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资源不仅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该研究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旅游景区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市域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3)区域地形条件、水体资源禀赋、交通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运用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从全国范围、省域、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等尺度研究了我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布,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趋势;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以四川和云南最多;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东部地区,北京是我国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中部和西部地区文化遗产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区域旅游流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运用GIS软件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从全国范围、省域、南北、东中西不同地域等尺度研究了我国世界遗产的宏观地域分布,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趋势;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以四川和云南最多;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东部地区,北京是我国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中部和西部地区文化遗产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4.
洛阳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洛阳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其中包括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分析、旅游资源的通达度和相对连通性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市旅游资源呈弱均匀分布态势;各景点间联系不够紧密;旅游景点主要集聚于交通便利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洛阳市旅游资源呈带状、圈状和孤岛状分布。最后,提出了促进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选取南京市254个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具体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可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呈现出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等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差异明显;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等是影响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我国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等方法和Arc View GIS分析软件,对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石窟旅游资源316处,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聚集型;具有集中程度高、区域间的离散度高、省际间不平衡指数高、呈线性和辐射性分布等特征;影响我国石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宗教和历史政治经济等.  相似文献   

7.
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程度.基于对长株潭城市群98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梳理和定位,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地理分析方法,具体分析长株潭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整体呈现中心集中、周边分散、小型组团的分布格局,分布最集聚区域为长沙中部开福区、天心区和芙蓉区的交界处;(2)市域尺度上,3市各设区市内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具有不均匀、不平衡分布的特征,其中,长沙市为随机型分布,株洲市与湘潭市则为凝聚型分布,在3市中长沙市景区的数量与质量均占明显的优势地位;(3)长株潭城市群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主要受到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产业条件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南京市254个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等技术和方法,分析了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具体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京市乡村旅游点可划分为田园风光类、民俗文化类、休闲度假类、现代农业景观类、村落乡镇类5个主类及17个亚类;南京市乡村旅游点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具有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特征,呈现出江宁石塘竹海-秣陵街道-锁石村一带、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片区等5大集聚分布地带(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及区域特征差异明显;资源禀赋、道路交通、农业水平等是影响南京市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福建省为案例地,探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管理、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及其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借助ARCGIS软件进行GIS空间分析,结合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的态势;在空间分布均衡性上,于9个地级市间分布较不均衡,且空间分布密度上显示研究资源点在龙岩市形成显著的一级集聚地;通过空间聚类分析进一步发现红色资源在空间整体上呈"哑铃结构",即在闽西三明、龙岩、武夷山一带与福州、厦门沿海地区较为密集;在影响因素上,革命历史遗迹、地形地貌、交通可达性、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与政策环境等因素对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六盘水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一级以上的旅游资源的为基础的研究数据,依据国家分类标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5个等级,运用区位熵、地理集中指数、β指数等计算方法,结合Arc GIS等软件,对研究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特征分析研究,对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的探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省为例,选择对旅游发展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在GIS平台上,选用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均衡比系数等计算模型来定量分析其分布特征。通过计算分析表明,海南省主要旅游资源的最近邻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说明海南省主要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表现为集群分布模式;基尼系数说明海南省主要旅游资源在各个行政区分布不均衡;通过对经济均衡比系数、面积均衡比系数的计算最终说明,经济和面积对海南省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影响较小;为了更好地比较各市县在主要旅游资源分布上的差异,将均衡比系数按市县进行进一步分解分析表明,面积均衡比系数最大的是五指山市,最小的是海口市;经济均衡比系数最大的是三亚市,最小的是乐东县。  相似文献   

12.
熊艳菊  娄伟  高人兴  汪礼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113-117,121
通过分析六盘水市旅游资源及交通现状,应用旅游资源丰富度指数、最小距离矩阵、空间距离通达性、时间距离通达性等研究方法,结合Arc GIS软件的反距离空间插值法、空间叠合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等技术,进行旅游节点的筛选以及交通通达性分析,确定以3A级及以上的旅游景点和4个县区为旅游节点,共计19个;通过对时空通达性的计算,得出六盘水市时空通达度都呈现出"核心-边缘理论"和"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分布状况;结合实际交通网络,得到六盘水市的公路密度分布状况。基于时空通达性选取旅游景点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对旅游路线进行设计;叠加实际交通网络,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旅游者喜好等因素,优化路线设计,最终设计出通达性、资源集中能力最优的9条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和发掘优质抗麦长管蚜的种质资源及方法,为高效节本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抗麦长管蚜小麦育种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IS的空间分布分析法和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鉴定为基础,从377份小麦种质资源中随机选取22个种质资源的13个主要性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GIS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麦长...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探讨我国花生品质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一种利用GIS技术实现定量分析花生品质空间分异规律的方法。根据光、温、水、土与花生品质表现的耦合性,选择对花生品质有影响的9个生态因子,建立空间分布分析模型,在Arcgis环境下利用该模型分析我国花生品质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借助于GIS技术,可以实现在空间上分析花生品质的分异规律,以花生脂肪含量为例,其空间分布趋势明显,呈从北至南减小趋势,其高含量区域主要分布在甘新区域,而川渝黔地区最低。分析结果对花生生产及育种部门有针对性地提高花生品质,开展品质育种工作,建立花生专用生产基地、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该方法可以为其他作物品质、种植等区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并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在前人对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对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加以分类,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出其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表明延边地区6市2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呈集中分布态势。并根据延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延边地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西陵峡地区地质旅游资源全面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对长江三峡西陵峡段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把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关系与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相结合,综合分析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该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的潜力。设计了顺江、江南、江北地质旅游的可行性方案,提出实现西陵峡段的地质旅游开发的最佳途径,希望可使该地区地质旅游产业和其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借助罗伦兹曲线、地理集中指数及GIS、SPSS软件,基于空间维度对黔南州空间分布特征及格局进行探究,构建指标体系获取驱动力因子。主要结论有:(1)黔南州星级酒店呈现不均衡集中分布态势且集中于主城区与交通通达度高的区域;(2)星级酒店有明显的冷热点格局,其中热点地区呈“大”字型格局,冷点地区呈东北-西南走向两大圈层;(3)星级酒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及入境旅游人数。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本研究以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POI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利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结果表明,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三大特性,即景区依赖性、集聚性和向心性,以“一片区,两个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格局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北部密度高、南部密度低。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于蓟州区西部与北部,以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形成集聚格局,并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在集聚区内进一步增加;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蓟州区中部与西部,呈现出以增长极为主的空间集聚格局。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格局是基于自然本底因素形成,并受到社会经济和客源吸引潜力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因素按解释能力从高到低分别为海拔高度(0.81)、A级旅游景区数量(0.68)、旅游发展政策(0.55)、旅游收入(0.53)。自然本底奠定了空间集聚的资源基...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213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表明: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②广西东南部以及中部地区呈现高度集聚特征,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③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空间分布较为密集.④受客源市场和陆路交通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热量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及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安徽省热量资源进行栅格化处理,解决无测站地区的热量资源估算问题,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气象站地面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支持下,采用多元回归结合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安徽省热量资源要素空间分布模型,并比较反距离权重法(IDW)、克里格和样条函数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结果】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安徽省250 m×250 m分辨率的温度和积温栅格化数字地图。对空间插值方法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误差平方的平方根排序均为IDW<克里格法<样条函数法,IDW法效果最优。【结论】应用GIS空间内插技术,构建高分辨率的栅格化热量资源要素集,可有效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利用的精细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