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娣  牛志春    霞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3-6614
[目的]研究溱湖湿地旅游行船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2013年5月和9月对溱湖湿地5个采样点底栖动物群落和水质指标(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进行调查,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水质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9种,其中软体动物9种,摇蚊类11种,寡毛类9种,其他类10种;优势种为耐污种群水丝蚓属(Limnodrilus)。水温、DO、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水温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DO与底栖动物个体数呈显著负相关。总磷和总氮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水质的营养状况是影响溱湖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重要水环境因素。溱湖湿地水质功能在退化,说明旅游行船不利于底栖动物生长。[结论]该研究可为该地区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管理以及水质生物监测工作提供重要的生物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浑太河流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在不同水生态功能区间的差异性,于2012年春季对浑太河65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环境因子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浑太河流域3个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比例、指示种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水生态功能区环境因子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水生态功能Ⅰ区的驱动因子是海拔、水深、总氮,水生态功能Ⅱ区的驱动因子是高锰酸钾盐指数、盐度,水生态功能Ⅲ区的驱动因子是溶解氧、电导率、盐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生态功能Ⅰ区海拔、总氮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相关,高锰酸钾盐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P0.05),溶解氧、海拔、总氮与物种丰富度显著相关(P0.05);水生态功能Ⅱ区环境因子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不明显(P0.05),海拔、电导率、盐度、总溶解固体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相关,海拔与物种丰富度相关(P0.05);水生态功能Ⅲ区环境因子与这些指数相关性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浑太河流域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空间异质性,环境因子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水生态功能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天津市3座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7月、9月分别对天津市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的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各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状况,并评价各水库的水质情况。[结果]所有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2种,其中水生昆虫6种,软体动物7种,甲壳类2种,寡毛类7种。于桥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11种、8种、1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43 ind./m2、50.09 g/m2;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于桥水库为轻-中度污染。北大港水库5月、7月、9月种类分别为5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8ind./m2、2.7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北大港水库为重度污染。尔王庄水库5月、7月、9月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别为3种、5种、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4 ind./m2、0.20 g/m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尔王庄水库为中度污染。[结论]三座水库均受到了富营养化污染,污染程度为:北大港水库尔王庄水库于桥水库。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瓦埠湖底栖动物生态学。[方法]于2012年对瓦埠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37种,其中水生昆虫类、寡毛类、软体动物和其他类群分别为15种(占总物种数的40.54%)、12种(32.43%)、6种(16.22%)和4种(10.81%);优势种(Y≥0.02)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bigobranchia)、摇蚊(Compteromesa 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28.2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39.6 g/m2,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765±0.499)~(1.181±0.590);Margalef指数均值为(0.518±0.192)~(0.740±0.448);Pielou指数(0.501±0.339)~(0.763±0.1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季节上呈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水温、透明度、硝氮、溶解氧是影响瓦埠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研究结果为瓦埠湖水质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兵  温腾  盛晟  安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33-16738
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了贾鲁河9个河流断面的栖息地质量状况,分析了栖息地综合指数(HI)与水质理化指标、底栖动物的相关关系,探讨了栖息地质量状况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途径。结果表明,贾鲁河9个河段中,有超过50%的河段处于不健康状态;栖息地质量与水质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底栖动物生物量、B-IBI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相关(P<0.05);栖息地主要通过河道内生境变化与河滨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贾鲁河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其中底质类型和城镇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对綦江河流域19个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河流栖息地进行调查取样,分析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BI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各采样点水质状况,探讨评价指数与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所有采样点共记录底栖无脊椎动物40种,隶属于13目29科,平均密度为602.24个/m~2,采样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别为四节蜉(Baetis sp.)、水丝蚓(Limnodrilus sp.)、摇蚊(Chironomus sp.)和动蜉(Cinygma sp.).BI指数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为"清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两者评价水质状况的结果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BI指数与底质、水质状况、河道变化、植被多样性等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底质、栖境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和水质状况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去除与能量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连续4年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无植物浅水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其与水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试验期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主要优势种,优势度最高可达0.5,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09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 g/m^(2)。底栖动物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受水质和气候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随环境变化的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底栖动物丰度和物种数在一定程度上与NH_(3)-N、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但是不同类群所受的主导环境因子明显不同,其中寡毛纲与TN、NH_(3)-N呈显著正相关,而腹足纲和昆虫纲则主要与TP、COD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对于水质变化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同时对于强化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消纳转化功能也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也是提升人工湿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的差异,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1年10月采用定量采样的彼得逊采泥器和定性采样的D型手网对温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并分析该2种采样方法大型底栖动物各自物种组成、优势种、密度和生物量。[结果]定量和定性采样方法均采集到28种大型底栖动物,有16种相同物种。定性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7 377ind/m2,大于定量采样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6 309 ind/m2)。[结论]在定量采样的同时加入定性的采样方法能够更有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9.
东寨港典型红树林区底栖动物多样性特征指数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树林区不同红树林群落及环境变化与底栖动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机械抽样方法选取采样点,对东寨港北港、三江典型红树林区底栖动物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匀度等特征指数进行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探讨不同红树林群落对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北港区和三江区的红树林底栖动物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北港红树林区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08.69 g.m-2、683.33个.m-2和1.157 1,三江红树林区分别为:214.60 g.m-2、547.00个.m-2和1.037 2;[结论]北港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比三江红树林区丰富。底质和盐质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都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浑河底栖动物种类,评价浑河的水体质量。[方法]2016年7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对浑河水域8个采样点(实际为6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以此推测该区域水体质量。[结果]经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底栖动物3门5纲8目10科32种,其中出现最多的类群是水生昆虫,占种类数量的68%,环节动物占13%,软体动物占16%,其他节肢动物占3%。浑河水域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丰水期时,东洲区水域污染严重,下游污染较轻;在枯水期时,中游和下游进行施工和蓄水等处理,改变了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其种类和数量不符合季节的改变。人为活动因素对部分河流附近环境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季节性的变化;枯水期整体水质稍好于丰水期。[结论]该研究为维持浑河生态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南太湖水质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综合评价水质状况和保护人体健康提供参考,同时为建立太湖生态监测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湖州市太湖南岸的水质进行了检测,测定相同采样点不同月份的水样微核千分率(MCN)、污染指数(PI)及主要化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南太湖水处理的蚕豆根尖细胞出现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可观察到单微核、双微核、三微核、分裂后期染色体桥和染色体断片。太湖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各月份MCN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5月份湖水污染最为严重,其PI值达到4.08。太湖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营养盐和耗氧有机物。[结论]对被污染水体的治理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治理太湖污染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方法]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利用2001~2010年渭河干流陕西段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近10年该流域水质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并初步探究其原因。[结果]2001~2010年,渭河干流水污染程度呈持续减轻态势,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呈显著下降趋势,综合污染指数降幅达62.7%,如期实现了消灭渭河黑臭的目标。但是,近10年渭河干流污染仍很严重,各年均为重度污染,西安段仍然是渭河治理的重点。[结论]该研究为渭河陕西段的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汾河运城段水质情况。[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2015年汾河运城段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4个指标PH、COD、DO和NH_3-N中,NH_3-N为主要污染因子;在全年45个监测周中,水质情况总体表现为丰水期优于枯水期。[结论]汾河运城段水质处于国家劣V类,须采取相应的手段控制污染,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遥感技术评价"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功能。[方法]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依据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系统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2015年潜山县、太湖县、岳西县、金寨县、霍山县、石台县的生态环境功能指数为75.34~81.83,生态功能等级均为优。"十二五"始末相比,岳西县的生态功能变化度为略微变好,其余5个县均为无明显变化。[结论]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县域自然生态优越,生态系统承载力高,生态功能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省河蟹养殖业竞争力,为全面提升江苏省河蟹养殖业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河蟹养殖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与全国其他14个省(直辖市)河蟹养殖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5个省(直辖市)中,江苏省河蟹养殖业竞争力排名第1.在河蟹养殖业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资源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其次是生产能力因素,第三是发展潜力因素;这3个主因子的权重相差不大,在江苏省河蟹养殖业竞争力形成中均比较重要.[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拨款的方式建设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水产养殖示范场来增强江苏省河蟹养殖业在第一主因子(资源因素)方面的竞争力;通过加强区域水产养殖业的整体发展带动水产加工企业和水产冷库的发展来增强江苏省河蟹养殖业在第三主因子(发展潜力因素)方面的竞争力.此外,江苏省可通过推广先进河蟹养殖技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注重河蟹苗种的生产和销售、宣传河蟹文化和发展河蟹深加工业等途径来保持和增强江苏省河蟹养殖业在第二主因子(生产能力因素)方面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苍南沿浦湾浅海渔业水域水质。[方法]以温州苍南县沿浦湾监测水质参数为指标,利用加拿大环境部长理事会水质指数法(CCMEWQI)综合评价2013—2016年浅海养殖区水质状况及对渔业养殖的潜在影响。[结果]虽然该区域水质判定为良并可满足渔业生产,但是从定量综合水质指数(WQI)值来看却是接近中等水平,并呈下发展的趋势,渔业水质环境非常脆弱;监测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有无机氮、石油类、活性磷酸盐等;主要的污染物质会潜在造成生态富营养化,甚至暴发赤潮的风险。[结论]该研究可为水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东  万福绪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04-7206
[目的]分析海堤防护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方法]以苏北海堤6种主要防护林为研究对象,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来研究影响海堤防护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肥力因子。[结果]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为土壤pH,且呈显著负相关,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的解释能力分别达到84.6%、56.1%和59.1%;其次是土壤全磷含量,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对3个物种多样性指标的解释能力分别为11.3%、32.1%和31.9%;其他入选的因子有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容重和全氮含量。[结论]营造混交林后,随着土壤pH值的降低,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有所增加,林下草本层多样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和环境的基本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苏南太湖水环境特点,在分析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症结基础上,结合生态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太湖区域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生态经济评价。最后提出了一些适合于本地区自然水环境特点,有利于水环境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江苏省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熟中粳水稻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杂交中粳和常规中粳区域试验数据,对新选育的杂交中粳与常规中熟中粳品种的主要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中熟中粳相比,杂交中粳组合表现为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但穗数较少、结实率偏低;主要品质性状表现为整体水平低于常规中熟中粳品种,但在整精米率和粒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粳稻育种的改良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