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采自浙江庆元巾子峰森林公园、庆元白岭头、庆元左溪、江西安福县陈山林场的4个杉木群体的17~25年龄段木材圆盘为试样,对其进行木材管胞性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的管胞长度大多数分布在1100~2700 μm,管胞宽度大多数分布在27~ 57μm,壁腔比在0.1~0.6;杉木4个群体间管胞长度和壁腔比的差异不显著,而管胞宽度差异显著;杉木种群内个体间管胞性状遗传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山杉和落羽杉木材解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2年生中山杉和落羽杉胸高处木材为研究对象,利用纤维测定仪测定其管胞长度、宽度,采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管胞壁厚、壁腔比和各种组织比量,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种因素、距髓心生长轮数对管胞形态和组织比量等特征的影响.中山杉木材的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均值分别为2 737.84μm、44.84 μm和60.86,落羽杉木材的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的均值分别为2 698.52 μm、43.44μm和61.51;中山杉木材的早材和晚材管胞弦向壁厚均值分别为5.91 μm和7.57 μm,落羽杉木材的早材和晚材管胞弦向壁厚均值分别为5.89 μm和6.54 μm;中山杉早材和晚材管胞壁腔比均值分别为0.15和0.35,落羽杉的早材和晚材壁腔比均值与中山杉的一致.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中山杉晚材的管胞壁厚显著大于落羽杉晚材的管胞壁厚之外,这两个树种其它管胞形态特征、各种组织比量的差异在0.05水平不显著,该结果表明这两种木材的解剖特征很接近;中山杉、落羽杉幼龄木材除了管胞旱材的壁腔比、薄壁细胞组织比量在不同生长轮之间的差异在0.05水平不显著之外,测试的其它特征在不同生长轮之间的差异在0.05水平具有显著性.中山杉、落羽杉木材的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具有相同的规律: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弦向壁厚、管胞组织比量从髓心向树皮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射线组织比量从髓心向树皮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薄壁细胞比量较小,径向变异也较小、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杉木不同家系间木材品质的变异规律,于2015—2019年在广西融安县西山林场以9个31年生杉木家系为试验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分析等方法,对6项杉木木材品质评价指标进行质量分析和种质筛选。结果表明,31年生杉木木材材性和生长量在家系间差异均显著,各杉木木材品质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相关性。31年生杉木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树高、胸径、材积均值分别是2750.51μm、33.27μm、84.93、26.36 m、18.43 cm、0.398 m3。聚类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5.0处,9个参试家系可分为3类,类群Ⅰ杉木生长量表现最优,类群Ⅲ杉木材性表现最优。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木材品质优良的3个家系是SM8、SM3和SM4,3个家系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树高、胸径、材积均值分别为2859.82μm、34.20μm、85.91、28.22 m、19.67 cm、0.465 m3,可为杉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提供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ata)良种及普通种8年、9年、10年、11年和16年生木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管胞双壁厚、管胞腔径比和管胞壁腔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材性与林龄呈正相关,不同林龄之间其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和双壁厚差异均显著,但良种杉木材的管胞腔径比和壁腔比无显著差异;良种杉木材性未随着生长量的快速增加而变差,8~11年生良种杉木的材性指标明显优于普通种,其木材利用率也相应高于同龄的普通种杉木材;10年生以后良种杉木的管胞形态综合评分处于中上水平,即使进行短周期经营其材性指标也符合相关加工利用参数要求。  相似文献   

5.
纳米压痕技术测量管胞次生壁S2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重点研究和详细介绍了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管胞次生壁S2 层纵向弹性模量以及硬度的实验技术 ,并测试了人工林杉木早晚材管胞S2 层的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结果表明 :杉木晚材管胞S2 层的平均纵向硬度为0 390GPa ,弹性模量的平均值为 1 4 84 4GPa ;早材管胞S2 层的硬度和模量则小于晚材 ,平均值分别为 0 30 6GPa和9 82 3GPa。  相似文献   

6.
对产自浙江省武义县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木材的宏观特征、显微构造及纤维形态、管胞长度分布频率等进行研究,揭示武义县南方红豆杉木材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武义县南方红豆杉木材早材管胞占大多数,壁薄腔大,断面方形或多角形;晚材管胞数量少,壁厚腔小,断面长方形;南方红豆杉心材、边材的早材与晚材管胞其长度分布频率均呈正态分布;南方红豆杉管胞长度心材平均3 565.5μm,边材平均为3 249.4μm,属极长级;南方红豆杉木材早材纤维平均长度为3 308μm,晚材纤维平均长度为3 506μm;从长度、长宽比、分布频率来看,南方红豆杉木材是理想的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7.
对17年生7个杂种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和3个对照子代测定林(共10个处理)的生长和材性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综合指数评价与选择.结果表明:生长与材性性状家系间、家系内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除单位面积管胞数量外,其他性状晚材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早材;材积、管胞长宽比和树脂道比量变异系数较大(26.2%~85.3%).基本密度、早材微纤丝角、管胞比量变异系数较小(1.4%~8.1%).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综纤维素含量,早、晚材微纤丝角,管胞长宽比,晚材径向直径、胞壁率、壁腔比,管胞比量差异显著;材积、管胞长、弦向直径、早材和晚材单位面积管胞数量差异极显著,家系遗传力为59.3%~92.7%,家系水平的材性改良潜力较大.材积与综纤维素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与早材和晚材微纤丝角、弦向直径、晚材壁腔比和管胞比量成正相关,与管胞长宽比和晚材单位面积管胞数量成负相关;基本密度与材积成微弱的负相关,与综纤维素含量成显著的负相关,与管胞长宽比、早材微纤丝角、晚材单位面积管胞数量成正相关;综纤维素含量与管胞长宽比和晚材单位面积管胞数量成负相关;管胞长宽比与晚材壁腔比成极显著负相关;晚材微纤丝角与管胞比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对生长和材性进行综合评价,选出I3,I4,I93个比较理想的多性状指数方程.适合作纸浆林培育的家系为兴7×日77-2、日5×长77-3和日3×兴9.入选率30%时,各性状家系遗传增益分别为:材积34.7%,综纤维素含量7.5%,晚材壁腔比11.0%,晚材胞壁率6.2%,管胞长宽比4.5%,晚材微纤丝角3.2%,管胞比量0.3%.  相似文献   

8.
选取杉木、白皮松、日本落叶松三种针叶树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并比较位于不同生长轮的单根管胞的形态参数及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三种针叶树材的管胞长度、宽度、长宽比及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基本符合随生长轮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杉木管胞的长度、宽度最大,日本落叶松晚材第9生长轮的管胞具有最佳的拉伸性能.方差分析表明,杉木和白皮松的第3生长轮与其他生长轮的管胞形态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杉木、日本落叶松的第3生长轮与其他生长轮的管胞拉伸力学性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皮松各生长轮间的拉伸力学性能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为人工林木质纤维的高效利用及建筑用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广西融水特色红心杉木优树材质性状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测定和分析广西融水种源红心杉木优树材质性状指标,以了解该地区红心杉木材性状变异规律。[方法]以广西融水种源60株20年生的红心杉木优树为研究材料,测定单株材积、红心率、基本密度、组织比量、管胞性状、微纤丝角等10个材质性状指标,分析各材性性状指标分布和变异规律及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红心率、基本密度、木射线比量、管胞比量、管胞长、管胞宽、管胞长宽比等性状数据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融水两个地区红心杉优树轴向薄壁细胞比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5.08%和44.97%,变异较大。管胞比量变异系数分别为3.28%和3.56%,变异较小。红心率、木射线比量、管胞长、管胞宽、微纤丝角等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轴向薄壁细胞比量差异显著(P0.05)。10个材质性状间存在12对表型显著相关。[结论]测定的10个性状均是连续性数量性状。早、晚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管胞长宽比等性状数据呈从心材至边材逐渐增加的规律。作为重要经济性状的红心率与木射线比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材积与轴向薄壁细胞比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单株材积与基本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使红心杉木生长量与材性相结合的遗传改良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以闽楠(Phoebe bournei)木材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闽楠木材的构造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闽楠木材弦切面易出现"金丝"般花纹;生长轮明显;散孔材,管孔组合主要为单管孔及短径列复管孔(2~3个细胞),导管分子穿孔板多为单穿孔,梯状复穿孔偶见,管间纹孔式互列;轴向薄壁组织量少,主要为环管状;木纤维长度平均值1 087μm,属于中等水平;木射线不叠生,少量单列射线,多为2~3列宽木射线,射线组织为异形Ⅱ型及Ⅲ型,射线内含树胶及晶体,油细胞或粘液细胞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