油菜生长的薤期摘取主茎薹作为食用.植株其余分枝生产的菜籽供榨油用。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产量、品质和食味作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了油蔬两用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2004年8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油200404).适合江苏省及长江下游油菜主产区种植。该品种目前由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独占经营.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氮肥施用对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生长发育状况和子粒产量的影响,比较和明确两种种植方式下油菜氮肥施用效果。由于种植方式的不同,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生育期内植株形态和生长发育特点存在较大差异。移栽油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选用优质油莱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株高条件下摘薹长度对"一菜两用"油菜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株高条件下摘薹长度对"一菜两用"油菜的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鲜重、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油菜株高为50~55 cm时摘薹15 cm为油菜"一菜两用"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8.
《湖南农业》2013,(8):29
常杂油5号(湘审油2013001)是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19.9天。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薹茎粗壮,苗、薹期生长整齐,繁茂性好,株型较紧凑。株高174.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4.6个,每角粒数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区直播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国豪油8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直播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着直播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直播密度为36万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3 433.50 kg/hm2。当直播密度为24万株/hm2和36万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油菜的最佳直播密度为24万~36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移栽和直播油菜的氮肥施用效果及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氮肥施用对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生长发育状况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探寻直播油菜的氮素营养特点,比较和明确两种种植方式下油菜氮肥施用效果和适宜施氮量的差异,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0年度在湖北省沙洋县布置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氮肥用量田间试验,开展田间调查和产量分析,根据肥效模型确定适宜施氮量。【结果】由于种植方式的不同,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生育期内植株形态和生长发育特点存在较大差异。移栽油菜单株优势明显,植株各方面发育均好于直播油菜,而直播油菜具有群体优势,籽粒产量水平与移栽油菜接近。施氮有效促进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同时,两种种植方式下油菜氮肥施用效果存在差异,移栽油菜各项生长发育指标及产量形成受氮素影响更为明显。直播油菜拥有庞大的根群结构,吸收土壤氮素的能力强,对外源氮肥需求量少于移栽油菜。本试验条件下,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28.4 kg•hm-2和130.3 kg•hm-2。【结论】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的植株形态、生长发育及施氮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产量水平相近的情况下直播油菜氮肥适宜用量明显低于移栽种植。因此直播油菜的经济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