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龙眼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眼花的挥发油,并采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66%;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0.74%。[结论]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龙眼花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香茅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CDE)及水蒸气蒸馏法(SD)从香茅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31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1%以上;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鉴定了17种成分,占挥发油的94%以上。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挥发油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含量最高的都是香叶醛和橙花醛。[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比水蒸气蒸馏法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蒸馏法与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优化超临界CO_2提取细辛挥发油方法,并用GC-MS法对2种提取方法所得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和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仅鉴定了百分值大于2%的8种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38%和93.93%。[结论]2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异不大,为细辛挥发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方法提取柑橘皮中挥发性成分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SD)和超声萃取-水蒸气蒸馏(UESD)从柑橘皮中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比较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SD法共分离出30个色谱峰,鉴定出21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3.89%,主要是邻苯二甲酸(51.93%);UESD法共分离出45个色谱峰,鉴定出38种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8.07%,主要是D-苎烯(25.90%)等。[结论]2种方法提取柑橘皮中挥发油主要共有成分为有机酸和烷烃类化合物,但组成和含量有差异,SD法提取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刘顺珍  刘红星  张丽霞  黄燕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68-15970,15972
[目的]分析金橘叶和金橘果皮挥发油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橘叶和金橘果皮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检测金橘叶和金橘果皮中的挥发油组分,比较两者挥发油组分的异同。[结果]金橘叶挥发油中鉴定出27种成分,占总量的91.37%;金橘果皮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6.23%。金橘叶和金橘果皮挥发油中都含有α-蒎烯、芳樟醇、β-石竹烯等13种物质。[结论]两种原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同,且相同的13种成分其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小叶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丁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以采自河南嵩县车村镇的小叶丁香花为试材,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小叶丁香挥发油,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小叶丁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5.332%。小叶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4-羟基-苯乙醇、油酸、棕榈酸、己内酰胺、苯乙醇、顺-氧化芳樟醇等,其中醇类化合物占所鉴定化合物含量的54.533%,酸类占21.413%,酚类占3.560%,酮类占6.346%。[结论]小叶丁香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醇、酸类化合物,而没有其他挥发油中常见的萜类及萜的含氧化合物,表明其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法)与水蒸气蒸馏法(SD法)从杜仲(Eucommia ulmoids Oliv.)叶中提取挥发油,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其进行检测。从SFE-CO2法提取的杜仲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2.57%;从SD法提取的杜仲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4.48%。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挥发油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SFE-CO2法比SD法能更真实、全面的反映杜仲叶药材的挥发油成分。  相似文献   

8.
吕杨  潘德芳  陈伟民  任凤莲  陈龙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19-20620,20622
[目的]考察并比较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成分和含量的异同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精根和茎中的挥发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并比较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黄精根挥发油成分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0.87%;黄精茎挥发油成分中共鉴定出化合物有37种,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4.58%。其中,有13种挥发油成分化合物同时存在于黄精根和茎中,其中只有2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不大,小于5.0%;其他11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相差均大于5.0%。[结论]黄精根部和茎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苦楝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苦楝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苦楝子挥发油,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72个色谱峰,鉴定出6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76%。[结论]苦楝子挥发油中,己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其中己酸占总挥发油量的19.560%。  相似文献   

10.
刘世巍  黄述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75-17076,17112
[目的]对桃儿七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GC-MS质谱分析。[方法]采用超声-索氏抽提组合法提取桃儿七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标准谱库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库NIST2008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总离子流色谱图的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初步确认出其中48种化合物的可能结构,有32个化合物与质谱数据库匹配度较高,占桃儿七挥发油成分的66.66%。其中胺类5种,占挥发油含量的1.16%;酸类6种,占挥发油含量的6.04%;醇类5种,占挥发油含量的6.55%;酯类9种,占挥发油含量的38.82%;酮类4种占挥发油含量的10.09%。[结论]分析桃儿七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助于发现桃儿七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为针对性地提取分离挥发油中的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成分,为小叶水蜡树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在小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中共鉴定了28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壬醛(14.24%)、正二十烷(10.21%)、芳樟醇(9.26%)、壬烷(8.46%)、二十二烷(8.06%)、丁香酚(6.74%)、苯乙醇(5.39%)和顺-9-二十三烯(5.25%)等。[结论]试验分析的小叶水蜡树鲜花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与文献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提取方法、色谱柱的选择以及植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受到的一些生物酶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石琳  阳元娥  姚勇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41-21643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超临界萃取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2-苯二羧酸-2-乙基己基酯(17.81%)1、,2,34,4,a5,,6,8a-八氢-7-甲基-7-亚甲基-1-(1-亚甲基)-(1a,4a8,a)萘(11.13%);水蒸馏法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66,-三甲基-[1S-(1a,2β,5a)]-二环[3.1.1]-3-庚烯-2-醇(22.05%)、4-甲基-1-(1-甲基乙基)-[1S-(1a,4b.5,a)]-二环[3.1.0]己烷-3-醇(10.69%)、石竹烯氧化物(10.62%)。[结论]超临界萃取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多,其中极性较小的成分含量较高;水蒸馏法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集中在极性较大的醇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成分用水蒸馏法相对难以提取。  相似文献   

13.
杨金  赵兴雷  易平  黄笃树  吴娜  闵勇  刘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63-15665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驱蚊香草精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GC/MS分别对2种方法提取的精油进行分离和检测。[结果]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精油中检测到23个成分,在有机溶剂法提取的精油中检测到49个成分;精油的主要成分为香茅醇、马兜铃烯、乙酸香茅酯、香叶醇、芳樟醇、异薄荷酮、β-波旁烯和香榧烯醇等。[结论]水蒸气蒸馏法使驱蚊香草精油化学成分大量损失,但对沸点高、相对难挥发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很好地富集作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能很好地保留驱蚊香草精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4.
岳红坤  韩明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48-7850
[目的]为工业提取桂枝挥发油筛选方法。[方法]以桂皮醛为标准品,利用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分析,对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桂枝挥发油进行得率和纯度比较。[结果]在0.5249~2.0994μg/ml浓度范围内,桂皮醛含量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6.0333×10^6X+0.4573×10^6,r=0.9998;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桂枝挥发油得率较水蒸气蒸馏法提高了7.33倍,且纯度高。[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桂枝挥发油可以提高提取率。  相似文献   

15.
刘志华  周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816-8817
[目的]比较提取广藿香油化学成分的不同提取方法。[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CDE)和水蒸气蒸馏法(SD)从广藿香中提取广藿香油,并用GC-MS法对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和定量比较。[结果]SCDE法提取的出油率为2.47%,SD法提取的出油率为1.58%。结果表明,SCDE法提取的广藿香油中相对含量0.5%以上有12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98%以上,其中广藿香醇相对含量为26.40%;SD法提取的广藿香油中相对含量0.5%以上有13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97%以上,其中广藿香醇相对含量为40.75%。[结论]2种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的收率和各成分的含量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6.
山芹菜籽精油化学组成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山芹菜(Spuriopimpinnella brachycarpa(Kom.)kitagawa)籽精油的化学组成,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与水蒸气蒸馏法(SDE)提取了山芹菜籽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对超临界油与水蒸气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SFE-CO2油进行了甲酯化,采用GC-MS分析了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从SFE-CO2油中分离出28种组分,保留时间4~17 min;从SDE油中分离出16个组分,保留时间4~10 min;对SFE-CO2油甲酯化后的分析结果表明,SFE-CO2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种脂肪酸.表明SFE-CO2方法不仅能够萃取如脂肪酸乙酯类沸点较高的挥发性成分,还能提取难挥发的脂肪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金叶女贞与小叶女贞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自然条件下对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和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金叶女贞的比叶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小叶女贞,而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则高于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的光合能力低于小叶女贞,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均低于小叶女贞;金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均为单谷曲线,二者发生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羌活挥发油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最佳工艺条件是:加水量12倍、回流时间8 h、粒度为粗粉,提取率为1.094%;超临界萃取最佳条件是:压力20 MPa、温度40℃、时间4 h,萃取率为7.76%,为前者的7.1倍。[结论]超临界萃取法工艺优于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贵州南北盘江地区姜科植物姜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了68个峰,确认了其中14个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是芳姜黄酮(28.17%)。[结论]该试验为贵州南北盘江地区姜黄植物药材的品质评价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