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松嫩平原是我省大豆主产区之一,其西南部的半干旱地区15个市县大豆种植面积就达370万亩,占全省大豆面积的15.5%。但由于该地区风砂干旱严重,年雨量仅370~450mm,不能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致使该地区大豆产量不高不稳。为充分利用当地土壤水分和充足的光热资源,进行旱地大豆穴播埯种抗旱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为提高半干旱地区大豆产量提供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生产的最大省份,常年大豆种植面积450万hm2左右,占全国大豆面积的40%~44%.是中国大豆的主要商品粮供应基地。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3左右.大豆种植是该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台湾莲雾栽培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台湾莲雾栽培面积达9576公顷,平均年产量150000吨,栽培区分布于全省15个县,其中屏东县是该省莲莲的主产区,栽培面积达8444公顷,占全省总面积88.18%,台湾莲雾栽培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早花及提高果实品质,其成败与土壤肥力及树体营养状况的关系级为密切。本文详细阐述了台湾莲雾栽培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大陆热区发展这一热带水果及科学研究均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豆带作少耕栽培增产的气象因子分析于朝贵,邱振英,杜懋国(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总的说来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大豆采用带作少耕栽培,垄体增大,可减少耕翻次数和趟地面积。减少土壤水分散失,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7.6%。行间通风良好,相对风速增加38...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春大豆主产区。自进入80年代,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ol-erotiorum)日趋严重,发病率由1983年的5%左右上升到1987年的20—30%,严重地块高达50—90%,甚至绝产。1986年全省20余个市县发生此病,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黑河两市所辖的县市,1987年40余个市县发生,几乎遍及全省各市区。以齐齐哈尔市的嫩江县为例,1983年仅在个别乡村的个别地块发病,病株率也很低。1986年该县则有13个乡镇203个村的大豆发生菌核病,面积达28.6万亩,占大豆面积的42.9%。其中发病率低于10%的占发病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提高大豆单产的探讨王培英,郭玉虹(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刘淑荣(黑龙江省畜牧局)王忠信,王昆(黑龙江省大山种羊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近些年全省大豆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提高,但仍存在高低不均的情况,尤其是西...  相似文献   

7.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王守义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广,全省常年发生面积为1000万亩左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达70%~80%,甚至绝产。为减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我所干197...  相似文献   

8.
根据黑龙江省2008年全省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和生育表现,对推广面积超过150万亩的品种,主要特性做以介绍,为明年大豆生产用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豆科技》1995,(3):20-21
百万亩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的运用黑龙江省农场局九三农管局农业处张1994年我局大豆种植面积125.9万亩,实现总产2.3亿公斤,亩产182公斤;创产值3.98亿元(1994年现行价),占今年种植业总产值的60%,大豆总产、亩产、产值三超历史,是九...  相似文献   

10.
大豆有效营养面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4年,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北方垄作区大豆垄幅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南部地区大豆有效营养面积为2210~4500 cm2,有效株行距为47.0~67.1 cm。其中中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2210~4025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南部地区的有效营养面积在3838~4500 cm2,即有效株行距为61.9~67.1 cm。南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大,中部地区品种有效营养面积较小。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等的浪费。尤其是中、北部垄作区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耐重茬大豆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重茬大豆品种的筛选(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佳木斯.154007)齐宁,郭泰,刘忠堂,张荣昌,胡喜平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是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大豆商品价值的提高,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茬面积也逐年加...  相似文献   

12.
空育131试验代号为垦鉴90—31,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1990年秋从吉林农科院水稻所引进的日本品种,是北海道中央农试1980年~1986年以空育110(道黄金)/道北36(北明)杂交育成。1994年被黑龙江省评为优质米品种,1996年黑龙江省垦区大面积示范2.854万hm2,各市县为0.133万hm2;1997年垦区扩大到15.63万hm2,成为第一主栽品种,全省达到16.67万hm2;1998年全省种植面积19.76万hm2,1999年达15.37万hm2,2000年跃为44.03万hm2,2…  相似文献   

13.
大豆菌核病发病因素分析与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黑龙江省由于大豆栽培面积增加,重茬现象严重,加之油菜、向日葵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大豆菌核病病害的发生.200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大豆菌核病普遍发生,而且发病时期早,发病重,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黑土区大豆重迎茬栽培与产量的关系及农艺对策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2062郝天旭贾红孙文玉绥化市位于松嫩平原东部小兴安岭余脉的西部边缘。土壤大部分为黑土,黑土面积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70%。随着大豆价格的不断上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迎茬问...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三垄栽培缩垄增行增产技术韩远征,李秋,王家三(黑龙江省8510农场)1991—1993年我们在全场进行了大豆三垄栽培缩垄增行的大豆对比试验和生产推广应用,累计应用58400亩,比三垄栽培增产22.8%,增产大豆1664.4吨,总增收222.2万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豆栽培区划的修正 I.修正方案与修正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越胜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0,19(3):203-209
根据我国各地256份大豆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及18小时长光照处理试验中熟期组归属及光照反应特性的表现,结合供试品种原产地气候、地理、耕作制度及播种季节类型等,在现行大豆栽培区划的基本上将我国划分为:北方一熟制春作大豆栽培区,第二熟制春夏作大豆栽培区,长江中下游二熟制春夏作大豆栽培区,中南多熟春夏秋作大豆栽培区,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栽培区,华南热带多熟制四季大豆栽培区等6个栽培区10个亚区。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2004年大豆田病害的分布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田间调查、预测预报资料以及前人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了2004年黑龙江省各地区大豆田中主要病害的分布及防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病害分布与危害存在区域性差异。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菌棱病主要发生区域为黑龙江省的中西部的部分市县;大豆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及病毒病重点发生区域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绥化市等部分市县。大豆灰斑病在局部地区将造成危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讷河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位于松嫩平原北端。大豆种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35.9%,总产达2.7亿公斤,面积、单产、总产和出口量均居国内各市县之首。随着大豆高产品种的不断育出和高产栽培新技术的优化集成,大豆产量稳步提高。1993年全市有...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有效株行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秉进  金剑  中嶋博 《大豆科学》2007,26(3):327-331
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垄作主栽大豆品种的有效株行距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解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浪费.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抗大豆灰斑病育种方法分析黑龙江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王德亮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大豆灰斑病的流行,感病品种可减产12%~15%,严重时达30%,品质变劣,籽实蛋白下降1.2%,脂肪下降2.9%,百粒重降低2克左右,严重影响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