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仙人草,也叫凉粉草,是制作凉茶的主要原材料。由于仙人草具有易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收成好的特点,得到了较好的推广。覆盖黑地膜种植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油菜旱作节水试验,对比湟中县油菜作物在不同颜色地膜种植时的效果,确定油菜地膜种植的最优模式,为今后推选出最佳地膜油菜生产模式奠定理论基础.试验结果,不覆膜(CK)、黑地膜、白地膜处理产量分别为4280.1kg/hm2、4496.865kg/hm2、4943.565kg/hm2,黑地膜、白地膜处理较不覆膜处理产量...  相似文献   

3.
地膜棉花原膜种植茴香是民勤县农技中心试验成功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对当年种植地膜棉花秆不拔除,待第二年春将棉花秆拔除后完整保留地膜,并灌足安种水,播种时在原棉花茬口行间用穴播机破膜种植茴香.据测产,采用该项技术种植的茴香平均产量3 600 kg/hm2,比露地种植的茴香增产600 kg/hm2,增收3 120元/hm2,同时节约成本1 500元/hm2,已发展成为民勤县种植茴香的新模式.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西瓜是静宁县重要的经济作物,年均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 500 hm2左右,年产量约7万t,产值2 100万元,为当地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静宁县中南部仁大、李店、治平、余湾等乡(镇)的瓜农从抓西瓜早熟栽培、早上市,增加经济收入入手,探索总结出了适合当地生产的投资小、收益高、操作简单易行的小拱棚地膜西瓜栽培技术,并逐年扩大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小拱棚加地膜栽培技术,在早春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能有效提高地温,据测定,小拱棚地膜覆盖较普通地膜覆盖0~20 cm土层的地温提高1~3 ℃,而且在西瓜苗期具有增温、防止霜冻的作用,播期较普通地膜西瓜提前10~15 d,成熟期提前7~10 d.小拱棚地膜西瓜一般产量6万kg/hm2左右,较普通地膜西瓜售价提高0.2~0.4元/kg,增收1.80万~2.25万元/hm2,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截至2005年,全县小拱棚地膜西瓜种植面积达400 hm2,占全县西瓜种植面积的26.7%.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高丹草鲜草产量与种植密度(x1)、氮肥施用量(x2)、磷肥施用量(x3)、钾肥施用量(x4)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高丹草鲜草产量高于97 500.00 kg/hm2的栽培技术措施为:种植密度93 360~105 450株/hm2,施N量184.10~206.2 kg/hm2,施P2O5量165.83~194.18 kg/hm2,施K2O量96.23~109.69 kg/hm2.各因子对高丹草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钾肥施用量>种植密度>磷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说明,在该试验的土壤和生态条件下,钾肥施用量是决定高丹草鲜草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在张掖干旱绿洲灌溉区进行了膜草覆盖玉米栽培试验,探讨膜草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玉米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膜覆盖相比,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具有较好的保墒效果,生育期耗水量仅增加1.99%,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仅降低4.05%、5.92%。膜草覆盖地膜投入量比全膜覆盖减少40.94~41.55 kg/hm2,地膜残留量减少11.01~11.54 kg/hm2。综上分析,认为地膜与小麦秸秆覆盖栽培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玉米产量,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对陇中旱地膜侧马铃薯与露地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膜侧种植马铃薯较露地种植马铃薯增产4 382.25 kg/hm2.增产率30.62%,水分利用效率膜侧种植较露地种植提高5.92 kg/(mm·hm2),增加6.51%.在降水量为46.70 mm的情况下,膜侧种植区0~200 cm土层水分含量较露地种植区提高17.03mm,耗水量增加31.23 mm.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地膜在高密度玉米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白浆土地上进行了地膜种植与祼地高密度种植玉米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高密度种植玉米的保苗率、保穗率、千粒重、产量及产值均高于祼地种植;地膜高密度种植玉米的各生育期均较祼地种植提前5~7 d。地膜高密度种植收获株数为103 995株/hm2,而收获穗数为72 825穗/hm2,空秆株数为31 170株/hm2,为消除玉米空秆株,种植密度应为72 825株/hm2。因此,明确了桦甸市白浆土高密度地膜种植玉米密度为72 825株/hm2,可为确保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白浆土上开展玉米降解地膜种植与祼地种植的效果比较试验,并对其生育期、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降解地膜种植玉米,可明显提高保苗率、提高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使玉米出苗期、吐丝期及成熟期提前5~6 d。降解地膜种植玉米较裸地种植增值1 899.96元/hm2,同时节省清除地膜所需费用。因此,桦甸市地白浆土应用降解地膜种植玉米,是高产稳产达到高效生产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仙人草黑地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育苗、选地、整地、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储藏和留种等方面介绍了仙人草黑地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早熟棉邯686选系HS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对4个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下棉花不同时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在获得较多群体总铃数的基础上铃重没有明显降低,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处理,子棉产量达4867.5 kg/hm2。由此提出在黄淮棉区采用早熟棉花品种,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其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药材品质,减少地膜带来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开展了生态防草布在蒙古黄芪种植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白地膜、黑地膜、生态防草布覆盖方法种植蒙古黄芪,会对蒙古黄芪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地上部分表现为:采用白地膜会促进蒙古黄芪早期生长,导致出苗早,花期早,种子成熟早,但株高和冠幅低于黑地膜和生态防草布;从产量分析:小区产量最高的是防草布,为110.34kg,较对照提高了24.52%。其次是黑地膜,为108.68kg,再次是白地膜,为93.36kg,对照为88.61kg。由此说明,在蒙古黄芪标准化种植中,生态防草布可以取代传统白地膜、黑地膜,减少地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对青海省生态保护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仙人草俗称草板草,在丰顺县大龙华镇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仙人草粗生、易管、生长旺盛、产量高、效益好,平均亩产干品300多公斤(最高可达500公斤以上),产值可达3000多元。其产品既可药用(清热消暑),又可加工食品(如仙人板)和饮料等,深受人们的喜爱,发展前景看好。其坡地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佩民  孙义和  高爽  尚尔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37-3837,3842
通过覆盖地膜与未覆盖地膜栽培方法,进行墨西哥饲用玉米、皇竹草、高丹草等禾本科牧草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地膜组比未覆盖地膜组试验生长季节内多刈割牧草1~2茬次,增加了牧草产量,墨西哥饲用玉米增产53.36%;皇竹草增产35.36%;高丹草增产23.68%,其中墨西哥饲用玉米产鲜草量高达180 945 kg/hm2.为沈阳地区选择禾本科牧草栽培模式,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1 新疆农区种草及种植结构现状 1.1 农区为粮、经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草的比重很小 新疆农区长期以来传统的种植结构是以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不种或极少种植饲料作物和牧草,基本上是二元种植结构.50、60年代,在前苏联实行草田轮作制的影响下牧草(苜蓿)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最高时达到16.7×104hm2.但70年代初苜蓿的种植面积下降到14×104hm2.70年代中期以后面积又开始扩大,1986年达到15.2×104hm2,占当年作物种植面积的5.4%,"七五"期间,新疆曾提出要将苜蓿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占种植总面积15%的要求,但因多种原因,并未实现.90年代新疆贯彻"一白一黑"战略,为保棉花,部分苜蓿地被开垦种棉,1995~2000年苜蓿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左右.  相似文献   

16.
9个西葫芦品种在红古区的引种试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红古区平安镇蔬菜基地早春地膜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西葫芦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美葫2号座果率61.5%,早熟性好,折合产量最高,为58 000.0 kg/hm2,较对照品种翡翠2号增产8.85%。百盛座果能力强,折合产量57 142.8 kg/hm2,较对照品种翡翠2号增产7.24%。百盛2号座果率61.6%,较对照品种翡翠2号增产5.36%。以上3品种瓜形顺直、均匀,可在当地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7.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入药,含甘草酸、甘草素、甘草次酸等,其味甘、性平、无毒,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还可做为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的配料,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以前甘草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但因乱采滥挖而使野生资源面临枯竭.近年来国家实施生态保护,限制采挖和应用野生甘草,各地人工种植甘草已蓬勃兴起.环县2003年种植甘草4 000 hm2,直播种植两年后,条草产量可达4 500~5 000 kg/hm2,按2005年6元/kg计,产值可达27 000~30 000 元/hm2,再加上毛草4 500元/hm2,总产值可达31 500~34 500 元/hm2.实践证明,人工种植甘草可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环县目前人工种植甘草主要采用种子繁殖,现根据笔者种植甘草的实践,将甘草人工种植的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采用随机排列法,在坡耕地上开展了降解地膜种植与普通地膜种植玉米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降解地膜种植玉米较普通地膜种植玉米增产、增值分别为1 704 kg/hm2、1 181.12元/hm2,可为桦甸市在坡耕白浆土种植玉米达到玉米增产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生产中采用马铃薯草膜双覆盖垄作滴灌技术,既可利用地膜的保墒增温效应,也可使安定区玉米秸秆资源就地利用。结果表明,在安定区采用草膜双覆盖垄作滴灌技术种植马铃薯,适宜播期以5月4日为宜,出苗率高、产量高,产量为46 380 kg/hm2。播种过早出苗后易发生冻害,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地膜玉米具有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亏缺而推广面积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从1998年开始在定西县凤翔镇口下庄村、景家口村进行地膜玉米沟穴播试验示范种植,3 a累计种植15.733 hm2,平均产量7 710 kg/hm2,比常规地膜玉米对照田增产1 920kg/hm2,增产率为33.2%.几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地膜玉米沟穴播具有接纳降水多、蒸发量小、作物对土壤水分利用率高、在干旱年份增产幅度大等特点.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