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新疆高产春大豆鼓粒的粒位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高产春大豆鼓粒的粒位差异,明确粒重增加的规律,2015-2016年在田间研究了金元20、11-109、新大豆27和黑农61,4个中熟高产春大豆品种(系)主茎不同节组荚、同节异荚、三粒荚各粒的鼓粒进程及单粒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主茎基部1~3节的荚最早开始鼓粒、鼓粒期最长、单粒重最低,顶部倒1~3节荚始粒期最晚、鼓粒期最短,单粒重介于基部1~3节与顶部倒4~6节之间,顶部倒4~6节荚的始粒期和鼓粒期介于基部1~3节与顶部倒1~3节之间,其单粒重最大。主茎荚始粒期、鼓粒期的差异随节位的差异而增大,节组间最大差异分别为9~24 d和6~15 d;同节位的大、中荚比小荚始粒期早、鼓粒期长、单粒重大;三粒荚各粒增重速度和单粒重均表现为中远近粒位;鼓粒进程及单粒重的差异表现为同株异节同节异荚同荚异粒。鼓粒过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单粒重实现的,鼓粒的粒位差异大,增加大豆单株鼓粒期,对高产有利。春大豆产量5 000~5 600 kg·hm-2的单株鼓粒期为45~60 d。  相似文献   

2.
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研究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与 1 2个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单株粒重r12 >生育日数r3 >百粒重r11>开花~成熟日数r2 >株高r4>出苗~开花日数r1>单株荚数r8>每荚粒数r10 >单株粒数r9>结荚高度r5>主茎节数r7>有效分枝r6,而且还明确了各个性状之间的关联程度 ,提出了夏大豆高产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菜用大豆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不同采摘期菜用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东农96-002植株高度最高(33.3 cm);采摘期最早的品系是沪宁95-1(7月21日);辽鲜1号单株荚数最多(40.9个);东农96-002百荚鲜重、鲜荚长、鲜荚宽均居首位,分别是280.6 g、6.23 cm、1.52 cm;品种间百荚鲜重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52.84**)、百粒鲜重差异达显著水平(F=15.45*)。辽鲜1号鲜荚产量最高(16 258.1 kg/hm2),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2.84**)。就综合性状而言,菜用大豆东农96-002最适合在本地区早春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高产育种的农艺性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安徽省夏大豆联合鉴定56个品种(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效分枝、底荚高、单株荚数和株高变异系数较大。单株产量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正相关,与百粒重负相关,与生育日数、底荚高、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多元直线相关。选择高产新品系,应突出单株荚数的选择,选择荚粒数多、百粒重高、生育日数适中的株系。  相似文献   

5.
张秋英  潘相文 《大豆科学》2008,27(3):409-413
菜用大豆是一种特殊的大豆,它是在植株生育处于R6或R7时进行采摘,作为食用的大豆.尽管菜用大豆的研究在美国已进行了多年,但仍然只有少数菜用大豆品种可用于商业生产.试验在美国麻省大学作物研究和教育中心对12个菜用大豆品种(品系)的田间的生育表现及销售产量的潜力进行了评价.试验采用随机区组4次重复.研究表明:12个品种中,7个品种(品系)是绿色种皮.品种间始花期,最佳可食期及种子成熟收获期存在明显差异.从50%以上开花期到最佳可食期及种子成熟收获期变化范围为20~45 d.晚枝豆的销售产量最高为7 971kg·ha-1,早枝豆的销售产量最低为3 122 ks·ha-1.高的销售产量的获得主要是瘪荚率低,籽粒大及2粒荚的比率高.  相似文献   

6.
筛选大豆对叶片机械损失敏感的指标和时期,为评价大豆对食叶性害虫的耐虫性及制定虫害防治指标等提供参考。在大豆品种南农99-6不同生育阶段(V5、R1、R3、R5)进行不同程度(0%、16. 7%、33. 3%、50. 0%、66. 7%、83. 3%和100%)的剪叶处理,测定农艺和品质性状,以探究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叶片损失程度对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剪叶量处理间,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四粒荚数、三粒荚数、二粒荚数和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主茎节数、一粒荚数和百粒重差异达显著水平,有效分枝数、每荚粒数及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一粒荚、二粒荚、三粒荚和四粒荚的数量都有随剪叶量增加逐步减少的趋势。(2)平均单次33. 3%及以上的叶片损失可导致单株荚数显著减少; 50%及以上的叶片损失可导致单株产量显著降低;而100%叶片损失可导致百粒重显著降低。(3)不同生育期剪叶处理间百粒重、三粒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差异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而其它性状无显著差异。始荚期的叶片损失对单株荚数影响最大,而鼓粒始期的叶片损失对百粒重影响最大且同时影响单株荚数,因而R3和R5是叶片损失的敏感时期。(4)不同生育阶段与不同剪叶量间的互作对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小,都未达到显著水平。(5)该试验结果模拟了大豆受咀嚼式食叶性害虫危害的机械损伤影响,但不涉及取食时分泌唾液毒害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吸食的影响。(6)建议用虫害关键时期(R3) 33. 3%的剪叶量模拟咀嚼式食叶性害虫危害,以单株荚数损失率、百粒重损失率及单株产量损失率作为评价指标鉴定大豆的耐虫性。  相似文献   

7.
菜用大豆荚粒品质发育过程及适宜采摘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选用夏播菜用大豆不同熟期组6个代表品种通州豆、楚秀(熟期组Ⅲ),海系13、南农87c-38(熟期组Ⅳ),南农大黄豆、黑皮绿仁(熟期组V),对其荚粒品质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荚长、荚宽及荚厚的发育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荚长、荚宽在开花后10-20天伸长较快,基本接近品种的固有长度和宽度;荚厚在开花后25-40天快速增长。(2)百荚鲜重、百粒鲜重发育符合二次曲线,熟期组Ⅲ品种在开花后35~55天达到最大值,而熟期组Ⅳ、熟期组V品种在开花后55—70天达到最大值。(3)出籽率及可溶性糖的变化符合四次曲线方程,在R5-R7前半期可溶性糖含量逐渐提高,R7后半期有所回落;不同熟期组的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变化相似。菜用大豆的适宜采摘期为R6-R7的前半期。  相似文献   

8.
超高产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建新  周婷  贾珂珂 《大豆科学》2012,31(5):739-743
为探明超高产大豆品种的花荚形成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在田间系统地比较了超高产大豆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与高产大豆新大豆10号的花荚形成过程及其时空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中黄35、新大豆1号、10-124具有终花期、始荚期明显推迟,花期和荚期显著延长,开花节数和结荚节数明显增加,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单株花数和荚数明显增多的特点;中黄35中部和上部节开花数多,新大豆1号和10-124下部节开花多;中黄35植株下部和中部节的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新大豆1号和10-124植株的中部和上部荚数和粒数分布较多.超高产品种开花期和结荚期明显延长、开花和结荚节数增多、开花和结荚高峰期明显后移,且峰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淮豆4号是一个早熟、优质、高产的夏大豆品种,其全生育期103~106d,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毛,分枝2~4个,株高55~75cm,主茎15节左右,株型直立,抗病抗倒。卵圆叶,淡褐色荚,单株结荚平均在35.6个,每荚实际粒数在2.01左右,子粒椭圆,淡褐色脐,  相似文献   

10.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