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砒砂岩区沙棘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择生长于砒砂岩区10-40°沟坡上2-8a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区域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取样分析。砒砂岩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调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砒砂岩区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进行调研,本文对最适合砒砂岩区生长的油松、沙棘、柠条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给出砒砂岩区植被建设的几点建议.提出了砒砂岩区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并总结了不同类型砒砂岩区的措施空间配置模式.生物措施方面以沙棘作为砒砂岩区生物措施治理的突破口,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栽种油松、柠条,在造林方式上宜采用混交造林;在工程措施方面要结合沙棘植物"柔性坝"技术,以大、中型拦泥库为骨架,以淤地坝为主体,建设支流坝系.实现淤粗排细,改善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及泥沙组成.  相似文献   

3.
沙棘人工林对砒砂岩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荒地为对照地,对砒砂岩地区8年生人工沙棘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砒砂岩地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砂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大,林地土壤持水性和透水性得到了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林地的团聚体特性较对照地都有很好的改善。沙棘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地反映了沙棘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沙棘治理砒砂岩技术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仅产沙量大,而且粗沙比例高,对黄河危害极大。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沙棘治理砒砂岩的布局:沟坡布设沙棘护坡林、沟道坡脚布设沙棘挡沙坝、沟底布设沙棘拦沙坝。沟底拦沙坝布局根据沟道洪水大小确定。同时在砒砂岩沟道使用沙棘种植专用工具,提高沙棘种植工效3~5倍,同时提高了沙棘种植的质量,在寸草不生的砒砂岩上,沙棘种植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砒砂岩地区沙棘林木覆盖度对沙棘林下草本植被的影响效果,文章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不同覆盖度沙棘人工林对林下植被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林下植被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结果分析,从造林对林下草本植被良性影响角度考虑,砒砂岩区沙棘林的覆盖度应该以20%-25%为宜。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不同土壤、不同层次、不同立地的沙棘及其植被群落的林冠截留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和截留量影响都很大,同时,多年生沙棘通过林冠截留,对砒砂岩地区土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广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的经验,加大沙棘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农民种植沙棘的积极性和项目管理水平,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将于2008年3月16~18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举办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技术培训和经验总结交流会,会议将邀请有关专家介绍沙棘的种植技术规程、沙棘产业化开发的前景,讲授水利部水土保持项目最新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砒砂岩地区人工沙棘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砒砂岩地区困难立地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2~10a的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龄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砒砂岩地区人工种植沙棘后,随着沙棘林龄的增长,植物种类逐步增加.在造林初期,林下草本植物以一年生且旱生的植物地蔷薇为优势种群;造林3a后,以多年生植物赖草、阿尔泰狗娃花为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对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实施前一年(1998年)、中期(2003年)、最后一年(2008年)3个控制年份,通过专用软件,分类型统计各景观要素的面积、斑块数等,对区域内景观成分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砒砂岩区在沙棘及其他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基础上,区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景观本底由盖沙地和稀疏植被分庭抗衡,逐渐过渡到以稀疏植被、灌丛、林地和沙棘等各类植被为主.沙棘渐渐成为区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生长及改良土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立地(盐碱地、草场退化地、废弃地)栽植沙棘,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1998~2000年),结果表明:沙棘在pH值8.77~9.18之间的盐碱地栽植可以成活,同时沙棘林下土壤各单项肥力指标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棘栽植2年后土壤pH降低0.1~0.23左右,全盐量绝对值降低0.01%~0.02%,有机质绝对值增加0.01%~0.15%左右。草场围栏成效快,围护效果显著。废弃地栽植沙棘生长正常,株高达76.4cm、冠幅达79.2cm×76.2cm。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棘林SPAC水势时空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沙棘人工成林为研究对象,在SPAC系统中定位观测了沙棘林土壤水势、叶片水势和大气水势等。结果表明:天然降雨是研究区土壤水分的唯一补给来源,也是影响该区大气水势的主要环境因素,降雨量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沙棘林地土壤水势垂直分布基本呈现随土层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叶片水势变化趋势为早晨较高,随后下降,随着气温降低,水势又会波动回升。大气水势的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倒V字型。SPAC系统水势梯度明显,大气水势远高于树木叶片水势和土壤水势,树木叶片水势略高于土壤水势。  相似文献   

13.
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的土壤修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的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的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的3.68倍;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荒地的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的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耕地沙棘林密度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吴起县北部沙棘人工成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沙棘林地林木蒸腾、土壤蒸发及土壤水分状况等,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退耕地沙棘林适宜密度及其动态调控。结果表明:沙棘林分生长季节内,丰水年土壤贮水量总体为盈余;平水年的同期降水不能满足林地蒸散消耗;枯水年土壤水分明显亏缺。该地区沙棘林稳定群落密度为1445株(丛)/hm^2,初植密度为2223株(丛)/hm^2。造林密度过大是造成土壤水分亏缺、植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以来,吴起县共在退耕地营造沙棘林12.53万hm2,人均1hm2,吴起也成为全国沙棘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但退耕8年后,农民的生计如何解决,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对“果用型”沙棘林分改造技术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对退耕地中条件较好的4万hm2雌株沙棘林,在保证密度、不破坏地被物、不引起水土流失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改造,以形成良好的结果冠形,增加结实量,借此增加农民的采果叶收入,提高其种植、管护、经营沙棘林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双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水平下VA菌根对沙棘改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了作为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沙棘如何耐旱,耐瘠薄,改良土壤.针对不同施磷肥水平下,接种VA菌根的沙棘如何使VA菌根的吸收磷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固氮特性来进一步改善土壤提出建议,进一步研究沙棘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施磷肥影响下对沙棘改土效应造成的影响,为沙棘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辽西地区大面积沙棘人工林的调查和定位观测,沙棘人工林具有良好的防护效能.据测定,沙棘枯枝落叶的持水率290%,树冠截雨率49%;沙棘的初渗速度比荒山提高42%,土壤水分提高12.9个百分点;4~7年生沙棘林年平均减少径流40388.9m3/km2,减少泥沙流失量1001.83t/km2;沙棘林地表层土壤容重比荒坡减少2.2%,土壤团粒提高4.72%,沙棘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等含量明显高于荒坡对照区.同时,沙棘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已被广泛的开发利用,因此沙棘已被誉为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重要生态经济林树种.  相似文献   

18.
位于黄河上游的祁连山南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位。区内海拔高度3300~_3600m的范尉内,分布着各种类型的中国沙棘林分。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白桦 中国沙棘这2种自然林分类型,适宜在海拔2700~3000m之间的脑山区仿建;华北落叶松 中国沙棘、青杨 中国沙棘这2种人工混交类型,适宜在海拔2700m以下的浅山区阴坡、半阴坡布没;而中国沙棘纯林及林草复复类型.在脑山区及浅山区的阴坡、半阴坡,均易于人工仿建;海拔3000m以上高寒山区。属于中国沙棘林分的封禁管护范围。生产实践中应仿拟中国沙棘林的自然分布模式,合理布局,科学经营,从而更好地发挥各类中国沙棘林分多方面的生态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实施前1年(1998年)、中期(2003年)、最后1年(2008年)3个控制年份的景观异质性对比分析,以期从理论上进行高度概括,更好地指导类似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在种植沙棘后的砒砂岩区,沙棘斑块密度、边缘密度、聚集度等指数,从2003年向2008年略有增加。区域内持续的沙棘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区域化、片段化的沙棘林,导致了这些指数的变大。沙棘破碎化指数从呈微弱减小趋势,在造林面积几乎增加一倍的前提下,部分斑块整合到一起,致使破碎度指数有所下降。随着沙棘等生态工程的不断推进,区域内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有所提高,同时整个景观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向更加和谐的景观系统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